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5電影網(wǎng)專稿 5月22日,袁隆平和吳孟超同天逝世,引發(fā)無數(shù)網(wǎng)友自發(fā)悼念。我們傷感于他們永遠離開美好的世界,更感激兩位曾經(jīng)為國家、為人民作出的非凡貢獻。
他們的音容笑貌,永遠留在我們心里。
![]() |
反映袁隆平和吳孟超兩位院士事跡的電影《袁隆平》與《我是醫(yī)生》 |
電影《九零后》把鏡頭對準了16位畢業(yè)于西南聯(lián)大的棟梁人才,用光影紀錄的方式,把他們在特殊年代的求學經(jīng)歷、生活趣事,娓娓道來。
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楊振寧、國際翻譯界最高獎項獲得者許淵沖、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王希季、《讓子彈飛》原著作者、作家馬識途等等。
聯(lián)大學子們在烽火歲月中求學問道,跑警報、睡戰(zhàn)壕。戰(zhàn)火紛飛的年代,他們有人報名參軍,戰(zhàn)死沙場;有人讀書報國,授業(yè)解惑......
“這是一段80多年前的故事,應該很少人會記得吧。”
接受我們采訪時,導演徐蓓直言,現(xiàn)代人的生活節(jié)奏很快,好像一個星期或半個月,人們就可能把事情淡忘掉,更何況是年代久遠的歷史。
因此,她希望用時間線的狀態(tài)結構,讓大家通過記住西南聯(lián)大的這群校友,引起大家對西南聯(lián)大這段歷史的關注。
從紀錄片到紀錄電影
故事根源都從西南聯(lián)大說起
“還沒反應過來,‘砰’地一聲,學校沒了。”
1937年,日軍侵華,戰(zhàn)爭爆發(fā),清華、北大、南開三所大學相繼被占領、被炸毀。三所高校的青年學生只好匆匆出發(fā),徒步南遷,穿越湘黔滇三省,最終落腳昆明,組建臨時大學——西南聯(lián)大。
西南聯(lián)大存續(xù)8年,期間培育了2位諾貝爾獎獲得者、8位“兩彈一星”功勛獎獲得者、5位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9位黨和國家領導人和超過100位國家院士。
迄今,聯(lián)大原來的校址、校舍、紀念碑還矗立于昆明,蛻變?yōu)闀r代印記,訴說著塵封歷史。
徐蓓第一次收到關于西南聯(lián)大的創(chuàng)作邀約,是2016年的夏天。此前,從劍橋人類學專業(yè)畢業(yè)之后,她一直專注做歷史文化紀錄片,拍三峽移民、拍農(nóng)民工進城、拍農(nóng)村小孩上學,聚焦社會熱點,熱衷紀實類選題。
“(西南聯(lián)大)是中國近代史上的一個傳奇啊,這個選題很有意義。”收到邀約的徐蓓,難掩興奮。做調研,讀文獻,寫稿子,一般不需要導演親自做的事,她都親力親為。
除鄧稼先、查良錚、朱光亞因去世時間太早以及未能采訪到的在美國的李政道以外,徐蓓一共訪問了20名左右的聯(lián)大校友,然后把大量珍貴的影像,濃縮在5個單集50分鐘的片子,命名為《西南聯(lián)大》。
豆瓣9.4分,《西南聯(lián)大》口碑爆了。
這是令徐蓓未料到的,“因為那片子沒有做任何推廣,但一下子,大家都在議論它。”而即使如此,創(chuàng)作西南聯(lián)大紀錄電影想法,彼時仍未萌芽。
![]() |
《西南聯(lián)大》豆瓣評分9.4 |
徐蓓回憶,紀錄電影的創(chuàng)作契機,誕生于2019年,“出品方想把西南聯(lián)大這個選題做成矩陣,包括紀錄片、電視劇、紀錄電影。我之前做了紀錄片,所以紀錄電影,也交給了我。”
她和她的團隊從來沒有做過電影,想到這部作品可能登陸大銀幕,大家都“野心勃勃”,無數(shù)美好構想從他們腦海劃過。
比如說,重新選取主角,重構他們的出場方式和講述方式,最好把他們的生活全部以電影方式再拍一遍,讓電影變得更加純粹。
誠然,當他們開始聯(lián)系主角打算重做訪問時,大家就發(fā)現(xiàn),自己錯了。
紀錄電影的創(chuàng)作與紀錄片相隔兩年,在此期間,有些校友已經(jīng)與世長辭,有些則住在醫(yī)院里,身體等各方面條件不允許拍攝。
能夠聯(lián)系上再次采訪的只有兩位,一個是許淵沖,一個是楊苡,都是來自外文系的翻譯家。
徐蓓意識到,一切回到原點了。紀錄電影的很多材料和口述,只能根據(jù)之前的訪問來。
不過,從紀錄片到紀錄電影,她還是有意識地突破創(chuàng)新。
“前者相對來說是上帝視點,比較全面地反映西南聯(lián)大學校的歷史;而后者就比較集中,自始至終是從學生的回憶、學生的視角來體現(xiàn)西南聯(lián)大。”
許淵沖是老小孩,楊振寧表達很精準
創(chuàng)作的思考角度是“好看”
