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活動現場 |
1905電影網訊 2019年,一部火爆春節(jié)檔的《流浪地球》開啟了中國科幻電影元年。2020年,國家電影局、中國科協(xié)聯(lián)合印發(fā)《關于促進科幻電影發(fā)展的若干意見》,提出了對科幻電影創(chuàng)作生產、發(fā)行放映、特效技術、人才培養(yǎng)等加強扶持引導的10條政策措施,被稱為“科幻十條”,中國科幻電影由此迎來了新的發(fā)展階段。
6月17日上午,第二十四屆上海國際電影節(jié)金爵論壇以“重塑想象·定義未來——中國科幻電影新思考”為主題展開討論,來自影視界、科普界的專家學者紛紛指出,中國的科幻電影應該堅持講好中國故事,加強本土化創(chuàng)作的探索,要敢于想象、大膽創(chuàng)新。
加強科幻電影本土化探索
對于很多70后、80后而言,1988年上映的《霹靂貝貝》可能是他們對科幻電影最初的認知。事實上,在此之后的20年間,國內幾乎都沒有出現過一部真正意義上的科幻電影。2008年周星馳的《長江七號》上映,大家對科幻電影的熱情再次被點燃,但終究還是曇花一現,未能形成氣候。直到2019年的春節(jié)檔,這一局面才被徹底打破,隨著《流浪地球》《瘋狂的外星人》兩部科幻電影橫掃票房,越來越多的電影人達成共識——中國科幻電影的“新元年”已經到來。
![]() |
王紅衛(wèi) |
中國電影導演協(xié)會副會長、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副教授王紅衛(wèi)就曾參與過《流浪地球》《瘋狂的賽車》《黃金大劫案》等作品的編劇和策劃工作,十幾年來,他始終認為中國科幻電影應該堅持“本土化”的道路。王紅衛(wèi)認為,科幻電影一則是作為類型電影,二則是作為科幻本身。在此情況下,照搬西方模式可能是一種捷徑,但真正能吸引觀眾的,還是科幻故事的本身。“千萬不要去找一個國外成功的科幻電影的模式,然后想怎么把它國產化,怎么把它雜糅一些中國的元素去做,而是應該先找到好的中國科幻故事。”
![]() |
董潤年 |
在觀眾的印象里,科幻大片似乎一定是發(fā)生在外太空的。對此,科幻作家、《瘋狂的外星人》編劇董潤年希望“創(chuàng)作者對科幻的認知應該進行更新”,“其實你會發(fā)現生活中無處不科幻,很多普通的生活場景中就包含著科幻的成分,這其實是創(chuàng)作者包括我自己,特別應該注意去挖掘的東西。”在董潤年看來,生活本身就是科幻的,“這個時代的科技滲透到了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我們怎么用這種思維來貼近觀眾正常的生活,其實已經是接近科技創(chuàng)作的理念了。”
![]() |
茍利軍 |
科學顧問支持必不可少
《流浪地球》大火后,也引起了一些議論,其中就有專家指出影片中有多處科學常識不夠嚴謹。對此,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中國科學院大學教授茍利軍深有體會,他認為,科幻電影還是要遵循一些基本科學常識和理論,而這需要創(chuàng)作者和科學家的通力合作。
![]() |
劉洪濤 |
開心麻花影業(yè)董事長劉洪濤也特別認同這一點,作為開心麻花最新力作、科幻喜劇《獨行月球》總制片人,他認為在科幻片的創(chuàng)作過程中,一定要有科學顧問的參與。“觀眾會從現實邏輯和科學邏輯來看電影,如果電影有漏洞就不可信,不可信就不會有共情。另外,我們創(chuàng)作科幻電影的目的是因為我們關心人類的、宇宙的命運,如果我們在未來觀、科學觀、宇宙觀上面不能邏輯自恰的話,不僅我們對不起自己的初心,更顯得這個努力沒有意義。”
