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電影前瞻
如果重啟2020年,本應有各種類型的新片與觀眾見面,在草長鶯飛的春日周末,我們興許從電影院剛剛走出,伸一個緩緩的懶腰,感嘆銀幕中的另一重世界。
賈樟柯新片
《一直游到海水變藍》
推薦指數(shù):★★★★★
打榜slogan:了解一位作家,及他身后的村莊與時代。
適宜人群:當代文學愛好者、紀錄片迷、賈樟柯影迷
藝術家三部曲
從《一個村莊的文學》改名為《一直游到海水變藍》,這部2019年拍攝的紀錄片于賈樟柯而言,既是蓄謀已久也屬意外之喜。說蓄謀已久,因為此前他已有2006年以畫家劉小東創(chuàng)作油畫《溫床》為契機的紀錄片《東》,和2007年以服裝設計師馬可參加2007巴黎春季時裝周為中心事件的紀錄片《無用》,賈樟柯像大多數(shù)導演一樣,也在守望,好奇自己的“藝術家三部曲”將會因怎樣的人,迎來自己的最終章。
說意外之喜源于去年由他發(fā)起的“呂梁文學季”,他在開幕式上曾說:“我在這兒讀懂了第一首唐詩,也是在這塊土地上寫下了我的第一行文字,拍出了我的第一部電影?!焙髞恚殡S當代知名作家的聚集與對談,賈樟柯逐漸意識到,原來很多人的創(chuàng)作都起源于一座村莊,因此舉起攝影機,記錄村莊如何孕育被它烙印的文化、并讓那些字在田埂間流淌,成為促成這部紀錄片的原始沖動。紀錄片從追憶同樣生長于斯的馬烽,拍到賈平凹、梁鴻、余華、莫言、蘇童,從預告片也能體會,賈樟柯渴望以作家們依然帶著鄉(xiāng)音的口述為線,為觀眾真實還原文字、往事背后立體的時代與故鄉(xiāng)。
賈樟柯的“回鄉(xiāng)偶書”
“我總是做一個比喻,14億中國人如果都在趕路的話,每個人其實都拎著一個行李,這個行李都是從鄉(xiāng)村帶來的,鄉(xiāng)村是一個可以攜帶的概念。它有你的生活方法,它有你的倫理,有你的浸入到骨血里面的文化記憶?!边@是賈樟柯對生長地的理解,也是他希望透過這部紀錄片,向觀眾傳遞的另一樣東西。2016年底,他停下了漂泊的腳步,離開北京,回到汾陽老家,創(chuàng)建了“賈家莊”。
回歸這片熱土,他重新找到了創(chuàng)作的寂靜,同時,平遙國際電影展、種子影院、山河故人餐廳等支線也井然有序地鋪展著,既然在城市改變來得太慢,不如站在故鄉(xiāng)腳踏實地地做事情,這大概也是他與很多作家間的共鳴,故鄉(xiāng)這個概念大抵如童年伴隨我們終生,只有接受它、筑造它,才可能因幾代人的恒心,迎來“一直游到海水變藍”的時候。今年第70屆柏林國際電影節(jié)上,這部紀錄片已入圍特別展映單元,并舉行了全球首映,期待它早日與國內觀眾見面,引我們領受故鄉(xiāng)的魅力。
田壯壯新片
《鳥鳴嚶嚶》
推薦指數(shù):★★★★
打榜slogan:田壯壯與阿城,一場“遲到”三十年的碰撞。
適宜人群:田壯壯影迷、阿城書迷、“第五代”擁躉
孩子王,棋王,樹王
田壯壯的新片《鳥鳴嚶嚶》之名出自《詩經·小雅·伐木》,“伐木丁丁,鳥鳴嚶嚶。出自幽谷,遷于喬木。嚶其鳴矣,求其友聲”,詩中以清麗之鳥鳴喻指人與人的結交。而它的原名,讀者也許會更熟悉,本片改編自阿城的《樹王》。
1986年,阿城的小說《棋王、樹王、孩子王》出版,在文壇漾起波瀾,隨后,阿城親自參與了電影《孩子王》的劇本改編,該片后成為年輕氣盛的陳凱歌導演“入列”第五代的代表作之一,1988年,阿城將另一部《棋王》交予《生活的顫音》導演滕文驥手中,再度成全一部改編佳作。時隔三十年,阿城的《樹王》終于迎來了屬于它的銀幕時刻,這場遲遲而來的碰撞,發(fā)生在阿城與“第五代”導演田壯壯之間。當初那些用來劃分代際的時代癥候也許已隨作品更迭,漸漸模糊,但無可否認的是,在2020年,自文學向電影的轉身,卻依舊鮮活而令人期待。
