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撰稿人 | 南野文 邪典電影老饕。
從各個角度看,《氣墊傳奇》都是近期最具看點的新片。
題材有關(guān)耐克公司和巨星喬丹的早年合作,陣容有“本馬達”CP的強勢出擊,口碑上,爛番茄新鮮度高達92%。
《氣墊傳奇》
《氣墊傳奇》是一部標準的“美國夢”式勵志電影,試圖用一段八十年代的商戰(zhàn)賭局,折射傳奇巨星不為人知的橫切面,這讓很多“喬丹迷”興奮不已。
其實影片的主角并非喬丹,而是馬特·達蒙飾演的耐克職員桑尼,他將為我們講述一段怎樣的故事?
掘星時代
如今,我們都知道耐克在全球體育運動領(lǐng)域的地位,一個成立于1972年的后起之秀,打敗了老牌的匡威公司,并在2003年將其收購,成為和阿迪達斯并駕齊驅(qū)的一線品牌。
當然,喬丹的名字也早就家喻戶曉。
6次NBA總冠軍,5次NBA最有價值球員獎,14次入選NBA全明星賽陣容,這些成就都讓喬丹加冕為最偉大的籃球巨星。
至于他和耐克合作的“飛人喬丹”籃球鞋,第一年的銷售額就高達1.62億美元,其后節(jié)節(jié)攀升,到2022年超過50億美元。
不僅如此,這一經(jīng)典品牌還在電影中屢屢出現(xiàn)。
1989年的《為所應為》、1996年的《空中大灌籃》、1998年的《單挑》,以及2018年的《蜘蛛俠:平行宇宙》,都或多或少對“飛人喬丹”籃球鞋玩梗致敬,使其享譽時尚圈。
但在1984年前,沒人能預料到這一切,包括耐克公司。
《氣墊傳奇》的故事,便講述了桑尼這位骨灰級球迷,如何慧眼識珠力排眾議,簽下邁克爾·喬丹。
影片最開始的一連串橋段,向我們展示了桑尼對籃球的熱忱和精通,以及嗜賭成性。這兩層性格因素,促使他后來做出一連串瘋狂舉動。
彼時,籃球鞋的市場份額中,匡威占據(jù)54%,阿迪達斯占29%,耐克墊底,只有17%。
本·阿弗萊克飾演的菲爾·奈特,對公司的籃球鞋業(yè)務持續(xù)失望,本以為桑尼能挖到潛力球星,擔任品牌代言人,但這項業(yè)務進展緩慢。
奈特打算最后一搏,投資25萬美元,讓桑尼分攤風險,簽約三四位潛力球員。然而,桑尼卻在無意中發(fā)現(xiàn)了喬丹身上的特質(zhì),決定把預算都花在他一人身上。
可問題在于,即使奈特同意提案,但喬丹早就傾心阿迪達斯,對耐克嗤之以鼻。
桑尼如何說服耐克公司高層?又怎樣打動喬丹及其家人?
影片正是通過展現(xiàn)層層關(guān)卡的牢不可破,讓我們見識到一位瘋狂伯樂的心路歷程。
所以,商戰(zhàn)只是外在模式,如何聽從內(nèi)心驅(qū)使,追逐夢想,才是《氣墊傳奇》的敘事內(nèi)核。
沒有本尊的傳記片
某種程度上看,本片和阿弗萊克那部揚名奧斯卡的《逃離德黑蘭》,頗有異曲同工之妙。
兩者都改編自真實事件,也都圍繞一群人在某個信念的支撐下,完成幾乎不可能的任務,而且男主角都是那種“事了拂衣去,深藏功與名”的背后英雄。
《逃離德黑蘭》改編自七十年代末,在伊朗政變的大背景下,美國中情局如何與好萊塢通力合作,營救本國大使館人員的傳奇事件。
《氣墊傳奇》則改編自八十年代中期,耐克公司高管慧眼識珠,押寶成功的案例。
《逃離德黑蘭》帶有諷刺喜劇的成分,在政治驚悚和荒誕幽默的兩種風格下,用瞞天過海之計暗度陳倉。
而《氣墊傳奇》則全片緊張勵志,處處營造不可能,又處處突破不可能,最終在峰回路轉(zhuǎn)下柳暗花明。
說到底,導演本·阿弗萊克之所以能在這兩部電影里,得到觀眾共鳴,在于他讓鏡頭下的男主角擁有叛逆精神,在近乎直覺的情感驅(qū)使下,上演一幕幕熱血奇跡。
《逃離德黑蘭》中,阿弗萊克飾演的托尼并不需要積極上心,甚至在他潛入伊朗后,也有機會獨善其身,返回美國,但他最終違逆中情局命令,勇闖關(guān)卡。
《氣墊傳奇》自然沒有這般驚險萬分的動蕩局勢,但阿弗萊克同樣營造出桑尼面對的困境。
