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物》的導演以某種黑色幽默的方式對社會弊端進行了嘲諷和暗喻,從而把略顯沉重的人文思考挪移在了娛樂情懷之中。
直到去年8月,韓國歷史上最賣座的電影還是《王的男人》。不過,這個紀錄被《怪物》打破了。根據(jù)統(tǒng)計,該片上映僅僅38天,觀影人數(shù)就突破1300萬,刷新了《王的男人》用112天創(chuàng)造的票房紀錄。2006年12月15日,票房稱雄的《怪物》在第27屆韓國電影青龍獎上再展霸氣,獲得包括最佳電影、最佳男配角、最佳技術、最佳新人女演員、最佳照明等多項大獎,可謂笑傲群雄。
影片的另一個譯名叫《 》(與“域”同音),是“蜮”的異體字,指傳說中在水里暗中害人的怪物。這個譯名比《怪物》更文雅,而且有一種鬼魅之氣,十分貼切電影的主題,因為電影講述的就是一個水怪的故事。影片一開始,韓國科學家在美國上司的命令下,將幾百瓶有毒化學物傾倒入漢江。隨著鏡頭從熱氣騰騰的實驗室水槽漸漸變化成滔滔流動的江水,預示了一場災難的來臨。
導演奉俊昊的上一部影片《殺人回憶》是2003年韓國票房冠軍,這部電影最令人稱道之處是它的結尾。導演沒有給這部連環(huán)奸殺案題材的影片安一個水落石出、真相大白的結局,兇犯的真實面目直到最后仍然是個謎,只有一個小女孩的模糊描述,說他“長得很普通”。通過兒童之口,導演點出了影片主題的悲劇性,令人深思。
《怪物》延續(xù)了相同的敘述手法,以吃人的怪物引出一個缺乏同情心的無序社會,以及韓國政府和社會的種種弊端。只不過,導演是以一種黑色幽默的方式對社會弊端進行了嘲諷和暗喻,從而把略顯沉重的人文思考挪移在了娛樂情懷之中。這也正是影片與眾不同之所在。
其實從情節(jié)設置和劇情表現(xiàn)上,《怪物》并沒有擺脫韓國電影的固有套路,以悲劇性的小人物表現(xiàn)大主題。影片中的一家子不僅普通,而且各有缺陷:老爸迷糊,大兒子懶,二兒子憤青,三女兒猶豫,唯一的希望所在孫女還被怪物吃掉。為了救孫女,一家人在追捕怪獸的過程中,關系得到改善,各人的性格也有積極的轉變。就是在這個有些俗套的模式下,影片依然高潮迭起,充滿驚險刺激。尤其結尾處,作為射箭運動員的女兒以 “點燃奧運圣火”的姿勢把劍射向怪獸,把觀眾的情緒推向了高潮,表現(xiàn)了一種震撼心靈的力量。
影片另一大特點是黑色幽默的運用。應該說,電影的主題是沉重的,“表現(xiàn)平庸的人生活在平庸時代的悲劇”。但是影片中仍閃爍著揶揄的橋段。比如影片開始,怪物襲擊人類后,死尸橫陳,哭聲一片,男主角即大兒子康斗的女兒也被怪獸吞吃。本來是很恐怖的氣氛,但是好吃懶做毫無責任心的康斗居然在公共靈堂中打呼酣睡,夢里還做出不雅動作,令人哭笑不得。更為可笑的是,一家人因為責怪康斗沒保護好女兒起了爭執(zhí),眾目睽睽之下扯皮打滾,扭做一團,丑態(tài)被記者拍個正著。在沉重得滴出血來的氣氛中做這樣的處理,不能不佩服導演的別出心裁和游刃有余。這種手法只有對電影敘事技巧和場面控制達到爐火純青地步的導演才能運用自如。能做到這點,對于只拍過兩部電影的奉俊昊來說,實屬不易。
此外,有些場景設計也十分有趣。這些設計既源于故事本身,又經(jīng)過導演對現(xiàn)實問題的反思和提煉,以巧妙的方式呈現(xiàn)出來,但不是明說(不像某些國產(chǎn)大片,一開場先用字幕交代背景),而是一種暗示。比如康斗因為接觸了怪物被強行隔離,只能隔著塑料布和生化服說話。很顯然,導演隱喻著很深的意義在里面。怪物在無人防護的漢江逞兇,咫尺之遙,遺患無窮;而需要自由的人卻被牢牢束縛,無法脫身?!豆治铩返暮诵?,不是展示人獸之爭,而是想展示一個冷漠的人類社會,包括韓國政府、軍警、醫(yī)生、普通民眾。就像奉俊昊所說:“為什么沒有一個人來幫助這個家庭呢,仔細想起來我們是不會幫助不認識的人的”。
再比如,康斗一家本來都是安分守己的老實人,可沒人相信他們說的話,不得已只能反抗政府強權,最后以微弱之力消滅了怪物。在與怪物搏斗的過程中,老爸的死不僅是劇情轉折需要,也是一種暗示。當全家被限制自由、無法拯救親人時,老爸還在說:“他們怎么說,我們就要怎么做”。最終,恰恰是相信政府會有所作為的人失去了生命。雖然怪物是殺死老父的元兇,但某種程度上,他也是社會、體制、政府的犧牲品。影片自始至終貫穿著導演對問題社會的反諷和評價,含蓄不露痕跡。很多東西妙就妙在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太直白就失去回味的享受了。
其實《怪物》并不是完美無缺的,也有一些情節(jié)硬傷,比如對政府的諷刺似乎過了頭,父親的死也顯得牽強。但是這仍然是一部特點如“韓國泡菜”般鮮明的商業(yè)大片,完全不同于“美國漢堡”,也迥異于追求場面和視效的“滿漢全席”,其深刻的人文思考和本土化的精神內(nèi)核值得中國電影人借鑒和學習。責任編輯/胡曉英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