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是小萬家族的@鬼腳七
電影唯一的作用是讓生活變得比電影更有趣
這個月又有兩部“爺青回”的新片上映了。
《寶可夢:超夢的逆襲 進化》和《哆啦A夢:大雄的新恐龍》。
加上之前上映了《數(shù)碼寶貝:最后的進化》,對于80后、90后來說,這兩個月的情懷牌有點多,要真說“爺青回”的話,這也回得有點太頻繁了。
今天咱認真聊一聊,“動漫情懷”這事兒,還能湊效多久?
首先要說的是,隨著我們的市場越來越開放,能更多更快地看到其他國家的新片,這確實是一件好事。
比如如今已經(jīng)可以固定每年引進《名偵探柯南》劇場版、《哆啦A夢》劇場版,以及破冰引進的吉卜力動畫,對于國內(nèi)粉絲來說,能夠在大銀幕上欣賞到自己喜歡的作品就是難得的滿足。
尤其對于深受日本動畫影響的8090后,當年在電視上或者DVD碟上看過的動畫,如今在長大成人之后可以在電影院里重溫,看到熟悉的人物和新的劇情,也的確是不小的吸引力。
所謂“情懷”,不正是喚醒我們回憶的東西嘛?
與此同時,各種童年回憶的動畫系列相比起真人飾演的類型片,更能做到老少皆宜,在票房回報上雖然不會出現(xiàn)大爆發(fā),但是還算有基本的保障。
既有市場,又有宣傳噱頭,“情懷牌”當然是非常好的選擇了。
不過情懷這種消耗品,真的經(jīng)得起這么不斷消費和壓榨嗎?
比如說在過去兩個月,連續(xù)三部“童年回憶”輪番回憶,再回顧遠一點,這幾年《七龍珠》《命運之夜》《航海王》《夏目友人帳》,無一不是借著國內(nèi)動畫粉絲們的情懷登上了國內(nèi)院線。
但是,“動漫情懷”也面臨著難以忽視的現(xiàn)實制約:
一方面,無論是熱血格斗,還是小清新純愛,這些動畫作品的最大受眾仍然是漫畫或者動畫原作的觀眾,多多少少都有一些觀影門檻,很難吸引到“圈外人”。
另一方面,“賣情懷”能獲得不錯的效果,原因在于它們的最大粉絲——8090后們,正是走進影院的主力。
但是隨著8090后們逐漸長大,年輕的新一代不再像8090后一樣觀看和閱讀著這些日本漫畫長大,對于“上一代人的情懷”就很難再提起興趣。
其實不僅在中國,即使在日本本土,“情懷”也逐漸難以收獲曾經(jīng)的反饋。
今年刷新了無數(shù)紀錄,劍指影史票房冠軍的《鬼滅之刃》,并不是什么經(jīng)典IP,從漫畫到動畫,都是最近幾年才誕生的“新作”。
相對而言,那些長壽的經(jīng)典漫畫,無論是《七龍珠》《名偵探柯南》,還是《航海王》《火影忍者》,都逐漸淡出了年輕一代的興趣中心。
《鬼滅之刃》以更直接的快節(jié)奏、簡單易懂和幾乎不需要門檻的特點,而成功反超情懷滿滿的經(jīng)典作品,成為風(fēng)靡全社會的潮流。
這種趨勢,也必然會出現(xiàn)在國內(nèi)年輕一代的電影觀眾身上。
除了年輕一代與經(jīng)典情懷漸行漸遠,還有一個更直接的原因,那就是“本土情懷”的崛起。
對于80后一代人來說,某種意義上,“動畫”幾乎就等于“日本動畫”,而當年能在國內(nèi)看到的日本動畫屈指可數(shù),這些作品無可避免地成為了“國民回憶”。
如今的年輕人們不僅可以看到來自全世界各地,不同風(fēng)格不同類型的作品,國產(chǎn)的動畫作品也逐漸有了自己的忠實用戶和粉絲。從“藍貓”到“喜洋洋”,再到“熊出沒”,更不用說更成人向的國產(chǎn)動畫電影的爆發(fā)。
如果8090后的“情懷殺”是柯南皮卡丘和哆啦A夢的話,那將來的“情懷殺”可能就是哪吒、大圣或者魁拔了。
顯然,“情懷”終究都會過時,而對于《寶可夢》和《哆啦A夢》這些在國內(nèi)并沒有依靠TV動畫培養(yǎng)起觀眾群體的作品,情懷消費殆盡的時候恐怕就很難再吸引新的粉絲。
而隨著市場的進一步開放和本土題材的發(fā)展,我們或許將來會看到更多更新的作品能以及時同步的方式和觀眾們見面。
其實,“情懷”本質(zhì)上是對于延遲的一種補償,遲到的經(jīng)典往往會平添一份感動,但是這說到底也是時代的眼淚。
與其在每一個年代都懷念姍姍來遲的“情懷殺”,不如期待未來,我們都能和全世界的粉絲一起,體會最新鮮的快樂。
說到這個,小萬不得不再說一句,《鬼滅之刃:無限列車篇》快來吧!
注:本文部分圖片來源于豆瓣及網(wǎng)絡(luò),若有侵權(quán)請主動聯(lián)系我們。
鬼腳七往期文章
網(wǎng)飛和日本導(dǎo)演拍《水滸傳》,驚喜還是驚嚇?
水逆德普,告別銀幕?
網(wǎng)飛翻拍希區(qū)柯克名作,誰給的勇氣?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