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了漫長的九月片荒期后,作為十月第一部SSS級的大制作,《長津湖》還未上映就獲得了巨大的關注,為一向火爆的國慶檔再添一把烈柴。
單日票房破4億,上映三天總票房破10億大關,斬獲豆瓣13萬名觀眾打出的7.6分高分,刷新國慶檔單日票房紀錄的同時再次領跑,并且后續(xù)仍有節(jié)節(jié)高升之跡,在近些年的主旋律題材電影排行榜上獨占鰲頭。毫無疑問,《長津湖》有望繼續(xù)創(chuàng)造一個《戰(zhàn)狼》之后的主旋律票房奇跡。
耗資近13億,時長167分鐘,12000名劇組人員調度,無可比擬的歷史重量……《長津湖》燃爆十一的原因有很多,但只有這些觸動人心弦的切口,才是支撐這部電影“吸睛”,但不止停留在精彩的由頭。
再宏大的歷史,也需要穿針引線的人
《長津湖》的總監(jiān)制黃建新在接受《中國新聞周刊》采訪時就發(fā)出了如此喟嘆。于是與《建國大業(yè)》等宏觀的歷史畫卷不同,《長津湖》則更接近于前不久登上銀幕的《1921》,通過一個小切口看大時代。雖然是《長津湖》被總制片人于冬稱之為“中國電影史上投資、制作規(guī)模最大的一部電影”,但是帶領觀眾切入這個故事的人,不是觀眾們耳熟能詳?shù)臍v史人物,而是一群普通的士兵。
“小切口”不僅更容易講好故事,更容易引起觀眾最樸素、真摯的情感共鳴,而在真切情感的塑造方面,胡軍飾演的雷睢生就成功賺走了觀眾們大部分的眼淚。雷睢生不是主旋律銀幕上的典型形象。他不夠“正”,從戎之路上一路插科打諢,為冗長的文戲貢獻了無數(shù)包袱和笑點,就算已經深陷戰(zhàn)場囹圄,依然無法隱藏與生俱來的幽默氣質,以舒緩觀眾過度緊繃的神經。
他也不夠“強”,不會譯電,不懂外語,沒有“神槍手”的光環(huán),沒有“不死兵王”的傳奇傍身,在戰(zhàn)場上損傷了一只耳朵的聽力,甚至手下帶出的“孩子”已經成為了連長,自己仍然默默堅守在“排”的基層,他沒有主角或“美強慘”的人設或“偉光正”的閃閃光環(huán),卻仍然為本片貢獻出了最為細膩、動人的高光時刻。
雷睢生的犧牲,是《長津湖》“戰(zhàn)爭美學”的最強烈體現(xiàn)。重傷的聲帶喑啞地哼鳴著家鄉(xiāng)的《沂蒙山小調》,鄉(xiāng)情的細膩與戰(zhàn)場的冷冽殘酷形成鮮明的對比,一個長鏡頭仿佛將時間拉長,生死時速也可以是真實的恐懼與不舍。當他倒在血泊中時,他只是用顫抖的聲音默默地喊出“好冷”,隨后在戰(zhàn)友的懷抱和陪伴中長眠。
雷睢生雖然是虛構的藝術人物,但是以他為鑒反射出的戰(zhàn)場上小人物的犧牲確是真實的。融化在極端的天氣、槍林彈雨的壓制和無聲的靜默中的,除了“唯有犧牲多壯志”的慷慨決然,更有無盡的恐懼以及綿長的遺憾與留戀。而這一切,才是最真實的戰(zhàn)場。
這個足夠小的視角不僅挑戰(zhàn)性地打破了歷史的局限,更是為所有的電影觀眾締造了一種強烈的“在場感”。大銀幕上,導演將歷史的波瀾與個人的命運相結合,展示普通士兵的犧牲、成長,甚至與歷史人物相遇,這種時間線耦合的戲劇性與巧合,更是拓展了歷史的縱深感覺;大銀幕外,三個多小時的觀影馬拉松,也會在物理上讓觀眾產生負重感,以提升觀影的質量。
直面真實的戰(zhàn)場
熱血不僅流淌在戰(zhàn)士們的信念中,更流淌在殘酷的戰(zhàn)場上。《長津湖》的另一大突破,就是摒棄了粉飾、神化或者矮化,還原真實的戰(zhàn)場,為戰(zhàn)爭祛魅。
突襲、嚴寒、殘肢、負傷、死亡……這些戰(zhàn)場上最為殘酷與真實的關鍵詞都被毫無保留地展示在了《長津湖》電影中,謀略和裝備道具足矣還原歷史,狹小空間里的近身肉搏和人性與心理的抗爭足矣綻放暴力美學極致殘酷又極致淋漓的曼陀羅之花,筆鋒一轉,萬人沖鋒、突圍的“名場面”,《敦刻爾克》式一氣呵成、行云流水的長鏡頭展現(xiàn)信念與犧牲的浪漫,觀眾在直呼過癮的同時,也禁不住不寒而栗,因為真正的戰(zhàn)場,遠比電影展示的更殘酷。
敘事、包裝,仍需打磨!