行業(yè)上不能僭越的紅線規(guī)矩,公司同事?lián)摰穆殘鲲L險,以及目標——喬丹先入為主的偏見看法。
只有當主人公所面臨的阻礙夠大,他成功的那一刻,所產(chǎn)生的情感跌宕才足夠起伏,功成名就后才足夠爽快。
全片最有意思的地方,在于前后兩個情節(jié)的勾連。
前一個是桑尼在向好友求助時,后者提到自己曾和馬丁·路德·金的奇妙邂逅,并道出這位黑人領(lǐng)袖當年的著名演講,和原先的文稿差異巨大。
后一個是桑尼在高潮部分和喬丹一家談判時,改變原先策略,用走心而非算計的方式,道出對喬丹的獨特判斷。
這一情節(jié)上的相互印證,讓兩代傳奇黑人冥冥之中自有聯(lián)系。
尤其是阿弗萊克在此時插入喬丹日后的輝煌時刻,和遭受非議的真實影像,讓這段臺詞擁有一種穿越時間的魔力。
關(guān)鍵在于,片中“喬丹”一角從未露臉,都以背影或側(cè)影游離在鏡頭內(nèi)外。
據(jù)說,這是阿弗萊克故意為之,他想讓喬丹成為超越電影的更高級的存在。這個不同尋常的設(shè)定,確實增加了整部電影的神秘感。
但美中不足的是,作為主角的桑尼太過單薄,他如此毅然篤定喬丹的潛力,甚至不惜一切代價想要簽下這位新人,背后的緣故究竟為何?這一點在片中挖掘得并不深刻。
要知道,對籃球的專業(yè)判斷和嗜賭成性,只能是人物的標簽,而非更深層次的行動邏輯。
他之所以能為常人所不能為,終歸和隱秘情感有關(guān),終究與過往經(jīng)歷羈絆。
進一步來說,《氣墊傳奇》中的桑尼,只有A故事線:他憑著脫韁野馬之勁,率領(lǐng)團隊豪賭成功;而沒有B故事線:桑尼為什么要這么做?
這就讓《氣墊傳奇》最后給予的感動,有些轉(zhuǎn)瞬即逝,無法提供更為恒常有力的情緒打擊點。
“本馬達”
不過,這些缺點對于不少“本馬達”的CP粉來說,并不是什么大問題。
觀眾能看到達蒙和大本在電影中幾番飆戲,像中年夫妻那般床頭吵架床尾和,已然足夠了。
達蒙和大本都來自美國東海岸,在中學時因?qū)Ρ硌莸墓餐瑦酆孟嘧R。
為了追求表演夢想,達蒙甚至放棄了哈佛大學的學業(yè),跟隨大本一起來到加州。
起初,兩人處境極糟,和另一位朋友擠在一間兩居室的小公寓里,大本經(jīng)常會被廉價的沙發(fā)折騰的無法入睡。
雖然他們頻繁試戲,想迅速獲得角色,但好萊塢不可能隨便垂青兩個寂寂無名的小子。
那會兒,達蒙離成名最近的一次,是《一級恐懼》中的年輕罪犯阿倫一角,但這個機會最終落在了愛德華·諾頓身上,并讓后者一舉揚名。
好在他和大本共同編劇的《心靈捕手》,經(jīng)過五年的刪刪改改,終于有機會開拍。
該片上映后,不僅拿到了兩億多美元的驚人票房,還讓這兩位年輕人捧獲奧斯卡最佳編劇獎。
此后多年間,兩人都在各自事業(yè)上忙得不可開交。
達蒙相繼以《諜影重重》系列、《無間道風云》和《火星救援》享譽影壇,而大本除了后來出演過蝙蝠俠外,還在導演事業(yè)上另開新春。
雖然他們也在《怒犯天條》《澤西女孩》等片中,或多或少共同出境,但大多聚少離多。
直到2021年的《最后的決斗》,才算是真正的深度合作,他們在此片中不僅戲份頗多,而且還共同編寫了劇本。
或許感念多年以來,兄弟兩人沒能好好合作,于是乎,他們聯(lián)合創(chuàng)辦了一家電影公司——藝術(shù)家權(quán)益公司,并從紅鳥資本處獲得一億多美元的融資,大本任CEO,達蒙擔任首席創(chuàng)意官。
這次的《氣墊傳奇》便是藝術(shù)家權(quán)益公司的創(chuàng)業(yè)之作。
所以,未來大本和達蒙不僅會有更多同框出鏡的機會,還會支持更多的電影人參與到新項目中。
對于想嗑這對兄弟CP的粉絲來說,這無疑是個大好消息。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