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所有人都在避免尷尬的時候,綜藝《五十公里桃花塢》卻將“尷尬”作為了自己的招牌。
在第一季口碑甚不理想的情況下,竟然還出了第二季。
節(jié)目大大咧咧地將“尷尬”擺上臺面,將嘉賓的搓手、抓耳等等社恐瞬間的種種不適行為通通呈現(xiàn)在觀眾面前。
以尷尬為榮,將尷尬做賣點。鏡頭前的嘉賓啼笑兩難,熒幕外的我如鯁在喉,這綜藝究竟在播些什么?
先看看節(jié)目自述的初衷:
“探尋在不同社交距離的變化下,當(dāng)代社會群居生活的多種面貌,并書寫美好群居生活的新答案?!?/p>
怎么個呈現(xiàn)形式?
邀請15位年紀(jì)、性格等各不相同的嘉賓聚在一起,共同生活21天。15位嘉賓來自各行各業(yè),演員、模特、運動員,搞脫口秀的、彈鋼琴的,還有網(wǎng)紅、歌手······
與其說是在做綜藝,倒不如說更像是在進行某種社會實驗。
綜藝的本質(zhì)是娛樂大眾,可這檔出發(fā)點頗具“社會實驗風(fēng)”的節(jié)目顯然很難和“娛樂”聯(lián)系起來。
索性節(jié)目組就另辟蹊徑,那就拿“尷尬”制造話題吧,由此讓觀眾獲得一種“看熱鬧”似的愉悅,姑且也能算作是某種意義上的娛樂大眾?
因為有著娛樂大眾這一綜藝基調(diào)所在,節(jié)目組必須想辦法讓嘉賓們碰撞出火花,而不能真像社會實驗?zāi)前?,把人丟在鏡頭前就不管了。
聊天在一起,吃飯在一起,就連睡覺都要搞成大通鋪,用四個字形容就是:無所遁形。
如此下來,節(jié)目的第一觀感就成了亂。
15個人共聚一室,客觀上極為擁擠,主觀上頗顯雜亂。一句話,看得人糟心。
這是觀眾的角度,再從嘉賓的角度看,更是只覺無語。
做什么事,大家都是蜂擁而至。單說洗碗,分明一兩個人就可以解決的事,可硬生生圍了一群人。
他們不知道自己站在那里其實很尷尬嗎?當(dāng)然知道,但沒辦法。
鏡頭在那擺著,別人洗碗,自己干坐著多不好意思,站旁邊也算是蹭個參與感,為內(nèi)心求得一絲安慰。
嘉賓過多所造就的尷尬還是次要,節(jié)目把尷尬當(dāng)彩頭,如此不以為恥,反以為榮的做法,才是真正讓人感到生理不適。
期間還有一個游戲是這樣的,兩位相處最尷尬的嘉賓跳一段探戈,他們就可以獲得貢獻值。
貢獻值有什么用?關(guān)乎他們在這里的一切花銷。
換而言之,他們必須冒著尷尬和最不熟、最“不合”的人一起跳一段熱情奔放的探戈,才能“活下去”。
不跳你就沒飯吃,你跳不跳?個性張揚自我如王傳君也得乖乖就范。
如此霸權(quán),豈止是尷尬,簡直是可怕。
節(jié)目第一期,隱隱總在強調(diào)一件事:目前大家都不熟。
潛臺詞是,因為陌生而產(chǎn)生的社交尷尬,在后幾期就會緩解。
它憑什么如此篤定?
