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小時代》6月27日上映,根據(jù)“電影票房貼吧”消息,截至6月29日20時,上映三日全國累計放映近12萬場,觀影人次約650萬,票房突破2億。三天過兩億的速度,追平了此前由
《變形金剛3》、《西游降魔篇》以及
《畫皮2》等影片創(chuàng)造的紀錄,與前述三部影片相比,《小時代》是目前這一票房紀錄中唯一的2D影片。
與《小時代》的票房成績同樣轟動網(wǎng)絡的是由它引發(fā)的各種罵戰(zhàn)。公正一點說,這是一部設計精準的定制影片,它針對的是14至35歲的女性觀眾。它是不是爛片不重要,它是如何完成這一設計精準的制作和營銷,卻很重要。中國的商業(yè)電影市場正在完成類型化的組建,《小時代》的成功或許可以被其他類型片借鑒和復制。
制作:
有針對性地選演員定造型選場景
網(wǎng)友“@破破的橋”對于《小時代》的評價有一句非常準確:“《小時代》肯定大賣,不是因為排片密集,而是因為他就是照著大賣去寫、去拍的。”《小時代》的小說在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就看得出來非常的適合影像化。角色的設置原本就是四個美少女加一堆帥哥同學外加一個酷帥董事長、一個視覺系的作家。這是在任何時代都可以被影像化的角色設置,只要用當紅的偶像填充進去就行了。很明顯角色的設置已經(jīng)將影片的目標觀眾鎖定在14歲至35歲的女性觀眾。
針對這一消費群體,電影《小時代》在演員選取上是具有明顯針對性的,深諳偶像劇的
柴智屏在《小時代》里擔任監(jiān)制,果然在演員挑選上展現(xiàn)了她一向“成功”的眼光。不管是
郭采潔、
楊冪、
郭碧婷、
謝依霖還是
柯震東、鳳小岳、
陳學冬等,除了“簡溪”一角稍弱,片中演員基本上都是深受《小時代》目標客戶群喜愛的。
在明確了消費群體之后,它圍繞著消費群體實打實的做出了努力。這個消費群體的女性愛美、愛品牌。于是,《小時代》劇組特意邀請了有“亞洲時尚大師”之稱的黃薇來擔任藝術總監(jiān)。黃薇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影片共出現(xiàn)了七八十個知名服裝品牌,幾乎每個場景每個演員都要換一套造型。其中既有動輒二十幾萬元的皮草,也有各種高端大氣上檔次的大小禮服,連校服都是由某國際品牌獨家定制的。電影所展示的奢華程度比原著小說明顯高出幾個檔次。造型團隊通過自主設計、購買成衣、租借樣衣和品牌贊助等共搜集了三千多件衣物。在服飾的精美方面,《小時代》實在把當年
徐靜蕾“淘寶范兒”十足的
《杜拉拉升職記》甩了N條街。
此外,《小時代》里的上海有著仿美劇《緋聞女孩》里“上東區(qū)”的感覺,知名編劇
寧財神發(fā)出感嘆:“那上海,每一處風景我都見過,在變了形的鏡頭里卻感覺如此陌生如此遙遠,心里老問這是上海嗎?小四可能是全世界最熱愛上海的異鄉(xiāng)人吧?”不管真不真實,《小時代》鏡頭里的上海的確有著與偶像片合襯的美感。
發(fā)行:
事先調研目標觀眾甚至放映場所
負責《小時代》發(fā)行的樂視影業(yè)CEO
張昭也表示,《小時代》之所以能一舉擊中目標消費者,與發(fā)行方面事先做的工作密不可分。張昭坦言,樂視在投資《小時代》之前已對同名原著在網(wǎng)絡上的點擊量、點擊用戶身份等關鍵數(shù)據(jù)進行了調研,將潛在觀眾分成了核心圈、第二圈和第三圈;還對同檔期上映的影片以及過去一年消費者對于同類影片的反映都做了細致的數(shù)據(jù)搜集和分析。
甚至在《小時代》發(fā)行之前,樂視已經(jīng)定位了全國哪些影院是《小時代》的重點放映場所。
此外, 張昭還透露,除了150名地面系統(tǒng)工作人員之外,樂視影業(yè)還擁有超過1000名的大學生志愿者系統(tǒng),他們利用課余時間在樂視影業(yè)的影院營銷終端為觀眾提供服務。而這些信息為《小時代》精準的市場定位做出了不小貢獻。
對于《小時代》精準的市場計算,不少網(wǎng)友和業(yè)內人士都關注到了。寧財神認為:“作為‘小雞電影’,《小時代》完成度很高,值得鼓掌!我能理解糙爺們的反感,說實話我也不喜歡,但不討厭。這電影并不是拍給我們看的,人家有自己的觀眾群,訴求清晰,步步為營,Girl power的價值觀也沒啥問題,衷心希望這樣細致認真的類型片越來越多。”網(wǎng)友“@Neverlady薇拉”則認為: “《小時代》是一部營銷電影,值得學習的是精準的市場打法,《小時代》在營銷上寧可放棄類型化而鋪盡可能多的人群,只做定制產(chǎn)品,只要籠絡大多數(shù)適齡觀眾,成本控制好,就能穩(wěn)賺。這才是對投資人負責的好項目,跟藝術無關,這個模式也樹立了業(yè)內以年齡劃分市場的新典范。”
跨界:
圈外人更易發(fā)現(xiàn)圈內人忽視的金礦
華語電影市場2013年迎來了爆發(fā)式增長,帶來這一爆發(fā)式增長的其中幾位導演原先的角色都不是導演。
徐崢和
趙薇演而優(yōu)則導,而
孫健君由制片人變成了導演。中國電影界正面臨來自跨界力量的沖擊。 現(xiàn)在,
郭敬明又加上了重重的一筆。
作為導演新人,郭敬明的成功讓電影界的大腕們和老人們不解。在他們的眼中,郭敬明是資歷最淺的電影界新人。他們可能沒有想到,正是新人的視角是《小時代》獲得成功的原因之一。長期以來只緣身在此山中讓許多圈內人迷失,而圈外人則看到了圈內人沒有發(fā)現(xiàn)的所在。之前郭敬明在上海電影節(jié)的論壇上的發(fā)言稱,近年大導演作品屢屢失手于票房,就是因為“上一代導演用老的觀念去拍電影,沒有提供年輕人想看的電影,觀眾依然還是會看大導演舊觀念的作品,但他們會饑渴,想看更年輕的電影”。在傳統(tǒng)出版領域成功的郭敬明是因為他將目標定位為青春文學,他旗下集結數(shù)十位青春文學作家,并以他為核心形成了一條青春文學出版產(chǎn)業(yè)鏈。而這次,他跨足電影界,依然瞄準了這塊他擅長的領地。
跨界帶來的優(yōu)勢趙薇也表達過,她認為演員不一樣的視角是她的優(yōu)勢。孫健君也認為制片人跨界做導演更知道錢花在了哪里,更會把錢好好花在電影的制作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