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瑞那海報
中東地區(qū)永遠是世界的熱點地區(qū),如果說哪天媒體上的國際新聞沒有涉及中東地區(qū)局勢的話?那太陽在我們看來肯定是從中東那邊出來了!恐怕人們會有這樣一個問題,為什么海灣地區(qū)這樣一個彈丸之地總是會成為世界矚目的焦點?答案其實很簡單,其根源不是由于宗教信仰沖突,也不是民族的領土沖突,蓋因此地區(qū)蘊藏著世界上三分之二的石油,一種號稱“黑金”的能源之母,眾所周知,石油在經濟發(fā)展、人民生活中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對石油資源的爭奪已成為當今國際政治較量中得失成敗的重要砝碼。無孔不入的好萊塢當然不會對這樣的熱門題材熟視無睹,《辛瑞那》是最新的一部!
影片《辛瑞那》改編自真實特工羅伯特.貝爾的小說entitled“seenoevil”,我沒有拜讀過這本小說,但依據(jù)小說改編的電影《辛瑞那》不同于以往任何一部特工電影,作為一名特工,羅伯特沒有為我們展示高科技的現(xiàn)代化武器,沒有為我們展示特工高超的本領和技巧。實際上,和《007》系列、《碟中諜》系列等這些依賴特技動作帶來感觀刺激和吹捧個人英雄主義的影片比起來,《辛瑞那》無疑要深刻了許多,首先,《辛瑞那》的主題頗為宏大,而不僅僅是特工情報的描述,它涵蓋了政治陰謀,恐怖主義,石油爭奪等諸多問題,影片通過不同社會角色的人物命運把這些主題一一展現(xiàn)給大家。其次,由于涉及題材的廣泛決定了《辛瑞那》只能是一部群戲電影,片中角色無主次輕重之分,每一個角色對影片主題的升華都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從敘事結構來說,《辛瑞那》在線性時間流程中通過對不同人物的刻畫交代影片線索,隨著影片的推進,各條線索由互不相關逐步融合在一起,整部影片的故事脈絡也漸漸清晰起來,而牽動各條線索的主線是由于兩大石油公司的并購所引起各方的連鎖反應,這種多角度,多線索的敘事結構在導演的另外一部影片《毒品網(wǎng)絡》中已經有所呈現(xiàn),只不過《辛瑞那》的線索更為繁復,情節(jié)更加晦澀,人物關系更為復雜!
《辛瑞那》從5個社會角色入手來展現(xiàn)影片主題:盡職盡責、驍勇善戰(zhàn)的特工喬治-克魯尼,此人巧舌如簧,游刃有余的周旋于“敵人之間”,但終因陷于政治陰謀中而不可自拔,鋌而走險。一心想要出任頭地的黑人律師杰弗瑞-懷特,此人胸懷大志,但終歸發(fā)現(xiàn)自己只不過是兩大石油公司玩弄于鼓掌之上的一只螞蟻。年輕有為、家庭生活美滿幸福的能源分析專家馬特-達蒙,由于一次意外事故而和整個事件扯上了關聯(lián)。銳意改革,企盼國家自立民主的阿拉伯王子那希爾以及安于現(xiàn)狀,胸無大志的弟弟。還有由于石油公司合并導致失業(yè)的巴勒斯坦移民少年瓦西姆,無所事事、心情沮喪的他最終參加了恐怖主義組織而走向了深淵。多層次多角度的人物刻畫雖使得整部影片信息量十足,但卻嚴重的削弱了人物形象的飽滿度,使得各個人物單薄干癟,可有可無,誠然此類政治題材影片的重點決不會是為了刻畫人物形象而存在的,相反眾多的人物設置恰恰是為影片的主旨而服務的,但單純以一部電影來看,在如此眾多的角色中難以找到一個能夠刻印在觀眾心中的人物形象,《辛瑞那》無疑是失敗的,看來喬治克魯尼為拍攝《辛瑞那》而增肥,留落腮胡須,不惜毀壞自己鉆石王老五的光輝形象的博命演出完全是多此一舉了!他應該知道此類型影片的焦點絕不會是演員的表演!
