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5電影網(wǎng)專稿 在導演丹尼爾·伊斯皮諾薩的出色掌控能力下,《異星覺醒》這么一個老舊的外星物種入侵空間站的題材,也顯得沒有那么“老舊”。不過,有一點是不可忽視的,就是在《異形》正片已經(jīng)難以為繼的情況下,重新拍攝一部類似于《異形》故事的影片,有多大的意義和必要性?伊斯皮諾薩的回答是:很有意義,相當有必要。
求生本能
相對照于《異形》中異形的那種繁殖與沒有緣由的出現(xiàn),《異星覺醒》里的火星生物卡爾文的出現(xiàn),則顯得更加“科學化”。一個科考小組,在從火星采取來的樣本中發(fā)現(xiàn)了這一種全新的生命,隨后這種生命在實驗室的可控范圍內得到了“喚醒”,并被當做“樣本”進行了研究。
影片的前四十分鐘顯得波瀾不驚。伊斯皮諾薩算是事無巨細地還原了科學研究的方方面面和太空生活的細節(jié)。從真實性的角度考慮,這完全可以當作一段教科書式的描繪太空生活的影片來看待。而當休·德利用合適的溫度和氧氣濃度喚醒了“卡爾文”后,影片的風格急轉直下,變成了一部太空驚悚劇。這種前后割裂的創(chuàng)作方式,與早年的《洛奇》頗有相似之處。在那部史泰龍一戰(zhàn)成名的影片中,前半段是對于小鎮(zhèn)以及小鎮(zhèn)居民生活的描繪,而后半段則是勵志劇。
在輕松擰斷休·德利的手腕之后,卡爾文開始了自己的“肆虐之旅”,吃掉了小白鼠并殺死了瑞安·雷諾茲扮演的羅利之后,卡爾文逃出了實驗室,開始在太空站里搞破壞。至此,影片風格從寫實轉變到了科幻之中。這里的科幻,建立在一種幻想和科學實際的邊界之上。按照影片的描述,卡爾文是碳基生物,需要水、空氣和營養(yǎng)。但它又是一種全功能細胞的集合體,本不應該分化出血管、肢體等器官的。按照影片的“科學界定”,它本就應該是一個“太歲”一樣的混沌體。但是為了觀賞方便,并讓其在觀眾心中留下一個恐怖的印象,電影的美工還是用骷髏、蝙蝠、蜘蛛、蝠鲼等生物元素制造出了一個“怪物”形象。
說是怪物,其實只是火星生物,它對于宇航員的“虐殺”僅僅是一種生存需要而已。而站在人類這一邊,要研究一種未知的“低等生命”,其實也沒有什么錯誤可言——只不過,最低等的“生存需求”壓過了高等的“精神需求”。于是,在暴虐的氛圍下,暴力漸次上演人類為自己的自滿和隨意,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人文色彩
一部太空科幻密室驚悚片,要如何才能體現(xiàn)出一定的“人文色彩”呢?毫無疑問,塑造性格迥異的人物,可以算是唯一的手段。相對照于《異形》里,人類角色只有西格妮·韋弗扮演的雷普利這么一個主角來說,《異星覺醒》算是用群戲塑造了一幅“群像圖”。首當其沖的,是科學派,代表是生物學家休·德利。這個雙腿殘疾的科學家,在太空實現(xiàn)了自己的人生價值,他對卡爾文的判斷,來自于科學素養(yǎng)和實驗中的認知。他知道卡爾文的智商與生存需求,所以提出了“排空氣”的自救方法。但是科學并不能窮極這個世界上的所有未知領域,總有現(xiàn)階段科學所無法解釋的盲點,所以卡爾文并沒有被科學殺死——至少在本片中是這樣。
