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導演北上十年:還是警匪片,還是老面孔
時間:2013.12.11
來源:東方早報
分享到:
《竊聽風云》 第一集只是在幾個房間里完成,第二集多了不少打斗戲
故事為王,還是動作當?shù)溃?/strong>
當年《無間道》的動作場面很少,基本靠情節(jié)推動。
劉德華在接拍這部戲時提出刪掉自己的動作戲份,“原來說和
梁朝偉在天臺上打,但是拍著總覺得不太舒服,后來我說先停一下,我跟梁朝偉商量一下。他也覺得這個地方不該打,后來我們就改成現(xiàn)在這樣了。”《無間道》的成功也開啟了港產(chǎn)警匪片的新模式,挽救了香港影市,但接下來的10年,諸多港產(chǎn)警匪片始終存活在《無間道》的陰影下,影片風格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重視對細節(jié)、劇情、對白、高智商、大背景等的刻畫,但幾乎對大場面和槍戰(zhàn)戲份都忽略。
“香港市場的萎縮直接影響了港產(chǎn)電影的成本,近年來警匪片大量的動作戲受到經(jīng)費限制,格局越做越小。”魏君子分析說,“如果光靠體現(xiàn)人性故事的電影是不能吸引一般年輕觀眾的,因為現(xiàn)在的主流觀眾是看好萊塢長大的,看多了好萊塢大片會對香港電影看不進去,所以近兩年可以看到一部分警匪片開始回歸動作戲份,
《竊聽風云》 第一集只是在幾個房間里完成,第二集多了不少打斗戲。《寒戰(zhàn)》也有兩場大的動作戲。很多電影人現(xiàn)在都想以小搏大,花1000萬賺13億票房,但是警匪片不能投機取巧,因為一部好的警匪片是要文武并重的。”
劉德華的新片《風暴》8000萬港元的制作成本對于中等成本的警匪片來說不是個小數(shù)目,講述的還是“一個好警察如何在重重壓力下執(zhí)法”的故事,沒有明顯的劇情創(chuàng)新,但激烈的槍戰(zhàn)場面和“炸掉中環(huán)”的創(chuàng)意還是刷新了警匪片的表現(xiàn)力。導演
袁錦麟雖然是編劇出身,但是他認為華語電影要跟好萊塢對抗,劇本里的創(chuàng)新以外,技術(shù)上也不能停滯不前,“以往的警匪片都是在鬧市開幾槍,就轉(zhuǎn)到郊區(qū)或貨倉去打。這次這個類似災(zāi)難片的大場面嫁接到警匪片里。”《風暴》是劉德華出演的第146部電影,第27部警匪片,也是他第一部用3D拍攝的警匪片。作為投資方之一,劉德華也認可技術(shù)創(chuàng)新將給警匪片帶來新格局,他笑稱甘愿為3D自降片酬,甚至連給自己請?zhí)嫔淼念A算都被砍掉了。
《赤盜》的野心在于國際市場,將整個影片的格局進行全面升級,投資高達2億港元。導演陸劍青和梁樂民表示,《赤盜》完成了兩方面的“升級”。一是在制作規(guī)模上。這次的資金更充沛,會全亞洲取景,甚至還有中東跟歐洲的戲份。而在動作場面上,也會有更多大場面爆破和槍戰(zhàn)戲。雖然這部電影的題材有嚴肅的部分,但是主創(chuàng)們還是希望將它打造成一部精彩刺激的商業(yè)大片。兩位導演直言并不是很期待獎項,而是期望這次豪華巨制能夠取得令人滿意的票房成績。二是在整個創(chuàng)作理念的格局上升級,《赤盜》已經(jīng)擴大到國際反恐行動,分成幾組的明星陣容形成了一個華麗的國際陣隊。兩位導演特意強調(diào)《赤盜》絕不是一部簡單的香港警匪片,這里的香港是“遠東情報中心”,“我們選取了香港2008年才成立的反恐特勤組,電影一定會是一個很新的類型”。從目前的片花來看,爆破、槍戰(zhàn)、打斗一個都不少。導演梁樂民認為警匪片的格局有待突破,“《寒戰(zhàn)》的時候,因為受限于題材——香港是一個最安全的城市之一,所以不能制造出太多的麻煩。這次超出警匪片的范疇,不光光是警察和匪徒之間,有多方角力,所以動作場面會不受限制。”但是導演也表示,動作戲的加重不意味著文戲的減少,作為編劇出身的導演更清楚一個好的故事對于影片的重要性,簡單來講就是更高(高智商)、更快(快節(jié)奏)、更強(強陣容)。“我們也一直在反思《寒戰(zhàn)》的一些故事上的漏洞,希望這次做得更加完整。”
保持港味,還是接近內(nèi)地?