節(jié)目將15個人聚在一起過群居生活,最后要的一定是大家如海報里般打成一片。
不會管你原本什么性格,更不會管你是否喜歡社交,是否更愛獨處,來了這所有的一切都在推著你、強迫你要擺脫“社恐”,成為“社?!?。
這便是《五十公里桃花塢2》這檔節(jié)目最大的問題所在。
節(jié)目中嘉賓的社會角色可以完全忽視,比如汪蘇瀧不用看作是歌手、王傳君不再是演員、吳牧野不再是鋼琴家,我們只需將他們當(dāng)做是15個性格不同的素人就好。
15個嘉賓里,鏡頭最多、發(fā)言最多的是幾個東北人。
在很多人的固有印象里,東北人大多性格外向,自來熟、擅長社交。節(jié)目中的他們,也的確是如此表現(xiàn)??梢哉f整個節(jié)目的氛圍,都是靠他們幾個人在托著。
我們很羨慕可以和陌生人侃侃而談的外向型人,很喜歡看他們侃天侃地侃大山。
可另一方面,內(nèi)向型的人、不善言辭的人就該被歧視嗎?
有人喜歡社交,也有人更愛獨處。
有人傾向與隊友并肩作戰(zhàn),也有人偏好一個人單打獨斗。
有人享受在眾人面前一展歌喉,也會有人更愿在深夜無人時默默低吟。
······
人間精彩,正是因為有形形色色的人。
可《五十公里桃花塢2》卻似乎不容許后者的存在,節(jié)目伊始定調(diào)就是“美好的群居生活”。
群居生活就一定美好嗎?三兩人的小團體尚且明爭暗斗,15人的大集體就必須親如家人?那得是什么神仙集體?
尤其節(jié)目最后,宋丹丹讓大家一起攢個篝火晚會,每個人都要出來表演才藝。
如果說整個節(jié)目,像是公司強行將眾人組織在一起的“團建”,那么宋丹丹所提議的晚會,無疑便是一場公司“年會”。年紀(jì)大地位高的長輩提出了要求,年輕的后輩就算心里不情不愿,又真的好意思說出口嗎?社交的目的其實是溝通,但代際之間觀念的差異以及圈內(nèi)地位的不同,無疑會讓溝通變得很困難。宋丹丹肯定是好意,但她的提議聽在年輕人耳朵里,就變成了尷尬的來源。
說實話,這樣的表演晚會甚至不如公司年會,年會好歹還能抽個獎,可在節(jié)目里,你什么也得不到。
宋丹丹讓所有人出節(jié)目的樣子,像極了小孩被家長拉出來在親戚面前表演。
外向的小孩一臉鎮(zhèn)定,內(nèi)向的小孩恨不得鉆到縫里。
原本只是性格不同,可后者卻生生被大人否定、斥罵,定義為“沒出息”。《五十公里桃花塢2》給人的感覺就是如此荒唐。
宋妍霏的不適:
陳瑜的窘迫:
吳牧野的無措:
王傳君的反抗:
······
有的人天生就不喜社交,有錯嗎?
節(jié)目組甚至將“獨處”視作是一種懲罰,貢獻度最低的人將被“放逐”去島上過一晚的獨居生活。
第一期節(jié)目播出后,宋丹丹成為眾矢之的,觀眾認為她倚老賣老,逼著大家辦晚會、出節(jié)目,并支持王傳君,認為他懟地很對、很爽。
看得出來,大家對于這種社交捆綁都出奇厭惡。
可視角擴大,整個《五十公里桃花午2》不就是一個“宋丹丹”嗎?
強迫15個人在一起過美好的群居生活,不“合群”的就被放逐,懲罰是“獨處一晚”,這般魔幻我實在哭笑不得。
回過頭再來看節(jié)目組將社恐人的尷尬剪輯出來呈現(xiàn)到屏幕上,并以此作為噱頭,以供觀眾娛樂,如此下作行為,實在太不體面。
本文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luò),如有侵權(quán),聯(lián)系刪除
最后回到開始的問題,這綜藝究竟在播些什么,或者說看點是什么?
是社恐人的尷尬瞬間?還是15個人從陌生到一家親的和平與愛?
用21天的時間,企圖扭轉(zhuǎn)他們二三十年的經(jīng)歷形成的性格,這大概是《五十公里桃花塢2 》唯一戳中我的笑點。
哈哈哈哈,我笑了,你隨意。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