時光撰稿人 | 南野文 邪典電影老饕。
最近,美國電影大師伍迪·艾倫,有兩條新聞值得一提。
上周已經(jīng)年滿87歲的老伍迪,迎來事業(yè)的總結(jié)性作品——在法國拍攝的《黃蜂22》宣布殺青,這是他創(chuàng)作生涯的第50部長片,或?qū)⒊蔀槠渥詈笠徊侩娪啊?/p>
另外,他人生中唯一一本自傳《毫無意義》,在內(nèi)地出版上市。讀者和影迷可以通過他絮絮叨叨的話語,窺視他的內(nèi)心秘境。
這位發(fā)跡于紐約布魯克林平民區(qū)的猶太藝術(shù)家,如何一步步奠定其美式文藝片的風格?又是否能在余下的暮年中繼續(xù)創(chuàng)造驚喜呢?
作品關(guān)鍵詞
關(guān)鍵詞一:知識分子和反知識分子
伍迪·艾倫身材消瘦,鼻梁架一副黑框眼鏡,留著一團凌亂頭發(fā),當然,還少不了一件粗呢西裝——典型的知識分子形象。
在1997年的《解構(gòu)愛情狂》前,伍迪·艾倫所飾演的角色便大體如此。
當然,此后由其執(zhí)導的影片中,其他男演員走的也是這一路數(shù)。
《午夜巴塞羅那》中的藝術(shù)家,《午夜巴黎》里的小說家,《紐約的一個雨天》里的文藝青年。
這些談吐不凡的男人,總和身邊的女伴聊著弗洛伊德、達利、伯格曼、海明威以及博爾赫斯等耳熟能聞的名字,或是心理治療、俄狄浦斯情結(jié)、超現(xiàn)實主義、傷感文學、新浪潮運動等一連串詞匯。
可事實上,知識分子的標簽不過是伍迪·艾倫的一層偽裝。
他從不承認自己是知識分子,即使讀過不少相關(guān)的文藝著作,但按照他的話來說——不過是為了在喜歡的女孩面前有賣弄的資本。
這也是為何伍迪·艾倫的電影,并不像查理·考夫曼的《紐約提喻法》那般晦澀難懂,只為呈現(xiàn)一位戲劇導演內(nèi)心的孤獨和困惑。
艾倫的態(tài)度更多是“反知識分子”的,這倒不是說他對知識分子本身有何成見。
他總能以一種純?nèi)煌庠诘囊暯?,挖掘出知識分子在世俗享樂者面前的窘迫和焦慮,無奈與滑稽。
關(guān)鍵詞二:浪漫愛情和倫理困境
毫不夸張地說,伍迪·艾倫的電影適合于所有文藝青年。
這并非因為片中出現(xiàn)的大量文藝詞匯,而是他所講述的愛情故事浪漫至極,卻又沒有矯揉造作之態(tài)。
《曼哈頓》中,伍迪·艾倫飾演的戴維斯和戴安·基頓飾演的瑪麗在一場雷雨過后,漫步于展覽館的太空裝置區(qū),宏大的星際空間,讓這對處于昏暗背景下的癡男怨女異常浪漫。
相似的場景還發(fā)生在《紐約的一個雨天》中?!疤鸩琛憋椦莸纳w茨比和戈麥斯飾演的茜在細雨過后,走入博物館的金字塔展區(qū),在古老靜謐的遺跡旁你來我往。
《開羅紫玫瑰》中漫游于電影,《午夜巴黎》中穿梭回過去,伍迪·艾倫似乎總能找到挑起男女主角春心萌動的浪漫觸媒。
可另一方面,艾倫電影里的愛情卻又深陷倫理困境,不管是男主角,還是女主角,他們總有種“濫情”體質(zhì)。
《曼哈頓》里的瑪麗先是插足他人婚姻,在和戴維斯?jié)馇槊垡鉀]多久后,卻又故態(tài)復萌;戴維斯同樣如此,別看他將自己塑造成感情受害者,但對于17歲的小女友,他先是殘忍地斬斷情絲,在被拋棄后又尋覓舊愛。
于是乎,這些癡男怨女一邊順遂本心地談著浪漫戀愛,一邊又頗受道德譴責,掙扎于情感的泥淖之中。
瑪麗遲遲不讓情人離婚,戴維斯無臉再見小女友,本質(zhì)上都不愿將道德的偽裝脫下來。
關(guān)鍵詞三:沉溺文化與嘲諷人性
在老艾倫的電影里,角色們都是現(xiàn)代文化的信徒和饕客。
他們在紙牌游戲、電影藝術(shù)、文學作品和咖啡酒肆中流連忘返,而有關(guān)這種文化沉溺現(xiàn)象的最顯著的標志,便是城市空間。
熟悉伍迪·艾倫的影迷們都知道,這位老雅痞對于紐約這座城市有多么熱愛,幾乎在八九十年代的所有電影中,艾倫都讓故事發(fā)生于紐約的大街小巷,影院酒吧。
而到了新世紀之后,艾倫又趕赴歐洲各大城市取景,從片名就不難看出他對于城市文明本身的熱愛——《午夜巴塞羅那》、《午夜巴黎》和《愛在羅馬》。
但艾倫本身對于人性是悲觀憎惡的,他往往一邊表現(xiàn)出對于各種文化的癡迷,但另一邊卻又不無嘲諷地對人性進行批判。
