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r在2020最期待的新美劇中。
似乎只有它如期來了——
《雪國列車》
Snowpiercer
令人興奮只因一個名字——奉俊昊。
7年前的電影《雪國列車》,集齊當時最炙手可熱好萊塢一線演員(美隊、艾德·哈里斯、蒂爾達·斯溫頓)。
導演卻是個韓國人。
因為那是拍出過《殺人回憶》《母親》《漢江怪物》的奉俊昊。
美劇版,奉俊昊同樣以監(jiān)制身份加入。
可看完第一集……
Sir有點懷疑這監(jiān)制一職的分量。
Sir先聲明:
拿劇版跟影版對比,確實不公平。
但從劇集的命名,到主創(chuàng)陣容來看,都是沖著收割一波影版粉絲去的。
所以Sir這樣對比也還算厚道。
觀眾先入為主的濾鏡,導致劇版開播后口碑一般。
豆瓣評分,以Sir肉眼可見的速度下降。
開播8分片,到如今7.4。
問題出在哪?
先看導演,往日作品,也都是8分片水準。
再看監(jiān)制,韓國兩位證明過實力的導演:
奉俊昊+樸贊郁。
演員可能差點意思。
但畢竟也還有憑借《美麗心靈》得過奧斯卡最佳女配的詹妮弗·康納利撐著。
名聲不足。
實力、臉蛋,還是夠的。
那究竟問題出在哪?
只能從劇集本身去找了。
故事,兩個版本幾乎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故事。
它們都改編自一部同名法國漫畫。
不同之處在于——電影僅摘取漫畫的末日列車概念,在此基礎上奉俊昊編寫了一個全新故事,大多數(shù)角色在漫畫中并沒有。
劇版,則是最接近原著漫畫的作品。
開場就用漫畫形式進入。
接著,走向與漫畫故事進程幾乎同步。
一位在車尾德高望重的老爺子上吊自殺,引燃了車尾人的反抗熱潮。
但與此同時,其中一個被從車尾帶出來的底層人萊頓(戴維德·迪格斯 飾)。
見到除蛋白塊之外的食物時,流露出“不可置信”的表情。
他是劇集的主角之一,也是整部末日列車上,唯一有過兇殺案調(diào)查背景的警探。
把他帶出來,因為車長需要他去偵破一宗命案。
裸男分尸案。
那叫一個慘——四肢被切去,連生殖器也被割掉。
每天吃喝玩樂的上流貴族,完全慌了。
劇版主線,大概就是這樁命案,以及背后牽扯出更巨大的陰謀。
呃……
聽起來很懸疑。
其實也很套路。
這也是劇版與影版最開始的差距——
如果說奉俊昊的電影是一次以懸疑包裹的社會性反思;
劇版,則更像是一次故弄玄虛的普通懸疑故事。
有疑點。
但失去了疑點之外,更悠長的追問。
于是,為了撐起相應的劇集長度,它必須填充一個又一個反轉(zhuǎn)以刺激觀看欲望。
比如第一集就出現(xiàn)的“大招”。
——直接把影版最大懸念,提前公布。
列車車長的身份。
那個在第一集中以車廂乘務員出現(xiàn)的女主梅蘭妮(詹妮弗·康納利 飾)。
結尾處,衣服一換,搖身一變。
坐在了處于列車最前端的駕駛位,控制著人類最后希望的命運。
旁邊一位俊男溫柔地留下一句:
列車是你的,威爾福特先生。
當然,故事還需要觀望,畢竟只第一集。
真正拉開差距的,則是制作層面的精細度。
Sir的第一感覺——代入感,太弱。
說幾個細節(jié)。
一個人滿為患,擁擠地生存了6年零9個月的地方。
會是什么樣?
地板,整潔干凈——
人臉,水靈靈反著光——
眼鏡,晶瑩剔透——
電影版里呢?
那簡直是人間地獄。
手指,夾著污垢,干瘦且青筋暴起——
人臉,黑不溜秋。
所有隨身物件,都有不同程度的磨損,破舊。
不是Sir雞蛋里挑骨頭。
作為以制作精細度聞名世界的美劇,這樣的程度無疑透露著敷衍。
底層,實在太干凈了。
制作跟不上的后果,是故事的信服力下降。
完全不像走投無路的起義。
更像是,一群為了反抗而反抗的暴徒。
還是一個細節(jié)。
電影里,士兵為了查數(shù)。
吩咐車尾的那些人,蹲坐下去。
這群人是如何坐的,慢慢向后推了一步,再坐下去。
整齊劃一,仿佛訓練已久的動物。
恐懼、卑微、無力。
電視劇里?
一個個精神小伙上身。
士兵上前訓斥,沒兩句話對方就發(fā)飆了,直接起身反擊。
一邊是退。
一邊是進。
Sir無法相信,這是一群長期被壓抑在極權下的“車尾人”,也感受不到階級剝削的殘酷。
不要小看細節(jié)。
某種程度上,奉俊昊今日的成功,就在于對細節(jié)的偏執(zhí)。
他對一個鏡頭癡狂到什么程度?