早年的警匪片之所以吸引人,是因為角色身上都有一種獨特的中國傳統(tǒng)的草根江湖氣,這種氣質(zhì)放在香港這個很西化的國際大都市里面,別有味道。而“更接內(nèi)地的地氣”還是“更港味”是這些年香港與內(nèi)地合拍片一直在探討的話題。劉德華認為“所謂的香港味道是要和時間掛鉤的”,“
《英雄本色》(1986)在現(xiàn)在拍也不一定會那么大賣,但2003年的《無間道》和后來的
《桃姐》,都是港味,但是有改變的。”
另一方面,合拍片面臨諸多電影管理上的限制,以及考慮如何吸引愛看好萊塢大片的內(nèi)地觀眾。著名制片人、香港安樂影片有限公司總裁江志強肯定了內(nèi)地市場的重要性,因為電影的成本一定要有內(nèi)地市場的支持。他直言:“未來這個是沒辦法改變的,制作費只會越貴,觀眾要求會越高,我們會越來越依賴內(nèi)地市場,作為我們的重點市場,我們的故事都有照顧到內(nèi)地觀眾,我們相信能讓香港觀眾感動,他們(內(nèi)地觀眾)也可以感動,一定要有共鳴,才可以拍。”
影評人魏君子透露,目前內(nèi)地上映版和香港版不能再出現(xiàn)兩個版本,一定要一模一樣。
《毒戰(zhàn)》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盡管這是香港導演
杜琪峰首部內(nèi)地公安題材的電影,但電影風格,尤其是影片后半段,還是深深烙有杜氏印記。片中,以“
孫紅雷”為代表的緝毒警察有勇有謀,電影沒有玩顛覆去探討毒販“內(nèi)心世界”,而是赤裸裸地展現(xiàn)他們兇狠毒辣、為錢賣命的本性。導演對內(nèi)地電影制度的把握,精準到位。有如此多所謂敏感情節(jié)還能夠順利過審,《毒戰(zhàn)》也給未來的合拍警匪片提供了可參考的類型。《風暴》的結(jié)尾也很“工整”。魏君子說:“其實香港電影人很聰明,他們在設(shè)計人物性格的時候會把審查的要求考慮進去。譬如《風暴》中劉德華本身就是個有道德潔癖的人,所以最后他的自首也就理所當然了。”
陳木勝導演的電影宗旨是“找那個內(nèi)地和香港觀眾之間的平衡點,現(xiàn)代動作片要符合大家的心聲,要有看得明白的故事,又要曲折刺激,大場面也要好看”。他是非常迎合內(nèi)地市場的,深諳與內(nèi)地合作的套路,秉承電影“娛樂性至上”的原則,堅持“把片子拍得具有商業(yè)味道,讓老板把整個電影運作下去”。他說,“有時候明知道這個橋段不可能過,那我就不拍了吧。電影是有規(guī)則的,老板投資那么多錢,我不能因為個人原因讓他們冒那么大風險。”
《掃毒》的主演都是老面孔
老面孔好賣,還是“人才斷層”?
近年香港警匪片有回暖勢頭,除了一直擅長警匪片的港片中間力量,也出現(xiàn)了不少新鮮血液,制片人江志強就培養(yǎng)了
周顯揚、梁樂民、陸劍青等新人導演。江志強表示,他之所以和新導演合作是因為他們能給一些市場上沒有的東西,“好多老的導演,他們比較習慣留在自己擅長的領(lǐng)域,一碰到問題就回避縮回到自己熟悉的環(huán)境里去。這樣永遠沒有創(chuàng)新。”
香港電影圈有著不少類似江志強的伯樂。劉德華入行超過30年,早年間投資電影屢敗屢戰(zhàn),練就毒辣眼光,投資過香港導演
陳果和內(nèi)地導演
寧浩。劉德華說,他選導演,第一是看劇本故事寫得是否扎實,如果是市場上沒有或者比較少見的類型當然會有加分,第二是看導演的人品是否踏實,他比較欣賞腳踏實地的導演。《風暴》導演袁錦麟是劉德華“發(fā)掘”的另一匹“千里馬”。
相比新導演,新演員比較難產(chǎn)。警匪片密集上映后,有影迷總結(jié),男主演除了劉青云、古天樂、張家輝、
郭富城、劉德華、
吳彥祖似乎就沒別人了。對于觀眾抱怨的“老面孔”,憑借警匪片
《證人》拿了金馬影帝的張家輝是這樣解釋的,“如果不找我們演,投資方就會賠錢!”一直都有培養(yǎng)新人習慣的香港導演
王晶解釋,當紅的人,每個年代都是有固定人數(shù)的,“演員也有甲乙丙丁之分,制片人為了保證票房,只會用最當紅的那批演員,這點是不會改變的。而且演員的成長,需要時間來驗證。”
魏君子也認為“人才斷層”是演藝圈不可違背的規(guī)律,不分時代和地域。“香港賣錢的演員很少,能有票房保障的不會多過10個。不光是香港,臺灣也只有
彭于晏、
阮經(jīng)天、
趙又廷等人。”大牌導演固定的班底與市場導向的雙重作用下,很多演員輪不上主演?!陡`聽風云》導演爾冬升就說:“我個人比較喜歡的演員是吳彥祖、劉青云、古天樂。像余文樂和
陳冠希這一代,還沒有完全成長起來,角色也很受限制。”在《赤盜》發(fā)布會上,余文樂開玩笑地對張家輝說:“留一點戲給小弟拍吧。”
《風暴》中,除了劉德華,另外一個主演
林家棟戲份吃重。劉德華與林家棟私交甚好,但林家棟簽約劉德華的公司多年以來一直是配角的命。這次拍《風暴》劉德華跟監(jiān)制江志強提出讓林家棟演他的角色,但是被江老板婉拒,“這部戲投資太高,不能冒這個風險。”最后影片呈現(xiàn)出來的效果也是如此,林家棟被劉德華的氣勢壓過一頭。劉德華對此也很有挫敗感:“你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林家棟的角色由梁朝偉來演,會不會覺得被我壓過一頭?其實這是一個演員在觀眾心中的市場價值的問題。”劉德華呼吁給新面孔一些機會,他回憶:“好幾年前,我去找電影老板說張家輝演戲不錯的,不如安排我跟他演一部戲吧,結(jié)果他們勸我,‘還是安排吳彥祖跟你合作吧,或者古天樂?’但是你看現(xiàn)在的張家輝。”不過即使是影帝級別的張家輝、劉青云,仍在被調(diào)侃他們很難憑借一己之力撐起一部商業(yè)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