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喬恩版鐵扇公主
四、制作篇:曾經(jīng)3次追加投資
首次預算:除了《赤壁》 就屬這部最高
2009年時,《大鬧天宮》的第一次預算出來了,至少需要2億元人民幣。當時除了
吳宇森的《赤壁》之外,《大鬧天宮》的投資在國產(chǎn)影片中是最高的,王海峰怎么敢如此大膽地投資?
“其實一開始計劃這個項目,我們就已經(jīng)把海外市場計算進去了,所以我們也是一早就跟美國的7大公司談過這個項目。而談了之后,我們就有信心了,因為歐美對孫悟空這個形象的熟悉程度超過我們的想像,在美國,孫悟空叫‘monkey king’;而在歐洲,他們直接就音譯成‘孫悟空’。而且中國的形象在歐洲的熟悉度中,孫悟空排在第一位,
李小龍都在他后面。后來我才知道,原來《西游記》被翻譯成了20多種文字,他們怎么看孫悟空?‘東方的超人’!”
不過到了真正開拍的時候,隨著內(nèi)地影市的增長,各方面的制作費用都在增長,因此投資也漲成了2.5億元人民幣。另外,《唐吉可德》的制作用的是歐洲團隊,但成片效果并不理想,當時有不少觀眾反映說“畫質(zhì)差、畫面不清晰”,讓王海峰很是頭疼,因此在拍攝《大鬧天宮》時,他一咬牙,邀請了全好萊塢團隊參與制作:“美國的工作人員有130個,最長的在中國呆了15個月,最短的都是8、9個月,化妝師、視效師、動態(tài)捕捉師、建模師。我們甚至專門為他們建了一個西式廚房。”
兩難:只要亞洲市場 要么加錢!
2010年的12月開機,到2011年的4月中旬,《大鬧天宮》光是拍攝就花了5個月的時間。但拍攝完成后,后期制作期間,王海峰接到了工作人員的報告,說錢不夠花了。而此時王海峰面臨的是兩難的選擇:“我就又去找美國的片商談,看有沒有解決辦法。他們給的建議是,如果你用9000萬人民幣做后期特效,一定會是全亞洲最好的了,但你的特效制作,不足以支撐全球發(fā)行;而如果要在全世界發(fā)行的話,特效費用必須再增加,而且據(jù)他們的估算,不能低于5000萬美金——那時候我有點崩潰了,因為首先要判斷的是,你要的是亞洲市場還是全球市場?”
幸好,王海峰和美國的GSP公司談了,這家公司是索尼和環(huán)球的子公司,以前環(huán)球的副總裁在GSP任老總,也是西游迷。GSP和星皓達成了一個協(xié)議,由GSP支付3800萬美金的特效費,而星皓則將《大鬧天宮》的北美版權(quán)授予GSP公司,以此作為置換,這才繼續(xù)了《大鬧天宮》的后期制作。“到今天為止,不算7500萬元的宣發(fā)費,我們的制作費是4.2億元。”
展望:內(nèi)地5億元就已持平
其實《大鬧天宮》最先計劃是在2012年底或是2013年暑期公映,但開拍之前,上映日期已經(jīng)延后了:“這樣的電影,大家都沒做過,98%的鏡頭都是藍幕拍攝,很多場景,全是手繪的。比如天庭,我們也嘗試搭景,或者用玉石來搭建,但怎么看都不像,后來覺得搭的景,再好也是‘黃金甲’,所以干脆就用畫了。”
幸運的是,《大鬧天宮》雇來的這批好萊塢的特效團隊相當值得夸贊:“我們的視效總監(jiān)Kevin Rafferty說,‘沒有我們做不到的,只有你想不到的’,但他們也當真就有這么牛!”而在后期制作上,《大鬧天宮》的特效也分散到了中國、韓國、印度、德國、日本和澳大利亞6個國家去做,但主要的700個鏡頭,如開篇的神魔大戰(zhàn)、結(jié)尾的大鬧天宮等,全都在美國制作完成,這樣也省下了一大筆費用,“如果全片都在美國做的話,會花到1.2到1.5億美金”。從目前看來,《大鬧天宮》的海外發(fā)行相當給力,因此在內(nèi)地影市只要能拿到5億元票房就能持平,這也是王海峰目前看來相當輕松的一大原因。
五、相關篇:搞出了專業(yè)3D制作基地和團隊
從拍攝《唐吉可德》開始,阿甘就在北京搞起了3D制作基地,有3D的拍攝器材、化妝師、放映室、后期制作人員,而這個團隊也在《大鬧天宮》的拍攝和制作工程中向好萊塢的成員學習到了不少技巧。王海峰說起這個3D制作基地時得意滿滿:“當時我們想的是,既然找了這么多美國的工作人員來,我們不能永遠依靠他們,所以一定要學習?,F(xiàn)在,我們的3D制作基地,絕對可以為全亞洲的同行服務。”
另外,隨著《大鬧天宮》的公映,星皓也將推出一系列的周邊產(chǎn)品,最常見的,當然是齊天大圣的玩偶,另外還有定制版的哈雷摩托、雕像、文具、手機殼等,“很快就能和大家見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