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沙終究成塔,細水注定長流。平凡生活,不凡感動,生活遠比電影精彩。看那些最微弱的光,如何為我們點亮黎明。
有人跨越國境線捐口罩,只留名:中國人;有人日夜堅守攝影機前,只為記錄城市重展歡顏;有人舍小家,為國奔赴,不遠千里投身戰(zhàn)疫......
為記錄那些共赴時艱里的動人故事,《中國電影報道》欄目與抖音、快手、人民日報社新媒體中心等平臺合作,并通過電影頻道和合作新媒體平臺播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zhàn)系列報道——《最美的平凡》。
武漢有一位理發(fā)師,他曾經拿過很多獎,也經常走進社區(qū)義務為老人理發(fā)。疫情當前,來自四面八方的醫(yī)療隊入駐武漢時,他再次拿起剪刀,帶著徒弟們奔走于醫(yī)療隊的駐地,為醫(yī)護人員們剪發(fā)。
我們連線到了這位理發(fā)師宋忠橋師傅,聽聽他與白衣天使們的故事。
宋師傅:他們分早中晚三班倒,我利用他們空的時間去剪頭發(fā)。剪頭發(fā)的同時,不能影響他們工作。
他們不遠千里跑到我們武漢來,所以我做這件事情,是應該的。有人問我說,你考慮過個人安危嗎?我說沒有考慮,不是不怕,但這些支援我們武漢的醫(yī)務人員太偉大了,我要去為他們服務。
在宋師傅看來,相比那些偉大的白衣天使,自己的舉手之勞實在微不足道。他認為,這也只是一個武漢人所應盡的地主之誼。
宋師傅:一個女孩子跟我說,她來武漢的時候,找不到理發(fā)師。穿防護服總有一小撮頭發(fā)扎不進去,她就用一次性的刀片自己刮。我跟她說,“以后你不需要這樣做了,再有什么事,直接跟我打電話,我會來。”
我也跟武漢美業(yè)的會長和領導也呼吁了,希望武漢的留守美業(yè)人員都能夠站起來盡地主之誼,幫外來的醫(yī)務人員們剪剪發(fā)。
幾乎每一個理發(fā)師,在他們揮動剪刀之余都能聽到一些故事。這一次,宋師傅也收獲很多,只有在這個特殊時期,才能聽到的故事。
宋師傅:有一個山西的男孩子,剛剛結婚一年,他原本準備春節(jié)的時候,回家陪老婆生小孩,聽說初八已經生了。還有有一個天津的女孩子,她也跟我說了一個故事。她說從天津來武漢之前,父母沒反對,但孩子反對,她就跟孩子說,自己要去打怪獸,希望他在屋里聽爸爸和爺爺奶奶的話。
那些醫(yī)護人員們,多是漂亮的女孩子,宋師傅總在想,此時此刻,什么樣的發(fā)型才最匹配她們。
宋師傅:什么樣的短發(fā)不影響穿防護服呢?一般是后頸部,不超過三到五厘米,也就是說在這么短的范圍內都可以。還有鬢角也是要推掉的,因為她們每天都要帶防護口罩和護目鏡,所以這個地方的頭發(fā)就必須要推掉。
我為了讓她們美麗一點,就把劉海剪短,剪到眉毛這里,另外的地方就剪成波波頭。這樣她們休息的時候,把口罩摘下來,頭一洗,就會發(fā)現自己還是蠻漂亮。
近日,一位剃光頭的武漢90后女護士感動了全國眾多網友。
宋師傅也遇到過不少要求剃光頭的姑娘們。
宋師傅:我問她們,為什么要剪光頭呢?她們說,為了更方便戴帽子和穿防護服。但其實后來我們發(fā)現,如果剃成光頭,沒有一點頭發(fā)的話,更不好戴帽子,它容易滑。
所以我就開玩笑說,我設計了一款新發(fā)型,專門針對一線醫(yī)務人員。我給她們剪了頭發(fā)之后,她們也很高興,還會要求一起合影。
戴著口罩,我們看不到她們面容。口罩之下,那些洋溢著青春之光的笑如花綻。她們選擇用合影記住宋師傅,紀念這次難忘的武漢之旅。
宋師傅也用光影去定格這段美麗時光。待到武漢春暖花開時,他還有個承諾要兌現。
宋師傅:我承諾,等她們完成任務之后,就都邀請到我的店里來,再來給她們設計好發(fā)型,化好妝,做好美美的指甲。讓她們高高興興地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