眾所周知,奉俊昊接拍電影有一個前提:
100%的導演剪輯權。
唯獨《雪國列車》破例,因為當時哈維·韋恩斯坦的公司買斷了電影的北美發(fā)行權,并要求奉俊昊重新剪輯一個新版本,增加動作戲,減少文戲。
有一個鏡頭,奉俊昊死活不舍得刪——
安保在美隊面前,用斧頭活活剖開一條魚。
韋恩斯坦也死活想不明白:“為什么是魚?我們要動作戲!”
奉俊昊此時靈光一閃,兩人出現(xiàn)以下對話:
- 哈維,這一幕對我來說有特別的意義。
- 哦?奉,是什么意義?
- 這很私人。我的父親是個漁夫,這一幕是致敬我父親。
- 你早說啊,奉!家人是最重要的,你能留下這一幕。
- 謝謝。
奉俊昊日后接受采訪坦白:
“這他X的是句謊話,我爸不是漁夫……”
哈哈哈。
的確,是不是魚,殺不殺魚,似乎并不影響電影劇情。
但這一個鏡頭表達的決心,以及待宰的“魚”對主角自身沒有退路的隱喻。
正是一個個細節(jié),才讓電影在“好看”之上,有了豐富的意味性。
最后,Sir還是要說一點期待。
劇版不是沒有亮點。
比如對車廂世界呈現(xiàn)的升級。
視覺上,更加鬼魅。
水族館車廂里,不僅保留著地球上原有的海洋生物。
還有裸女同游。
臺詞上,也有更深一步的世界觀闡釋。
比如底層人與上層人,關于一顆“草莓”的對話。
足夠你細品:
這種漿果代表五千或六千卡路里
它含有糖 食用纖維和維他命C
它的地位與其價值相稱
這些草莓
對土壤真菌和線蟲很敏感
所以我們也不會讓它增殖
你和我 以及車上的所有人都如此
這里存活的一切都取決于他的平衡
還有很好地繼承電影版的一點:色彩。
電影版里,顏色劃分了每一個等級。
黑色。
是車尾。
從車尾到中層時,顏色有了些亮度。
火把在黑暗中出現(xiàn)。
并為他們打贏了這一仗。
到了學校,色彩開始豐富了起來。
光線也逐漸明亮。
直到逐漸進入了富人區(qū)后。
桑拿房,是金黃色的。
火車頭的永動機,是如鉆石一般的晶瑩透亮。
飽和度層層遞增。
越來越高級的顏色,也預示著逐漸進入的上流社會,所看到的不同世界。
人數(shù),越來越少。
空間越來越大。
劇版依舊把顏色,變成鏡頭的第二語言。
在這里,顏色代表了制度。
萊頓從車尾被帶到第三車廂,一道光突然出現(xiàn)。
突然映入眼簾,格外的刺眼。
隨之而來,第一件有顯眼顏色的,面前的一碗南瓜湯。
橙色。
與以前黑乎乎的“食物”大相徑庭。
這種顏色的躍遷,代表著不可逾越的等級制度。
三等車廂,是南瓜湯加芝士三明治。
一等車廂,就成了奶油蛋糕,或是依照個人口味、愛好定制的特別早餐。
顏色被規(guī)范得非常嚴格。
列車長的衣柜里,打開只有同樣款式的藍色西裝,白色襯衫和無袖長裙。
這一幕如此熟悉。
仿佛見過。
《使女的故事》里也用過這樣的手法。
△ 使女一律穿紅色長袍。而使女的女主人,則是藍色的長裙
除了按“規(guī)矩”安排的色彩和制服之外。
在劇版的《雪國列車》里,透露了一個電影版里沒有說到的數(shù)字——
1001。
這是這列火車車廂數(shù)。
1001,偏偏多出了那個“1”。
一頭一尾之下。
反而還多出了一個除不盡的多余數(shù)字。
多余,是這些底層人登上火車后的命運。
而這樣殘酷的命運,足以讓每個人對生命產(chǎn)生不一樣的理解。
活著,不再是第一位。
當萊頓再遇到自己的前任。
她為自己開解,說從車尾跑到“鏈接”處,生活條件好了一些。
但至今,她仍怪罪萊頓當初把她帶上車:
我本來可以和我母親共赴黃泉的
我們本可以和你兄弟一起死
但你卻讓我活下來
就為了去尾車遭罪嗎
在Sir看,“末日列車”的設定天生帶著顛覆的基因。
奉俊昊,顛倒的是階層,以此引起人類與制度間的反思。
我想探討人類和這個系統(tǒng)的觀念,還有嘗試破壞這個系統(tǒng)的那些人發(fā)起的叛亂……我拍電影是因為我想要了解人類,對于我來說,科幻電影不是激光束和奇異的景象,而是直接處理這些想法的方式。
而劇版,從命案的主線,到各種關于“生命”的意象:
水族館中的裸女,剛結出果實的草莓……
它要顛倒的,可能是我們對生死的態(tài)度。
就沖這一點,Sir愿意等。
畢竟這“2020最期待新美劇”的頭銜……
不能第一部就被打臉吧。
本文圖片來自網(wǎng)絡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