無論是真實又殘酷的戰(zhàn)場,還是細膩的情感均已到位,但是《長津湖》仍然有一些不吐不快的“槽點”。首當其沖的就是有些過于“平”且割裂的敘事。167分鐘的時長里,除去足夠有視覺沖擊力的武戲,文戲中大段的、冗長的關于士兵打鬧的劇情其實可以刪除大部分,僅僅保留精華。
我們可以理解導演想通過士兵的打鬧調節(jié)戰(zhàn)爭氣氛,突顯出伍萬里的成長,但實際上縱觀全片會發(fā)現(xiàn),開放式結尾讓作為主角的伍萬里兄弟的故事并沒有“有始有終”,所以過多的成長和記敘篇幅,反而會拉垮整部電影的節(jié)奏。
電影用大段的平行蒙太奇以及對比蒙太奇為美軍的裝備精良與我國志愿軍的艱苦形成鮮明對比,同時也用于銜接不同導演的演繹和敘述,只可惜并沒有把握好節(jié)奏和篇幅。譬如“冰雕戰(zhàn)士”本應是電影中一個情感迸發(fā)的高潮,通過敵人之口反襯出我軍戰(zhàn)士的堅定信念與意志力,卻被放到了電影結尾之前,讓本來應該激昂的情感戛然而止,容易給觀眾造成悵然若失的落差感,配合上開放式結局,總會讓觀眾覺得仿佛每個動人的歷史節(jié)點都被照顧到,但總歸缺少了一個情感宣泄或者感到美滿的出口。
除此之外,電影的部分包裝和特效的制作與史詩級宏大的耗資和陣容并不相符。在前期的戰(zhàn)爭敘事中,為了讓觀眾迅速“入戲”,了解不同角色的情感和劇情動向,導演不惜使用了大量的分屏以及轉場動畫,大量的閃回,甚至直接使用vlog式的凍結幀,而這些有些粗糙的分屏和動畫卻并沒有融入進具有質感的畫面中,反而讓大制作的電影產生了一種“學生作品”的廉價感和割裂感,仿佛過于低估了觀眾的歷史素養(yǎng)和理解能力,不停地提醒觀眾,“重點來了,快注意!”
其次,電影為了實現(xiàn)科普以及社會意義,為多數(shù)真實的歷史角色設置了“紀錄片”式人物簡介字幕,但是字幕卻并沒有進行“貼合”電影美學風格的包裝,黑體白字配合著ppt式的字幕動畫在屏幕上飄動,總是會降低電影的質感和好不容易塑造出的沉浸感,讓觀眾“一秒出戲”。
電影是一種視聽語言的藝術,使用有限的畫面的聲音展示出大量的重要信息,是對于導演的考驗;而通過導演展示出的畫面獲得的信息,則是對于觀眾的考驗。商業(yè)電影和電影工業(yè)的發(fā)展極大降低了觀影的門檻,但是電影不能因為需要過渡地迎合觀眾,而失去了電影視聽畫面本身應該具備的表意能力。正如張小山犧牲后其實并不需要一個閃回和靜幀,觀眾可以記住那條意義非凡的項鏈。
最后,電影的部分特效制作仍有欠缺之處。實景爆破的部分真實且震撼,然而特效制作的部分飽和度過分高的火焰則和實景拍攝并不貼合,在肉眼上都產生了割裂感。同時,雖然大部分的夜戰(zhàn)、近身戰(zhàn)已經足夠還原戰(zhàn)場,但是關鍵時刻雙方坦克炮彈在空中的巧合相撞仍然用戲劇感的刻意拉低了電影應有的水準和質感。
總體來講,《長津湖》的誠意、情感以及大部分武戲的制作,在主旋律題材甚至同類國產戰(zhàn)爭歷史題材中已經屬于上乘,更是在現(xiàn)實社會背景下一次不可多得的愛國主義教育佳作,但是從電影視聽、敘事藝術的角度來看,和《拯救大兵瑞恩》《血戰(zhàn)鋼鋸嶺》等戰(zhàn)爭題材佳作仍有一定的差距。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