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5電影網專稿 2月24日,電影《困在心緒里的兒子》上映。這是導演佛羅萊恩·澤勒繼前作《困在時間里的父親》之后,推出的“家庭三部曲”的第二部。前作關注了“阿茲海默癥”,而這部電影則把議題視角放在了“青少年抑郁癥”事件上。
這是近期大銀幕上,第二次關注到“青少年抑郁癥”的話題,另一部則是春節(jié)檔上映,并近期入圍柏林國際電影節(jié)的動畫電影《深?!?/a>。
兩部電影有異曲同工的地方,都是孩子因為父母的離異,讓自己深深陷入了某種心緒之中,企圖在思想深處構建安全的避風港,快樂之下,藏著不少的憂郁,甚至最終走向了悲劇。
“抑郁癥”這三個字時常成為大眾,尤其是生存在一線城市人嘴里的高頻詞匯。
若在這個詞匯上加個“青少年”的定語,大家的反饋似乎少了很多。正如《深?!防?,父親的那句話,“你沒什么事,你就多笑笑,自然就會好起來的。”
當影視作品開始逐漸關注這件事,正視這件事的時候,對于電影市場的創(chuàng)作,又或是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又會有什么樣的變化呢?
01.
“抑郁癥”已然是高頻議題,“抑郁”“emo”等相關詞條時常被大家掛在嘴邊,網絡上更是衍生出很多并不專業(yè),僅限娛樂的相關問卷測試。
多數人會把相關問題,推脫給工作壓力,家庭關系,婚姻生活等相關事件中,覺得如果還沒有長大,能無憂無慮,在父母的庇護下成長該多幸福。很多人漸漸地忽略了孩子雖小,但也能察言觀色,看懂各種事情。
事實上,“青少年抑郁癥”如今已漸漸成為侵蝕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兇手之一。
根據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科研團隊發(fā)布的《中國國民心理健康發(fā)展報告(2019~2020)》顯示,2020年青少年抑郁檢出率為24.6%,其中輕度抑郁為17.2%,重度抑郁為7.4%。
與此同時,由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健康時報等共同發(fā)布的《2022國民抑郁癥藍皮書》(下文簡稱《藍皮書》)則指出,青少年抑郁癥患病率已達15%到20%,其中,50%的抑郁癥患者為在校學生,41%曾因此休學。
而根據《2020年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在中國14.1178億人口中,0-14歲占比為17.95%,近乎2.53億人。用這個數據放在上述的比例看,情況不容樂觀。
與此同時,《藍皮書》中的調查發(fā)現,只有50%的青少年抑郁癥患者在成年前被診斷出來,大部分未能被重視或者發(fā)現。
青少年抑郁癥較多表現為抑郁寡歡,悶悶不樂,失眠,無法集中注意力學習等。很多家長,老師,甚至是孩子自己,多會認為這是學業(yè)壓力,或者自身性格所致。
在劇集《小歡喜》中,喬英子曾患抑郁癥,在很長一段時間里,被失眠困擾,很多話無處傾訴,甚至朝夕相處的母親,和同學朋友也沒有發(fā)現她的情緒變化。
在動畫電影《深海》里,參宿的情緒變化也并沒有被周邊的同學察覺。這群人都努力在其他人面前表現出自己較好的一面,只是轉頭就可能變成了另一種情緒。
正如《深海》制片人易巧在采訪中談到,為什么堅持要做一部這么不商業(yè)的作品,因為參宿是一個社恐,有情緒障礙,抑郁癥的女孩,“我們希望大家看完這部作品,能去想一想這個現狀,對于同樣有類似情緒障礙的人,或許能得到電影給予的力量。”
02.
