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隱娘》開機典禮
采訪侯孝賢
記者:為什么選擇唐朝題材?
侯孝賢:1975年我就當副導演,幫人寫了第一個劇本《桃花女斗周公》,這是個元朝雜劇,后來第二個劇本《訂婚殿》就是唐人小說改編。我之前很喜歡看武俠小說,唐人傳奇是武俠小說的前身,小時候剛好有個朋友家里有很多線裝本,我就看了一堆,對那個還是興趣十足。
記者:從影以來最大的制作?
侯孝賢:最開始我想拍小規(guī)模的,使用二戰(zhàn)戰(zhàn)地記者拍的那種攝影機,一次只能拍30秒,然后要重新上發(fā)條。攝影師必須手持攝影機,盯著演員拍,而不是現(xiàn)在攝影機架好后,框好畫面讓演員走進來。這種方式可以讓攝影師直接找到演員身上的閃光點,30秒之后再來,每次都是新的。這樣就可以把成本降低,質感也會非常粗,打破了目前的數(shù)字攝影造成的畫面太細。后來發(fā)現(xiàn)服裝、置景的成本太大,而劇本越寫越復雜,于是就變成了大制作。
記者:通過女刺客故事表現(xiàn)什么?
侯孝賢:在唐人傳奇里聶隱娘是被道姑帶走的,道教在唐朝基本算是國教,所以聶隱娘其實是被朝廷訓練成刺客,用來對付政敵或者叛亂者。他們秉承的是孟子的概念“殺一獨夫可救千百人,千百人可以殺之”。聶隱娘被帶走訓練成刺客后,有一次刺殺過程中碰到一個小孩,她下不了手,師傅教她要先斷其所愛再殺之,讓她摒除婦人之仁。聶隱娘必須回去刺殺她的表兄——田季安,她回去就是自決的過程,因為她殺不了。以前的青梅竹馬的情感一幕幕出來了,產(chǎn)生很多矛盾沖突。
記者:如何還原歷史場景?
侯孝賢:你只能看留下的壁畫和國畫去仿造。魏博節(jié)度使,他的左右?guī)捩扇?,他們和古代的帝王差不多。就像紅樓夢里面一樣,王熙鳳辦個喪事要動用多少人,都要派令牌的,所以一個大的節(jié)度使的家庭非常龐大。議事廳開會起碼70到80個人吧。這些東西現(xiàn)場要拍起來,又費時間又費錢。還有胡人的東西,影片中的田承嗣是胡化的漢人。你看李世民就是胡化的漢人,沒事就喝酒跳舞,倒是魏征在旁邊一直勸他要這樣那樣。為了拍這部電影,我去新疆采風,看到他們(少數(shù)民族)也是沒事就彈琴、喝酒和跳舞,在一個公園的角落就玩起來了。你必須在電影里復制出這樣的感覺。
記者:中國古代故事為啥去日本取景?
侯孝賢:非常小的部分,(那時的建筑)日本留下來的也不是太多,只拍了一些寺廟的景。之前在日本拍是遣唐船隊的筑工,804年最后一艘遣唐船前往唐朝,上面有空海和尚,四艘船中有兩艘到了揚州,船上有個小伙子被一個老者救了,他于是跟著老者成為一個磨鏡人,這個年輕的磨鏡人最后成為聶隱娘的老公。
記者:武打風格會如何呈現(xiàn)?
侯孝賢:這一次武術指導我邀請的是
董瑋,基本上是寫實的武術,以角色的個性和能量為主,也會加入一些道教的神秘主義。我感覺這些只能這么做,以前
胡金銓的電影里的刀可以變飛劍殺死狐貍,現(xiàn)在我不能這么拍。當然電影里我還是用了一部分道家的魔法,我看了一些道家呂洞賓的書,他們神奇到什么地步,用筆在墻上畫了一只猴子,猴子可以跳下來表演雜技,表演結束后又回到墻上。像聶隱娘騎的驢子,其實是紙做的,道家能指揮紙人紙馬打仗,我當然不會在電影里拍得這么魔幻,但依舊會用我的方式表現(xiàn)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