導演田壯壯回來了
近年他是《相愛相親》中紳士依舊的丈夫,《后來的我們》里通透卻孤獨的父親,《我和我的祖國》中“拯救”少年的老人,自2009年編導《狼災記》后,那個目光如炬的導演田壯壯隱匿了蹤跡,而一個提供教科書式表演的戲骨田壯壯開始與觀眾時而碰面,渾身帶戲的他自然可愛,但那個守著監(jiān)視器,抒發(fā)己見的田壯壯,觀眾同樣想念。
如此說來,這部題材十分合他口味的《鳥鳴嚶嚶》,大概會成為他不負眾望的身份回歸,間隔幾個十年,究竟是在當代社會,尋找一位和當年謝園(《孩子王》、《棋王》主演)遙相呼應的少年角色,還是嘗試詮釋相似時代背景中迥異的人物風格,目前尚無預告片參考,我們無從推斷。但從生疏的主演名字看,田壯壯導演此番想專注于表達、不被名利干擾的意愿是十分明確,他為樹王肖疙瘩與知青選擇的面龐,基本在觀眾腦海中沒有多余印象,如何調度人物,全看導演才能了。
陳可辛新片
《李娜》
推薦指數(shù):★★★★
打榜slogan:認識自我,打破自我,重塑自我,可以從一部運動員傳記片開始。
適宜人群:網球迷、娜姐鐵粉、陳可辛影迷
獨自上場
由陳可辛執(zhí)導的體育傳記片《李娜》從官宣之日起,便開始牽動影迷與球迷的心,電影改編自中國網球女將李娜的一本自傳《獨自上場》,這本書共分為二十三章,從“巴黎的早晨”寫到“我還是我”,李娜頗具鏡頭感地回顧了自己在網球陪伴下,度過的那些揮汗如雨的日子,有恨向愛的改變,有征戰(zhàn)各地的傳奇,也有愛情、挫敗,這些散發(fā)著生活氣息的東西。雖然字里行間,表達算不上華麗,但第一人稱坦誠的記錄方式,為陳可辛后期的電影改編提供了不錯的框架。
從《奪冠》到《李娜》,陳可辛近年向體育人投注的熱情有目共睹,除了傳奇的成長經歷天然適合電影語言表達外,陳導之所以將鏡頭持續(xù)對焦這些賽場上的“英雄”,大概也在于他希望褪去榮光與運氣,真正還原個體得以超越自我的力量所在。李娜在《疼痛》一章中,曾淋漓地描述過這種支撐她的精神——“想要獲勝,你必須發(fā)自內心地渴求勝利,你要非常、非常、非常地想要獲勝。你對勝利的渴望,要像在沙漠中跋涉,瀕臨死亡的人對清水的渴望一樣。然后,你才有希望,僅僅是有希望,獲勝”,至于如何讓這種力量超越心理活動的范疇,重新借由影像生動地還原至觀眾面前,則是需要陳導施展才華的部分。
我的冠軍妻子
無論是娜姐的鐵粉,還是綜藝《妻子的浪漫旅行》(第三季)的觀眾,對姜山這個名字都不會陌生,擁有一張“大叔臉”的他不僅是李娜13歲便相識的青梅竹馬,更是一度與她朝夕相對、配打混雙的靈魂隊友,在澳網奪冠的輝煌時刻,李娜曾向丈夫致謝,“謝謝他放棄一切,只是為了陪伴我旅行參賽,成為我的練球搭檔。另外還有就是收拾球包、拿球拍等等”,因而在這部傳記片中,適當摻入伴侶姜山的旁觀視角,會更有助于搭建一個完整的李娜形象。
陳可辛為新人主角張欣兒挑選的“姜山”是近期在銀幕嶄露頭角的演員胡歌,雖然相比現(xiàn)實版姜山,胡歌外形過于清秀,但憑借電影《南方車站的聚會》力證演技的胡歌還是承載著觀眾不少的期待。除此之外,陳導為呼應主角棱角分明的個性,表示會特別插入一個他感興趣的90后角色,體現(xiàn)時代與李娜的共鳴,但究竟在片中哪位90后演員將以何種身份出現(xiàn),導演尚未透露。距離2015年5月17日,李娜本人在微博上宣布該片由陳可辛執(zhí)導,并公布概念海報已近五年的時間,這部幾乎年年被提起,又年年被放下的《李娜》,終于迎著觀眾期待的目光,向我們越走越近。
《中國銀幕》
●?新浪微博:@中國銀幕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