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網(wǎng)訊(文/張瑋) 11月3日,第五屆華語青年影像論壇舉行“年度杰出青年導演峰會”活動,導演鈕承澤、彭浩翔、丁晟、
鄭洞天、何宇恒、
王寧等出席。幾位青年導演現(xiàn)場講述了自己的電影之路,鈕承澤爆料
周杰倫曾有意投資自己拍電影,但
《艋舺》的劇本寫出后他卻撤資了。彭浩翔則從兒時的電影夢講起,還稱當時自己若沒有走進電影圈的話就會去修空調(diào),對于電影界現(xiàn)狀,他直言不應只看到利益,眼高手低。
鈕承澤:周杰倫曾有意投資《艋舺》 拍“情非得已”因與愛人分手
9歲就開始接戲的鈕承澤做演員時也是紅極一時,不過拍完了《小畢》、《風柜來的人》的他雖頂著明星光環(huán)卻整日都沒戲可拍,于是他成了一個還算成功的偶像劇導演,但拍電影的夢想一直未減,“那時我接到了一個超級偶像的電話——周杰倫,他想要自己投資拍一部電影,于是就有《艋舺》的第一稿,但是開拍前他退出了,這部電影就暫時擱淺了。”
自認因上一部偶像劇收視率較低,而“沒臉”再去拍電視的鈕承澤,此時想要拍一部表現(xiàn)臺灣民眾當時普遍焦慮的現(xiàn)狀影片,于是就有了《情非得已之生存之道》,不過本片原名為《情非得已之武昌街起義》,開拍之前鈕承澤遭遇資金短缺等問題,不過導致這部電影最終形成如此風格的主要原因還是關于愛情,“深愛我的女人受不了我,離我而去了,我的人生開始腐爛發(fā)臭變成了一個王八蛋,在那半年的時間里我什么也不做,只好好面對自己的卑劣,于是我要拍一個東西,把自己徹底地擊碎,才有了《情非得已之生存之道》。”
2008年的
《海角七號》給萎靡已久的臺灣電影打了一劑強心針,鈕承澤開始籌劃拍攝《艋舺》,投資商允諾影片將會在春節(jié)檔上映,而當時臺灣本土電影已有將近20年的時間從未在如此好的檔期上映過,這無疑加強了豆導要將電影做大做強的決心。在當年的戛納電影節(jié)上,他與制片人李烈自掏腰包購置行頭,跟
阮經(jīng)天等演員一起穿上花襯衫,高調(diào)宣布電影將開拍,但其實當時的資金都尚未落實。
當《艋舺》面世時,在臺灣發(fā)行了125個拷貝,當初的《海角七號》也不過將近100個拷貝,上映時,觀眾們排隊買票的場景令鈕承澤重溫了《小畢》當年上映時的盛況。不過他對臺灣電影的回暖依然有著自己清醒的認識,“第一,整個電影工業(yè)還需要重新建立,現(xiàn)在只是在‘摸著石頭過河’;第二,其他的電影人不應該被《海角七號》、《艋舺》的例子所限制,覺得自己只要這樣就可以成功了,應該去拍攝一直都想拍的電影;第三,像我這樣從沒人投資到很多人主動來投資,不該被誘惑,不能被內(nèi)地那么大的電影市場所限制,要拍出心里面要拍的電影。”
對于內(nèi)地億萬電影觀眾,鈕承澤的堅持自有他的道理,“其實我父親那一輩的人都在北京,所以北京真的是我會夢到的地方,兩岸現(xiàn)在的交流越來越多,應該讓臺灣電影的特色跟內(nèi)地結合,而不是只看到了好多人、好多錢,應該有自己的理想。”
彭浩翔:險些不做導演而去修空調(diào) 如今電影人大多盲目拍戲
彭浩翔開口的第一句話就將現(xiàn)場所有人都逗笑了,“我普通話不是很好,所以我講慢一點。”不過,豐富的表情和蹩腳的普通話卻為彭浩翔增加了很多人氣。“我小時候不是想當演員,而是想做明星,上學到時候我還經(jīng)常到
吳宇森的工作室樓下轉來轉去,可是也沒有人簽我。”自認念書成績不好的他上學時經(jīng)常與女朋友到電影院去“蹭”電影看,“我們趁大家都往外走的時候就躲在衛(wèi)生間里,等電影開始15分鐘后就進去看啦。”
不過會考成績出來后,彭浩翔很多科目考得都很差,他把成績單拿到父親的面前,父親過了很久才問他今后想做什么,“爸,當導演!”彭浩翔的父親直言:“不如你去學修空調(diào)?”說到此處,彭浩翔生動的語氣令全場爆笑。為了做導演而先去當編劇的他進了香港亞視工作,總是感覺懷才不遇的彭浩翔直到演了自己的劇本后,才真正明白該怎樣寫臺詞。
此后,彭浩翔更加明確自己一定做導演拍電影,與鈕承澤的經(jīng)歷有著相似之處,他也是將全部存款取出后拍了處女作《買兇拍人》,倍受好評。這十年間,彭浩翔拍了九部電影,對如今的電影界熱錢多、佳作少的狀況,彭浩翔直言:“不夠錢去拍特技,就拍普通的嘛,看到
《阿凡達》、
《變形金剛》了,只看到利益了就說我們也弄這樣的,(其實都不對)應該量力而行,不要弄根本承受不了的,請不來大明星就不請,一定要想清楚。”
下一頁更多精彩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