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潮洶涌》成為今年春節(jié)檔的“炮灰”,已是不爭的事實。
這部質(zhì)量并不差,還由劉德華主演的的電影,為什么走向了票房撲街的命運?
開門見山。
《人潮洶涌》的宣傳有很大的問題。
他們?nèi)趸牡氖聦?,讓很多人誤以為《人潮洶涌》抄襲日本和韓國的電影,直到現(xiàn)在都有人這樣認為。
關(guān)于這方面,其實負責宣發(fā)的工作人員可以學學陳思誠,他對《誤殺》的宣傳套路。
再者就是檔期沒有選對。
春節(jié)檔去看一部網(wǎng)上有高清原版的電影,很多人會覺得不值得。
如此一來,不了解《人潮洶涌》的觀眾,以為是抄襲,拒絕去看;了解《人潮洶涌》的觀眾,認為有原版,拒絕去看。
兩撥潛在用戶都失去了,自然就沒有票房,走向撲街。
即使劉德華在短視頻平臺粉絲增速破紀錄,也無法挽救很多人根本不知道有這么一部電影上映的事實。
這也是宣發(fā)的一個毛病,過于突出劉德華,忽略了肖央的重要性。
畢竟劉德華因疫情隔離問題只能線上宣傳而肖央?yún)s可以線上線下聯(lián)動,而且他還有唐探三同期上映,熱度不容小覷。
所以宣發(fā)這東西不能抱著一只羊使勁薅羊毛,應該要有幾只備選羊。
可是《人潮洶涌》排片太少后,他們的做法又是什么?
導演與院線懇求排片,但這樣的做法有用嗎?答案是沒用。
有前車之鑒,《百鳥朝鳳》上映時,有人下跪祈求,那么多明星請求,但收效寥寥無幾;《閃光少女》上映時,主創(chuàng)集體下跪,效果呢?微乎其微。
而這兩部電影的質(zhì)量比《人潮洶涌》差嗎?當然不,甚至還要高過《人潮洶涌》,我們可以理解為這兩部電影無大牌,沒有號召力。
那我們再舉一個例子。
當年劉德華、王千源主演的《解救吾先生》也遇到了同樣的問題,票房不佳口碑不錯。
導演在網(wǎng)上向劉德華道歉,劉德華也出鏡希望大家多多支持,可結(jié)果依舊如舊,沒有多大改善。
而今《人潮洶涌》的導演饒曉志又使用同樣的方法,可見他的頭有多鐵,再多的同情也很難換來資本的倒轉(zhuǎn),況且也沒有多少人同情。
如果從電影未上映之前就加緊宣傳也不至于落得這步田地。
現(xiàn)在又成了《你好,李煥英》與《唐人街探案3》的兩強爭霸,《人潮洶涌》想要逆襲更是小概率事件。
別說它了,就連票房排名第三的《刺殺小說家》想要破10億都顯得有些困難,這是在以往的春節(jié)檔很難見到的“風景”。
因為春節(jié)檔的體量容納三部10億級的電影還是綽綽有余的。
如從2016年到2019年春節(jié)檔都有三部10億以上票房的電影,甚至連《澳門風云3》這樣的爛片都拿到了11億的票房。
而且2018年春節(jié)檔更是夸張,《紅海行動》、《唐人街探案2》、《捉妖記2》都獲得了20 億以上的票房。
由此可見,并不是春節(jié)檔體量變小了,而是《人潮洶涌》的定位出現(xiàn)了偏差,導演過于執(zhí)著,看不清局勢。
《人潮洶涌》這部電影,主演沒有錯,翻拍沒有錯,質(zhì)量也不錯,錯就錯在營銷上,沒有像陳思誠這樣的宣發(fā)團隊。
其實,關(guān)于這方面有很多例子可以借鑒。
如《前任3:再見前任》,沒有一線明星,韓庚也不具票房號召力,卻成為黑馬,一舉拿下接近20億的票房。
究其原因,宣發(fā)占了很大的比重,以當下年輕人的共情引入共鳴,用《大話西游》中愛而不得,愛而遺憾的討論點,借由《體面》的傷,吸引了一大波情侶走入電影院。
除了這部電影之外,很多電影以沈騰為噱頭“誘騙”觀眾走進電影院也是同樣的道理。
這些電影的宣傳都有一個共同點,他們知道如今的電影主力軍是誰,即90后向00后逐步過渡。
尤其是女性觀眾和小鎮(zhèn)青年更是電影院的???,他們懂得下沉,不局限于一二線城市。
或許有人會覺得這樣涉及虛假宣傳,專為特定人群制定特定產(chǎn)品。
其實,換個角度看,這叫精準定位,細分人群,找到了消費人群,刺激他們沖動消費。
盡管這樣做會使消費者不理性,但賺錢嘛,不丟人。
然而比《人潮洶涌》撲街更令人痛心的是,劉德華是不是已經(jīng)不受這一代年輕人追捧了?通過電影來看,似乎說得通。
劉德華主演的電影在內(nèi)地破10億的僅有兩部,《掃毒2》和《拆彈專家2》,(《澳門風云3》和《長城》這類明星堆砌式電影不計入其中)其余都在幾億或幾千萬徘徊。
據(jù)此分析,如今這個時代,劉德華確實沒有多少票房號召力,不能與九十年代同日而語。
雖然某短視頻平臺,他的粉絲短時間內(nèi)創(chuàng)記錄的破五千萬,但是兩者完全是兩個概念,粉絲關(guān)注不要錢,看電影需花錢。
但這真的能說明劉德華過氣了嗎?當然不是。
劉德華每次線下現(xiàn)身,必定人潮洶涌,擠到水泄不通,他的一點小動向都能引爆輿論,在網(wǎng)上成為熱搜。
再看看他的年紀,已經(jīng)60歲了,可他的影響力仍舊不是那些所謂的頂流可以比的。
因此,不是劉德華不受年輕人喜歡了,而是他們這一輩演員老了,他們的粉絲不再年輕了,香港電影沒落了。
香港電影伴隨著70、80、90三代人的成長,都是我們記憶中最色彩斑斕的時代,那時的香港電影絕對是所有人魂牽夢繞的向往。
如今最年輕的70后也已經(jīng)40歲,正是上有老下有小,當牛做馬的年紀,早就不是電影市場的生力軍。
8090后的年齡處于20—39歲的階段,還可以為香港電影發(fā)揮些余熱,但是一成不變的香港電影模式還能讓8090后走進影院多久。
當8090后都漸漸老去,香港電影在無人買單的時候,變,或許是亡羊補牢,為時未晚;也有可能是掩耳盜鈴,自欺欺人。
因為那些在錄像廳里看香港、在小熒幕上品香港、在趕時髦中學香港的青澀歲月都已流逝,難再挽回。
劉德華還是那個劉德華,只是他所代表的他們和我們都不再年輕了。
只有香港電影以種子的形式在華語電影中生根發(fā)芽,陪伴一代又一代人一直走下去。
一代人終將老去,但有人正在年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