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5電影網(wǎng)專稿 1944年2月,美軍第十四航空隊飛行員唐納德·克爾在香港執(zhí)行任務時被日軍擊落,跳傘后負傷,幸得東江縱隊港九獨立大隊隊員冒死營救,最終成功脫險。
不止克爾中尉,東江縱隊一次次成功的營救行動,促使英國、美國相繼與華南抗日武裝建立聯(lián)絡。通過情報交流等方式,東江縱隊深刻影響了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的進程。
2008年,克爾中尉之子戴維·克爾帶著父親的戰(zhàn)時日記來華致謝,并委托東縱后人翻譯出版。這本記載克爾被東江縱隊營救過程的《克爾日記》,成為中美人民聯(lián)合抗擊日本法西斯、在血與火中鑄就深厚友誼的見證。
電影《營救飛虎》正是取材自這段真實歷史。故事以深陷日本侵略者鐵蹄下的香港為背景,講述東江縱隊游擊隊員與潛伏在港的我黨地下黨相遇,攜手營救援華美軍飛虎隊飛行員的經歷。
在該片中飾演“單刀”一角的演員伍允龍做客1905電影網(wǎng)《對話》欄目,向我們講述這部電影背后的故事。
作為一名武行出身的演員,他表示除了準確把握人物性格之外,還在打戲方面投入大量精力,力求在這部時代題材中實現(xiàn)“動作電影+”的創(chuàng)新表達。
電影《營救飛虎》的導演劉浩良此前執(zhí)導的《沖鋒車》《除暴》均獲得不俗的市場反響。
伍允龍與劉浩良的緣分始于20年前。
當時他還是一名武行,劉浩良則是片場編劇,二人在微時相遇,便約定未來有機會合作拍片。雖然之后幾次因檔期未能如愿,但當《營救飛虎》的構想浮現(xiàn)時,劉浩良立即找到了伍允龍,終于促成這次合作。
聽完導演對故事和角色的闡述,伍允龍覺得影片非常有意義,加上導演需要一位擅長動作戲的演員,他認為角色與自己高度契合,便欣然接受。
在他看來,單刀是一個極具正義感的人物,始終將任務置于首位,一切行為都圍繞完成任務展開,甚至生命都要退居其次。
盡管角色與演員外形適配度高,但性格卻相距甚遠。私下幽默風趣的伍允龍,在演繹單刀時必須極度收斂,“許多表情不能過于外放,日常狀態(tài)也要控制肢體幅度,幾乎每場戲都要收著演,這對我是相當大的挑戰(zhàn)。”
在《營救飛虎》中,他與韓庚、陳永勝、王丹妮等演員搭檔。除王丹妮外,其他演員都是首次合作。憑借開朗的性格,伍允龍在拍攝期間很快與大家熟悉起來。鏡頭之外,劇組氛圍融洽,仿佛將影片中的團隊凝聚力延伸到了現(xiàn)實之中。
為貼近單刀這一角色,伍允龍不僅深入研究劇本,還查閱了大量歷史紀錄片,從影像資料中捕捉時代氣質與表演細節(jié)。
他飾演的單刀是東江縱隊游擊隊員,擁有武術功底。伍允龍憑借自身成長經歷,敏銳把握住那個時代武者的共性——當時香港有不少武館,多以傳授八極拳為主。
電影動作導演是“成家班”的吳永倫,與伍允龍早年同在武行打拼,相識已久。盡管伍允龍自身也曾擔任多部電影的武術指導或動作導演,這次他完全信任吳永倫的設計,“他一定能打造既精準又精彩的動作場面。”
影片中,伍允龍有兩場重要的動作戲:用他的話來說,一場在保齡球館打得“好看”,另一場在礦場打得“真實”。
保齡球館這場戲是單刀率領東江縱隊亮相的重頭戲,演員們的打戲生猛凌厲,鏡頭多用特寫捕捉動作細節(jié),將每一招一式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這場戲讓這位動作演員過足了“打戲癮”,他坦言雖然拍攝多次,但過程非常暢快。
礦場的動作戲則巧妙利用空間環(huán)境,將打斗與場地特色融合,演員借助場景設計實現(xiàn)表演與動作的完美結合。這場戲拍攝于夏季,演員們身著厚棉服,表面打得瀟灑,實則汗流浹背。伍允龍笑言:“雖然辛苦,但拍得很爽。”
單刀在礦場為保護隊友不幸犧牲,但導演并未直接展現(xiàn)他的結局,留有一絲余地。伍允龍卻認為:“以單刀的性格,如果僥幸生還,他一定會找到隊友繼續(xù)完成任務。他是一名真正的英勇戰(zhàn)士。”
可見,他已將角色琢磨透徹,真正讓自己成為了單刀。
《營救飛虎》實現(xiàn)了新主流電影與動作類型的有機融合,為動作戲探索了新的可能。
作為動作演員,伍允龍時刻關注觀眾對功夫片的期待:“希望隨著《九龍城寨》的成功,以及成龍大哥新片《捕風追影》的出現(xiàn),未來市場能涌現(xiàn)更多讓觀眾喜愛的功夫片。”
憑借《九龍城寨之圍城》中的“王九”一角,伍允龍首次獲得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男配角提名,受到越來越多關注。
他坦言:“感謝大家對《九龍城寨》的喜愛,現(xiàn)在確實有更多機會找上門。我也成立了自己的制片公司,希望未來能為觀眾帶來更多作品。”
[1905電影網(wǎng)]獨家原創(chuàng)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