《九零后》的命名,取材于主角們的年齡。“16位前輩的平均年齡逾96歲了,故稱‘九零后’。”
影片以校友故事切入,因此加入了不少趣聞。
許淵沖就是片子的“活寶”。徐蓓分享,自己第二次訪問他的時候,他正在吃早飯。“你猜他吃的是什么?他吃著一塊奶油蛋糕,好像脖子上還墊了一個東西,就像一個小朋友,很可愛地在那兒吃那塊奶油蛋糕。”
導演形容他,是一個老小孩,率真又可愛。
許淵沖評價了很多同學,中心的思想就是比他們都強。“好不容易說巫寧坤(英美文學研究專家)英文好,然后還要搭上一句‘他的法文不行’,一定要顯示出 I am the best。”
徐蓓忍不住問他,“你覺得在你的同學當中,有你佩服的嗎?”他說,“有,楊振寧。”
兩人相識于大一的通識課,是彼此的同桌。所謂通識教育,指的是清華、北大和南開等頂尖老師輪番教授,講他們擅長的東西。學生們不分專業(yè),聚集在一起學習。
好玩的是,對于這種教學方式,這對同桌持的是對立意見。
許淵沖認為,這種教育方式很好啊,可以從不同的名師身上學到東西。
但在楊振寧看來,它并不值得提倡,因為不停地換老師,會讓學生學得不夠系統(tǒng)。
徐蓓把兩人這場隔空“battle”放進了片子里。
她想告訴大家,學生怎么看待一個老師、怎么看待一門課程,都是在做判斷,西南聯(lián)大沒有一以貫之的話語體系,這是它的厲害之處。所以直到學生們老了,還會有自己的主意,而不是人云亦云。
回憶起一路采訪的心路歷程,導演依舊記憶猶新。
“楊振寧先生好厲害,思維太清晰了。”約了訪談,他給我們一個小時的時間,一坐下來就開始提問題,提到后來他跟我說,“最后的幾分鐘了,我回答你最后的幾個問題”,然后就是“一個小時結束”,馬上站起身,沒有任何的拖泥帶水。
在她看來,大師就跟書上寫的一樣,整體氣質,毫無違和。
巫寧坤的性格天真爛漫,但有時候說話會“口無遮攔”,他說汪曾祺寫東西寫得好,可汪的英文不及格,讀書也不用功。
楊苡100歲了,但她骨子里的獨立依舊展露無遺。她不僅大方分享自己與趙瑞蕻的愛情故事,還爆料自己最崇拜的人是哥哥楊憲益,同時又很喜歡巴金的二哥——大李先生。
徐蓓把很多有趣的,幽默的、甚至是呈現(xiàn)小矛盾的畫面融入到《九零后》。
她表示,這樣的創(chuàng)作是從兩個角度考慮,一方面,是希望透過這些生活瑣事讓電影更好看,更具色彩;
另一方面,自己本質上都是在回答一個問題,那就是,西南聯(lián)大為什么能培養(yǎng)這些人才。
因為整體節(jié)奏和結構的需要,片中也刪掉了些許細節(jié)。
比如說許淵沖回憶錢鐘書和回憶陳岱孫的部分。陳岱孫是清華經(jīng)濟系一個非常帥的教授,他有一個習慣,就是喜歡穿西裝,而且在每逢節(jié)假日,他會在西裝的口袋里別一朵紅玫瑰花,引發(fā)大家的很多猜測。
如果他的課是上午最后一堂,他一定會戴上兩塊手表,而且告訴學生們說“你們要專心聽講,不要擔心我會拖堂,我戴了兩塊手表,鐘點一到,準時下課,絕對不會影響你們吃飯。
“還有不少是忍痛割愛的部分,不知道以后有沒有機會能夠把有些片段放出來給大家看。”徐蓓總結。
創(chuàng)作沒有戲劇性的困難
每一個藝術都是遺憾的藝術
“聊聊創(chuàng)作中的困難吧。”
“我給出的答案可能會令你失望。”
徐蓓坦言,團隊沒有遇到惡劣天氣,沒有遇到路上壞車,沒有遇到戲劇化的事情。真的沒有。這樣回答有些出人意料,但細想,倒是最真誠的話語。
不難想象,初次拍攝素材,沒有想到會做紀錄電影,后來也沒有重新拍攝校友生活和工作狀的機會,這對她來說,已經(jīng)是個挑戰(zhàn)。
徐蓓補充,“思想上排除此前紀錄片對自己干擾,然后從新的角度把片子做出電影感,其實困難蠻大了。”
從籌備、拍攝到宣發(fā),《九零后》走過將近一千個日夜,即將上映,徐蓓說,滿懷期待。她并沒有給片子打分,反而給它挑了些毛病,“中間節(jié)奏可以精簡些、精準些、表現(xiàn)方式似乎也可以藝術一點。”
她說,每一個藝術都是遺憾的藝術。以現(xiàn)在的眼光去看待兩年前的事情,大概率是有遺憾的。
映前2天,貓?zhí)韵肟慈藬?shù)合計不夠2萬,首日排片也只有1%。對于影片的市場表現(xiàn),導演并不擔心,甚至早有接受準備。
“大家對紀錄電影的認知還是很‘冷’,看慣了這種長劇情、有流量、有明星的電影,是否接受紀錄電影這種形式,是雙向的選擇。”
![]() |
映前兩天,《九零后》首日排片1% |
較市場而言,徐蓓更在乎影片的價值。
“不管是文獻價值、歷史價值、文化價值,還是精神價值,西南聯(lián)大值得用電影的形式把它永遠地保存下來。”身為導演,我覺得我完成我的使命了。
“哪怕它沒有達到我們的預期,我也不會遺憾,因為沒有什么可遺憾的了。”
[1905電影網(wǎng)]獨家原創(chuàng)稿件,未經(jīng)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