在其最被大眾忽視的杰作《西力傳》中,便通過一個卡夫卡式的“變色人”的設(shè)定,諷刺人類對于融入群體的病態(tài)渴望。
同樣的,《開羅紫玫瑰》中現(xiàn)實人物和影片人物的相互羨慕,不無嘲諷地道出:人們心中愿景的虛妄性。
這一點在《午夜巴黎》的奇幻設(shè)定下,得到了更為有力的表達:從來就沒有“黃金年代”。
這便是伍迪·艾倫的電影,總能用一種輕盈的喜劇筆法,刺中時代的痛點。
不愿被定義的艾倫
雖然在影像風格和故事題材上,伍迪·艾倫和馬丁·斯科塞斯南轅北轍,但兩人的內(nèi)里卻驚人相似,他們都“叛逃”出原生成長環(huán)境。
出生于紐約皇后區(qū)(富人區(qū))的斯科塞斯選擇了表現(xiàn)底層黑幫的故事,而出生于紐約布魯克林區(qū)(中下層平民區(qū))的艾倫卻選擇了講述上流知識分子的花邊逸聞。
從六十年代進入脫口秀和劇場行當,到七十年代正式踏入電影領(lǐng)域,艾倫靠得是天賦和努力。
1977年的《安妮·霍爾》奠定了他的電影風格,從這直到九十年代中期,乃是其創(chuàng)作生涯的第一個高峰期。
經(jīng)過新世紀左右?guī)撞坑捌氖?,艾倫第一次遠赴英國,開始了《賽末點》、《午夜巴黎》等一系列電影的創(chuàng)作,從這直到2013年的《藍色茉莉》,算是艾倫的第二個事業(yè)高峰期。
可不管他在歐洲各大電影節(jié)或奧斯卡上拿了多少獎,伍迪·艾倫一直處于風口浪尖,時常遭受非議。
九十年代初期,他和第二任“銀幕繆斯”米婭·法羅感情破裂,卻和法羅的養(yǎng)女宋宜迅速熱戀。
年近花甲的艾倫和年僅19歲的宋宜,成為各大新聞媒體的頭版頭條。
這還沒完,兩年后,法羅的另一位養(yǎng)女迪倫爆出丑聞:伍迪·艾倫曾經(jīng)對其性侵。
這一并無實際證據(jù)的控訴其后雖不了了之,但在韋恩斯坦的丑聞曝光后所引起的“metoo運動”中,老艾倫的這一陳年“劣跡”再次陷入輿論旋渦。
如今誰是誰非,早已沒了證據(jù),這樁“羅生門”事件也成了懸案。
我們無法在對此事毫無了解的情況下隨意揣測,但對于已耄耋之年的伍迪·艾倫,我們能夠期待的,便是不管是在文字上,還是在影像中,希望他能繼續(xù)筆耕不輟,新作不停。
關(guān)于伍迪·艾倫的10件小事:
01 伍迪·艾倫的祖父曾相當富有,不過因后來在股市押注太多,終究于“黑色星期四”中破產(chǎn)。
02 少年時期的伍迪·艾倫對魔術(shù)、打牌和吹號等閑事興味盎然,尤其是玩牌技能,一直延續(xù)到其而立之年。
03 在電影口味上,伍迪·艾倫從不避諱自己的偏好。雖然他認為巴斯特·基頓是個不錯的導演,但他更愛卓別林的喜劇,并認為1938年的《賣花女》是有史以來最好的喜劇作品。
04 關(guān)于寫作這件事,伍迪·艾倫認為自己雖然是個壞學生,但在一年級學會閱讀之前,就在幼兒園回家的路上學會了寫作,因為對于編故事這件事來說,口頭民謠并不比書面寫作低級。
05 伍迪·艾倫身材瘦弱,很多人認為他應該毫無運動天賦。其實他在少年時代曾是運動健將,不但拿過田徑獎牌,還是名優(yōu)秀的棒球運動員。
06 提到閱讀大量書籍,“偽裝”成知識分子這件事,伍迪·艾倫將其歸因于青少年時期對成績不錯的女孩的傾慕,希望在與其約會聊天時不至于被對方嫌棄成土老帽。
07 雖然出身于紐約大都市圈,但伍迪·艾倫對新奧爾良爵士樂偏愛不已,曾經(jīng)和三位好友組成樂隊排練和演奏爵士樂。成名后,他還曾到歐洲的歌劇院公開表演過。
08 當說起伍迪·艾倫的電影啟蒙者,必然得提及表姐麗塔。從艾倫5歲開始,10歲的小麗塔就帶著表弟進出于各大影院,將四十年代好萊塢黃金時期的影片融入記憶里。
09 在伍迪·艾倫看來,其事業(yè)的開端源于他在某次觀影過程中的評價,這些帶有喜劇色彩的段子被某位觀眾聽到后,后者建議艾倫不妨將其寫下。
10 臨近高中畢業(yè),艾倫就開始靠寫笑話賺錢。才入行時,一周工作五天,每天產(chǎn)出五十個左右的笑話,他就可以拿到四十美元的周薪。可相同的周薪,母親卻得需要每天辛苦勞作八個小時。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