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片基本失意
向來都是大片當?shù)赖闹袊娪笆袌?,今年卻是大制作稀缺。
王全安的《白鹿原》從開拍到上映就賺足眼球,陳忠實原著小說的名氣給電影帶來了不少影響,影片聲勢浩大地角逐第62屆柏林電影節(jié)金熊大獎,并獲得最佳藝術貢獻獎(攝影)。但影片在國內(nèi)上映,卻遭到了觀眾的一致吐槽,沒有結局的莫名故事、田小娥的愛情單線,以及引發(fā)了超3小時版本和影院版本、劇本偷換等各種爭議,都最終導致了該片“雷聲大雨點小”,票房越來越低迷的遺憾結局——雖收獲1.3億元票房,但難補投資大洞。
馮小剛耗費10年醞釀、追加投資到2.1億元的《一九四二》目前累計票房3.7億元,而該片票房要達到5億元才能回本。而令他更為難堪的是“泰囧”上映四天的票房收入就戰(zhàn)平《一九四二》整整20天的吆喝。馮小剛最近也發(fā)表了對《一九四二》票房遺憾的看法,“為了拍這部電影,我拍了很多讓觀眾開心的電影,就為了能最后把他們騙進《一九四二》的電影院。”更慘淡者如
陸川的《王的盛宴》,近5000萬元的票房實乃不盡如人意,8000萬元的投資可謂血本無歸,還因自曝雇傭水軍炒作,引來惡評。
在大片失意的同時,一批小成本電影也在進口大片的夾縫中艱難地求生存。今年的“五一檔”被描述為“新生代導演抵抗好萊塢”——
寧浩、
楊樹鵬、
管虎三位導演的
《黃金大劫案》、
《匹夫》、
《殺生》被寄予厚望,從報紙、電視到網(wǎng)絡,一波波宣傳熱潮都在力捧。而在
《泰坦尼克號》和
《超級戰(zhàn)艦》兩艘“大船”擠壓下,三部影片無論從票房還是口碑都不盡如人意。
《神探亨特張》、
《人山人海》、
《飛越老人院》、
《我11》、
《浮城謎事》等小成本影片雖然有口碑,但是票房卻很慘淡。在上月第49屆臺灣電影金馬獎上,《神探亨特張》成為最大黑馬,爆冷奪得最佳影片大獎。評審主席
劉德華稱贊說:“它真的好,導演、編劇、演員、剪輯方面都得到很高分數(shù)。”不過,這部電影在內(nèi)地的票房也不到1000萬元。
小成本影片的票房多靠口碑帶動,屬慢熱型,放映初期往往是票房低谷,在影院經(jīng)營壓力等因素影響下,又不能獲得足夠多的排片機會,大多放映幾日就難覓蹤影,這直接影響了票房收入。一部無明星、無大投資、無話題的“三無”小成本電影
《歲月無聲》,在全國多家影城遭遇“拒排片”的悲慘命運后,11月別出心裁地在上海大舞臺包場搞影片觀影活動。
香港影評人
文雋認為在商業(yè)化市場中,類型片才是票房的保障,而這些票房失利的影片恰恰都是因為定位不清,“《畫皮2》是類型片,《人再囧途之泰囧》是類型片;《一九四二》是什么類型,雖然演員都很有誠意在演繹一部影片,但是講不出是什么類型的影片;《殺生》、《我11》、《匹夫》說不出什么類型就很吃虧,面臨更大的票房壓力。”
影評人周黎明則分析,“像《我11》這部影片格局比較小,
王小帥自己也表示影片票房達到1000萬元就可以了,但是影片上映期間也遭遇了盜版等事件,最終票房1000萬元也沒到。而《神探亨特張》與《我11》不同,影片籠絡了很多網(wǎng)絡上的紅人,說明它是有票房野心的,希望他們的關注度能轉(zhuǎn)化為觀影力量,但是這部影片在營銷上做得不夠,宣傳上傳遞的信息不夠。”他同時提出,小成本文藝片
《桃姐》就是很好的正面教材,“影片首先是有口碑,再有就是營銷手段,主創(chuàng)們的全力宣傳,劉德華的明星效應,最終助力票房。”
下一頁:“保護”將不只一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