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5電影網專稿 在近期上映的院線電影中,越來越多演員以“主演+出品人”的雙重身份參與電影項目。這意味著他們不僅是影片故事的演繹者,更成為項目的推動者與風險的承擔者。
10月17日開啟點映的《尋她》由舒淇主演,同時擔任影出品人;10月25日上映的《陽光俱樂部》由黃曉明主演,并擔任該片的聯(lián)合出品人;在今年清明檔影片《向陽·花》中,趙麗穎同樣身兼領銜主演和出品人。
這些能夠同時承擔這兩種角色身份的演員,大多擁有自己創(chuàng)立或參股合伙的影視公司,并通過公司主體參與影片投資。
《陽光俱樂部》的出品方之一四川好奇易星影視文化傳媒有限公司,正是黃曉明在影片成都路演中提及的新成立影視企業(yè)?!秾に返某銎贩街粬|申未來由舒淇與陳坤、周迅共同合伙經營?!断蜿?middot;花》的出品方之一重慶新航海影視文化有限公司,其控股股東和監(jiān)事正是趙麗穎。
類似的案例還有今年暑期檔上映的影片《醬園弄·懸案》。雖然章子怡沒有直接掛名出品人頭銜,但她與父親成立的重慶青怡影視文化有限公司是本片的出品方之一。所以,章子怡對該項目仍擁有相當程度的主導和決策權。
事實上,這種“自演自投”的模式已在業(yè)內成型發(fā)展中。吳京、王寶強、成龍、劉德華、古天樂、甄子丹、鄧超、周冬雨、姚晨等演員都曾以出品人和主演的雙重身份參與電影創(chuàng)作和制作。
能夠勝任這兩種身份的,通常是具備市場號召力、資源整合能力和商業(yè)規(guī)劃意識的資深演員。
演員為何選擇身兼出品人?核心在于從“被動表演”到“主動創(chuàng)造”的轉變。
他們不想只是被動等待劇本、等待被劇組選擇,更想掌握主動權。作為出品人,演員在項目策劃、團隊組建、風格定位、市場走向等方面擁有更大的話語權。
電影《陽光俱樂部》的創(chuàng)作歷程就是典型例證:
黃曉明先購買了一個聚焦母子情的日本故事IP,然后邀請《河邊的錯誤》導演魏書鈞執(zhí)導。在魏書鈞認為將該IP移植到中國本土語境,會產生在地性的問題,在他的建議下,項目最終轉為原創(chuàng)劇本,并根據黃曉明的個人特質量身打造。
黃曉明在這部影片中飾演智商認知停留在孩童時期的吳優(yōu),這不僅令他獲得塑造特殊角色的機會,更為他帶來了上海國際電影節(jié)金爵獎最佳男演員和金雞獎最佳男主角提名的殊榮。
對處于事業(yè)上升期的頭部演員而言,這種自投自演、尋找優(yōu)秀班底拍片、入圍拿獎的模式,突破了被動等待好劇本的局限,從而主動創(chuàng)造適合自身的作品,實現(xiàn)藝術追求的進階,提升作為演員的個人品牌價值。
演員出任出品人,也體現(xiàn)出對市場趨勢的把握和行業(yè)責任感。
趙麗穎主演兼出品的《向陽·花》以中小成本制作,最終票房達到2.3億元,成為2025年清明檔票房冠軍。通過直接投資,推動女性題材電影進入主流市場,被更多大眾看見女性敘事,更證明了中小體量項目能夠撬動過億票房的潛力,這對豐富中國電影市場生態(tài)具有積極意義。
當遇到自己心儀但融資困難、題材小眾的項目時,演員的投資出品往往能成為關鍵助力。
例如,經典電影《鋼的琴》當年在拍攝中途因為資金不足瀕臨停滯,主演秦海璐自掏腰包才確保影片順利完成。秦海璐曾坦言投資初衷并非為了票房或獎項,而是純粹希望完成這部優(yōu)秀的作品。
周冬雨為電影《陽臺上》首次擔任出品人,這是一部由她特別出演的文藝片。她曾回應沒有想太多關于虧錢賠本的問題,而是想用自己的力量去支持這部全膠片拍攝的影片:“膠片電影越來越少,我特別喜歡膠片的質感,就想為它做點事情。”
周冬雨如今再度以總出品人的身份推動新片《花豬》的誕生,將目光投向更需要機會的新人導演。
資深演員利用自己的資源和聲望投資新導演的作品,能夠為當下影壇注入更多新生力量。
《尋她》是陳仕忠的第一部導演長片,在創(chuàng)作之初,他心中飾演女主角的唯一人選就是舒淇。舒淇看完劇本和概念片后,認為“這個導演值得試一次”,最終雙方達成合作。該片斬獲上影節(jié)金爵獎藝術貢獻獎,陳仕忠嶄露頭角。
這部“大女主”電影也為舒淇的表演生涯帶來了突破——她顛覆以往形象,出演一位辛勤勞作的蔗村母親,從樸素的村婦外型到面對失去女兒的痛楚、直面女性在傳統(tǒng)農村社會結構中的困境,由內而外詮釋到位,在上影節(jié)展映期間廣受好評。
姚晨也是扶持新導演的代表人物,她主演并出品的《送我上青云》不僅為自己贏得金雞獎最佳女主角提名,更讓導演滕叢叢獲得行業(yè)認可,滕叢叢后續(xù)執(zhí)導的《我的阿勒泰》成為爆款佳作。
從臺前到幕后,演員通過擔任導演、編劇、監(jiān)制、制片人或出品人等不同角色,深度參與作品的整體創(chuàng)作。而出品人意味著要對電影項目的盈利負責。
影片的市場表現(xiàn)直接關系到投資回報,這就要求演員出品人不僅要懂藝術,更要具備項目管理、市場判斷等綜合能力。如果電影的口碑和票房雙雙失利,不僅會造成經濟損失,更可能影響演員本人的信譽。
通常而言,核心出品人深度參與影片的創(chuàng)作和制作,聯(lián)合出品人更多承擔財務投資的角色。對演員來說,無論以何種身份參與出品,都不能只是盲目出資,而需要真正理解項目價值與市場風險。
在電影制作成本居高不下、風險多元分攤的行業(yè)現(xiàn)狀背景下,演員出品自己主演的電影,既是對職業(yè)范圍的主動拓展,也是在藝術追求與商業(yè)考量間尋求平衡的智慧之舉。雖然面臨諸多挑戰(zhàn),但獲得的創(chuàng)作自主權、經濟回報與個人發(fā)展空間,也會讓這種“出品人+主演”的模式成為越來越多頭部演員的選擇。
[1905電影網]獨家原創(chuàng)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