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片懷舊橋段雷同
青春片幾乎是2013年中國電影的代名詞。從票房大火的《致青春》、
《中國合伙人》,到口碑極差但票房奇佳的《小時代1》和《小時代2》,經(jīng)過一致好評的
《青春派》,再到2013年青春片收尾之作《怒放》,青春片幾乎占據(jù)所有檔期,且高潮迭起話題不斷。青春片永遠都不缺特定的觀眾群,但很少會集中成為如此大的商業(yè)熱點。
2013年的青春題材影片大都以校園為背景,我將其大致分為三類:一是懷舊青春片,以《致青春》、《中國合伙人》、《怒放》為代表;二是虛擬青春片,特指《小時代1》和《小時代2》;三是寫實青春片,《青春派》是其佼佼者。
其實,2010年網(wǎng)絡(luò)熱傳的微電影
《老男孩》就預(yù)示著這一熱潮的來臨,2011年《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女孩》再度強化了這一信號。而投資商們都注意到一個不可否認的事實:“80后”、“90后”的年輕人已經(jīng)成為貢獻票房的主力,于是紛紛著手制作符合年輕人胃口的電影。與此同時,還不算太老的“70后”制作者們驚訝于“連‘80后’都開始集體懷舊了”,于是也紛紛將注意力轉(zhuǎn)向青春記憶——誰不認為自己的青春是獨一無二的呢?誰的青春不是自己珍藏著的寶貝呢?于是一拍即合,2013年便呈現(xiàn)出青春片井噴的奇觀。
橋段雷同的懷舊青春
青春片固有的純情、搞笑、溫暖、勵志等氣質(zhì),使得這類影片與觀眾有著先天的親和力。而校園懷舊青春片更是有著聚攏人氣的先天優(yōu)勢——彼時的裝束、彼時的話題、彼時的流行歌曲等等,都容易點燃人們記憶中的某個點,從而引起共鳴。與時尚勵志及都市愛情類的青春片相比,校園懷舊青春片又可以最大限度地拉來不同年齡層的觀眾——中年人喜歡是因為可以從中感慨自己的青春,年輕人也在追捧是因為校園的故事總是有著驚人的相似。
盡管每部懷舊題材青春片的側(cè)重點不同——《致青春》說愛情,
《合伙人》重創(chuàng)業(yè),《怒放》則在敘說曾經(jīng)的音樂夢想,但看多了經(jīng)常會有把不同影片的橋段場景聯(lián)成一體的危險。比如陽光鋪灑的林蔭道上總會有大撒把騎單車的青年,清純又矜持的長發(fā)學(xué)生妹總會在陽光下緩慢地抬眼并回眸一笑,荷爾蒙暴漲的傻小子們總在又抓耳撓腮又無從下手,青年男女嬉戲后坐在一起遙望遠方暢想未來而男主角總會被最后一個問到:“你的理想是什么?”……每個人的青春記憶都會被自動美化,但是否所有人的校園青春都會遭遇如此千篇一律的場景?音樂人出身的
盧庚戌處女作《怒放》以1990年代的音樂為背景,的確有些引人淚點的橋段,比如手繪假票去混
崔健演唱會、被查出驅(qū)趕后爬窗臺偷看——這是那個時代大學(xué)生特有的集體情結(jié),但是如上所述的畫面及影片后半段的機場追初戀、海邊演唱會等等煽情橋段則似曾相識到目不忍睹。即便同為校園青春,每個人心中也會有很多與眾不同的故事及場景。我不知道橋段雷同的原因是來自創(chuàng)作者記憶力的消退還是想象力的匱乏,抑或習(xí)慣了人云亦云而失去了真實面對自己內(nèi)心的能力。
下一頁:作為“商業(yè)范本”的虛擬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