《深?!防?,父母離婚之后,參宿把自己躲在媽媽留下的紅色衛(wèi)衣里,始終覺得是自己的問題導致了媽媽的離開,加上父親的再組家庭,讓她患上抑郁癥。電影最后她和紅衛(wèi)衣臆想成的“喪氣鬼”對抗,也成為影片的高光時刻。
劇集《小歡喜》中的喬英子,同樣因為父母離異之后的不佳關系,以及母親對自己高考志愿的強干預,一度陷入抑郁的狀態(tài)。尤其是目睹了曾經住在自己家樓下的學長,高考之后反而被壓力打擊,最后輕生離開,也讓觀眾倍感虐心。
在近年來的國產影視作品中,陸陸續(xù)續(xù)出現了不少令人印象深刻的患有抑郁癥的青少年形象。本周上映的電影《困在心緒里的兒子》,同樣如此。這些作品都以此在情節(jié)設計上,制造出能夠觸動大眾的情感點。
上面三部作品的背景都非常相似,青少年患上抑郁癥的誘因,都是父母離異之后重組家庭,對其缺乏關愛導致。
“現在陸續(xù)有影視作品開始關注青少年抑郁癥,雖然這個設定一般會是故事的沖突,尤其是處于家庭關系里的父母之間。”國內某頭部平臺負責劇本前期策劃的洪先生說道。
但它并沒有像阿茲海默癥在影視作品中那樣頻繁,“和阿茲海默癥不同,抑郁癥雖然關注度較高,但它本身病狀會少了情緒點,在影視化的處理中,如何保證真實性,同時又不會因為戲劇化而讓現實中的抑郁癥患者感到冒犯,這種度的把控并不簡單。”
誠然,這種題材在電影中,比較多集中在了文藝片中,商業(yè)電影迄今僅有一部《如果聲音不記得》。
影片在上映期間,更直接標榜自己是中國第一部關注青少年抑郁癥議題的電影。而這部電影則因為沒有對該病癥做到準確的刻畫,被不少人詬病這樣的故事,只會讓大眾對抑郁癥有更深的誤解。
這種情況在劇集項目中就會相對溫和,“像《小歡喜》這樣,用若干集的內容去關注這個事件,能真正意義上正視這件事情。而且劇集播放周期,有更多時間在新媒體上發(fā)酵,讓觀眾真正關注到這個事件。”
誠然,不管是《深?!罚只蚴恰缎g喜》,其實都對病因有很深入的描寫,并不只著力在病情。而《如果聲音不記得》則是忽略了病因,一味放大過程中的情緒,進而導致失真,更是讓這件事情變味。
雖然國內對這一題材的整體開發(fā)沒有出現大幅度的變動,但就陸續(xù)這些影片的市場反饋,以及創(chuàng)作步伐的變動,也進一步說明上游內容端,始終在關心青少年抑郁癥的相關議題。
03.
2月22日,有條熱搜話題詞是#從抑郁情緒到抑郁癥有多遠#,里面不乏有人分享自己的經歷。而被置頂的內容,正是特指“青少年抑郁癥”。
在《藍皮書》中,指出誘發(fā)青少年抑郁的原因排名前三的分別是:人際關系(77%)、家庭關系(69%)、學業(yè)壓力(54%)。
正如上文提及的多部影視作品中,這些患有抑郁癥的角色多來自離異家庭,除此之外,成績造成的學業(yè)壓力也是《小歡喜》中,誘發(fā)喬英子患病的原因;而在《如果聲音不記得》中,也簡單的涵蓋了校園暴力等話題。
當這個題材展開劇情片創(chuàng)作時,除了表現患病角色的特點,如何避免人設和故事的雷同,避免一味廉價的煽情,更有新意地來講述和表達,是需要攻克的難題。
尤其是青少年的身份,周遭關系的處理也會成為關鍵。目前多數的影視作品中,多數以自殺收場。雖然在現實中,這也是目前青少年抑郁癥患者會做出的反應,但如何去處理好整個過程中的發(fā)展,會顯得尤為重要。
兒童青少年教育咨詢師在《深海》的映后談到,很多家長帶孩子問診之后,多數只會1、2次,“因為我們給出的建議是家長先做改變”。
《深海》里,父親在帶參宿看完醫(yī)生之后,就是說道,“你沒什么事,你就多笑笑,自然就會好起來的。”《困在心緒里的兒子》中,父母在得知兒子的病情,起初也是不解,覺得可以回家看看。
這些人物的處理,也是逐漸去讓人關注青少年抑郁癥的關鍵。畢竟,這個涉及心理健康的情況,并非要完成自我救贖,而是真正意義上“家庭-學校-社會”三位一體的關注。
這類創(chuàng)作并不易,它的特殊性也讓戲劇化和真實表達之間被束縛。但隨著越來越多的作品出現,能讓更多人關注青少年抑郁癥,從影像潛移默化回歸到現實,給予患者關愛、理解與陪伴。
[1905電影網]獨家原創(chuàng)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