《辛瑞那》另外一大特別之處在于情節(jié)設置上的波瀾不驚,整個故事發(fā)展脈絡平鋪直敘,而且仿佛刻意避免高潮段落的出現(xiàn),每一組行將出現(xiàn)高潮場面時,鏡頭戛然而止,場景迅速切換到另外的人物,這顯然是導演的蓄意為之,導演力圖展示給觀眾一個真實自然的世界,這種刻意避免戲劇沖突的處理手法顯然有導演自己的考慮。因此《辛瑞那》決不是為了給觀眾講一個完整的故事,《辛瑞那》更深層的目的是為了引起觀眾的思考,這從影片的開放式結局中也可以料想到,事實上,《辛瑞那》所引發(fā)的觀眾對美國國際政策和石油公司內幕的大討論來看,《辛瑞那》確實做到了這一點。但從電影觀賞角度分析,這種處理手法的弊端同樣突出,首先,刻意避免與觀眾心理預期的高潮出現(xiàn)的巨大落差會極大的降低觀影滿足感,沒有滿足就沒有認同,這顯然會影響到觀眾對整部影片的評價。其次高潮戲的缺乏,情節(jié)的平白發(fā)展不能間歇性對大腦感觀神經形成刺激,神經的過度松弛而導致厭倦感,而《辛瑞那》恰恰是需要你聚精會神欣賞的一部影片,因為錯過任何先前的細節(jié)都有可能到最后使你一頭霧水。因此在我看來這樣處理真是有點得不償失!
《上帝之城》的成功使得手提攝像機成為當今電影拍攝的一種時髦,在《不朽的園丁》我看到了,在《辛瑞那》中我再次看到了,一種時髦的說法是利用手提可以增強影片的真實感,使得影片有記錄片的風格,注重寫實的風格成為當今很多導演的追求,仿佛這樣真能拔高自己的影片似的?!缎寥鹉恰凡捎昧藘膳_手提攝影機進行拍攝,大量追拍的運用使得鏡頭搖搖晃晃,導演的目的在于削弱場面調度的感覺而使得觀眾感覺更真實,而演員在可以不照顧鏡頭的角度情況下發(fā)揮的空間顯然更加靈活自如,但作為普通觀眾,我們的眼睛要吃點苦頭了,鏡頭一直搖啊搖,一直搖到溫柔鄉(xiāng)。這樣真的能增強紀實風格嗎?如果這樣的鏡頭出現(xiàn)在激烈的戰(zhàn)爭場面中我還可以原諒的話,在這樣一部政治題材的電影實在沒有必要,況且我看得是電影而不是新聞報道?;氐健缎寥鹉恰分校娪敖o我第一個震撼性的鏡頭恰恰不是手提的功勞:喬治克魯尼在武器交易完成后走出倉庫,隨后身后的汽車坐進了一個人,汽車隨即爆炸,整個鏡頭一氣呵成,沒有鏡頭的間切和轉換,喬治克魯尼的悠然自得和汽車爆炸的緊張刺激的同一個畫面中相互對比,很有震撼性!
除了題材的敏感性能夠引發(fā)觀眾的一些思考,作為一部電影,《辛瑞那》帶給了觀眾什么呢?導演史蒂芬-加格漢的野心太大了,以致于忽略了電影僅僅是一部電影而與政治無關,而觀眾針對此電影引發(fā)的討論真的有助于我們發(fā)掘石油爭奪的真相嗎?即使我們了解真相也于事無補,因為你我畢竟皆凡人,還是把問題留給政治家吧。而且導演還忽略了一個問題:當一個人處心積慮的下想獲得別人仰視的時候,他得到的只是別人的鄙視,電影同樣如此!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