站在科學的對面的,是有著魯莽西部牛仔性格的羅利。這位機械工在對陣卡爾文的時候,所使用的只有一招:極端暴力。他用燃燒槍“追殺”卡爾文,希望能用簡單而粗暴的方式解決掉問題,并且平安回到地球。只不過這一招也是失敗的,因為用暴力去制服暴力,最終都會被更高級的暴力所取代——人類的戰(zhàn)爭、沖突,莫不如是。所以,他成為了第一個死在卡爾文暴力襲擊之下的人類。
更高級的智斗,來源于杰克·吉倫哈爾所扮演的大衛(wèi)和麗貝卡·弗格森的米蘭達。他們在走投無路之際,想到了使用“陷阱”的招數(shù)。事實證明,這一招很管用??栁墓簧袭敚⑶以谝欢ǖ姆秶鷥全@得不錯的效果??墒顷幉铌栧e之下,大衛(wèi)的招數(shù)并沒有讓人類獲得最終的勝利,米蘭達的“安保措施”也沒有最終起效。卡爾文到達了地球,并且開始了新一輪的“虐殺”。實際上,這一組人物設定所表述的,是人類精神中最高級的“犧牲”。大衛(wèi)犧牲自己去拯救米蘭達和人類;米蘭達用三層防火墻的手段來阻止卡爾文降臨地球,而將自己和同儕永遠流放太空。這是基督教中最為進化的表述和最高端的人生理念——雖然人類的犧牲并沒有讓結局有所改變,但是犧牲的意義,并不因此而索然無意。
好萊塢的自覺性
相對照于《異形》的“肢體幻想”,《大白鯊》的“現(xiàn)實恐懼”,以及《極度深寒》里的“生物極端”,《異星覺醒》里對于外星生物的某種“幻想性”元素,還是做得極為克制的。這出于兩方面的考慮,首先是基于真實動物的恐怖片,已經(jīng)走到了窮途末路。即使是翻拍的《金剛》,也要虛構出一種蜥蜴形狀的對頭;其次是如果過分強調外星生物的可怖,那么不由得就會營造出火星科考的某種現(xiàn)實的恐慌。所以,淡化外星生物的“生物屬性”,強調某種本能和進化,才是慢慢營造恐慌感的手段。
在本片里,卡爾文最初只是一個結合了草履蟲、變形蟲等原生生物特性的“單核細胞”。隨著分裂的發(fā)生,它變成集群細胞,并成為了沒有具體形狀、具有纖絲、生物電反應等等軟體動物、植物和節(jié)肢動物特性的生物。最后,卡爾文的細胞開始分化 成了具有肢體特性的器官,在某些鏡頭中,能看到血管、肌肉纖維等等細節(jié)。雖然這與卡爾文最初設定的“全能細胞”(影射干細胞)生物有所出入,但是他的一整個進化過程,其實表現(xiàn)的就是整個生物發(fā)展史的快速演替。從這個方面來說,卡爾文到最后能變成一個能說明白的、超級具有智慧的生物,并不令人感到奇怪。當然,如果影片有續(xù)集的話,卡爾文還會繼續(xù)進化,而進化的方向,是不可知的。
從《異形》最初的“給定怪物”到《異星覺醒》里的“進化怪物”。好萊塢的一種自覺性在此顯現(xiàn)。對于給定的怪物,人們只有被動接受;而對于進化的怪物,續(xù)集的展開顯然更加自然和輕松。在《異星覺醒》的結尾,誤回地球的大衛(wèi)被一群漁民圍住。也是出于善意,漁民打開了大衛(wèi)的返回艙,放出了卡爾文。很明顯,這是一個“地球受難”的結局,那么地球到底有沒有被毀滅,則是一個懸念。
這個懸念其實很早就在影片的海報上得到了體現(xiàn):人類的一大步,可能是它的第一步。而在第一步(部)之后的,就是第二步(部)和第三步(部)。實際上,如果導演依舊能夠如此直截了地拍攝續(xù)集的話,讓卡爾文占領地球,或許比人類戰(zhàn)勝它,更有趣——因為,生命就是理由——畢竟,無論是人類還是卡爾文,都是片名所提及和強調的“生命”(Life)。
[1905電影網(wǎng)]獨家原創(chuàng)稿件,未經(jīng)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