劉洪濤以正在后期制作中的《獨行月球》舉例說:“我們花了很長時間構建了一個相對完整的未來世界觀,但電影能表現出的僅是冰山一角。比如我們做了兩款月球車,一款是小的,一款是大的,小的是要穿宇航服的,大的是不要穿宇航服的。這個不是簡單的傳統(tǒng)電影美術道具師能做的。美術部門匯集了材料學、機械學、工業(yè)設計等領域的顧問,即便車輪,要考慮色澤、質感、未來感、承重等等。這些如果沒有科學家的支持是完不成的。”
![]() |
林育智 |
中國科普作家協(xié)會科學與影視融合專委會常務副主任林育智向大家普及了科幻電影需要的五類科學顧問。“第一類我們稱之為非正式顧問,我們會給他提供支撐這個劇情的科學素材和科學理論,甚至幫他構架一個世界,完成世界觀的鋪設;第二類叫專家顧問,劇本成型之后,針對某一類問題,我們給他找到非常合適的科學家;第三類叫現場顧問,他需要給演員提供幫助,給道具師提供協(xié)作問題,甚至現場被問各種各樣的科學問題;第四類是科學顧問團,解決一整部電影涉及到的所有領域的問題;最后一類為跨界科學顧問,他們一是受過非常專業(yè)的科學訓練,二要有完整的在影視圈的工作經驗。”
除了科學顧問,王紅衛(wèi)對創(chuàng)作團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們前期的創(chuàng)作團隊一定要有基本的常識和概念,重要的是整天奮戰(zhàn)在一線的創(chuàng)作團隊里面,他的知識儲備是不是足夠。”科幻作家、編劇陳楸帆也非常認同王紅衛(wèi)的看法,“科學顧問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工具、武器,創(chuàng)作團隊的科學素養(yǎng)、科學理念,如果沒有匹配上提供給他的武器,最后呈現出來的效果也會不盡如人意。”
![]() |
常洪松 |
技術給想象力插上翅膀
近些年,中國電影產業(yè)飛速發(fā)展,技術水平不斷提高,都為國產科幻電影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國內特效公司天工異彩曾助力《尋龍訣》《悟空傳》等國產大片制作,創(chuàng)始人常洪松清晰地細數了這些年技術的進步,“就像2006年,數字技術取代了膠片流程,未來的智能影像技術一定會取代現在的數字技術。比如電影級的換臉換頭,原來的數字技術可能要兩三百人,一部電影后期要干一年,現在可能一兩個技術人員用一個月就完成了,而且精度非常高。”
電影技術的飛速進步,其背后是無數開發(fā)人員夜以繼日的心血付出。對此,王紅衛(wèi)呼吁,無論是資本方還是創(chuàng)作團隊,都應該尊重幕后技術人員的勞動成果。他表示,當下特效公司人才流失問題嚴重,很多特效公司的人才跳槽去了游戲公司。“這是非??上У模∥蚁M麄€行業(yè)都更關心和尊重這些做著基礎工作的技術人員,而不是僅僅作為一個采購方去購買這些技術。”
與此同時,王紅衛(wèi)也提到,面對飛速發(fā)展的技術,創(chuàng)作人員也要保持警醒,不能因技術而“變懶”,“創(chuàng)作人員不應當這么快就產生對技術的依賴,技術給想象力插上了一個真正能飛的翅膀,但它不是取代想象力的方式,我們不能忘了自己作為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天職。”
![]() |
韓松 |
對此,科幻作家韓松也指出了科幻文本創(chuàng)作的重要性。“我看過好多科幻電影,它不是科幻不行,而是電影本身不行。從文本來看,科幻題材最具顛覆性、挑戰(zhàn)性,它經常挑戰(zhàn)你既有的認知和世界觀,這個東西既使在小說創(chuàng)作中也很難達到,改編成電影就更難了。”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