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警隊》:社會劇
法國女導演麥溫·勒·貝斯柯擅長以細致入微的筆觸和以小見大的“啟發(fā)性”的創(chuàng)作手法來拍攝電影。她之前的兩部作品:《原諒我》和《女演員舞會》都具有這樣的特點。而且她還很喜歡在影片中扮演一個角色,這個角色的名字都叫做Ma??wenn——這種作者化的“簽名方式”一直被延續(xù)到了《青少年警隊》之中?!肚嗌倌昃牎分v述了一個女記者前往未成年人保護署中希望采訪這些人并拍攝一本影集帶走的故事。未成年人保護署的警察們,每天都要和一群怪異的人打交道,出了要看住戀童癖、少年扒手之外,他們還要在吃飯的間隙去解決未成年人的家庭沖突。每天的工作都像是一團狗屎,他們要對虐待孩子的父母取證、要處理針對未成年人的性暴力。不過,對于這些警察而言,最困難的事情就是平衡工作和生活這兩件同樣麻煩的事情。不過,隨著內(nèi)務部派來的這個女記者的到來,未成年人保護署的弗雷德又多了一件事情來做,那就是想辦法支開這個女記者,因為他不喜歡她。
和麥溫·勒·貝斯柯前兩部電影一樣,本片也是深入一個團體內(nèi)部,探尋團體的的運作方式,從中展示出一個團體是如何存在并維系下去的。然后通過該團體中的不同身份、不同背景的人的所作所為,來展示整個社會的風貌。影片中展示了很多對青少年性犯罪的調(diào)查和取證工作。一開始,一個小女孩對警方說她的爸爸經(jīng)常抓她的屁股,后來警方便介入遮護家庭。這種“私事”的調(diào)查和取證工作是意想不到的艱難,我們跟著女記者的眼睛一次一次地進入“案發(fā)現(xiàn)場”,一次一次地調(diào)查取證,可是這些工作就是沒有什么進展。影片中有一個叫做弗雷德的怪人,他不喜歡女記者,并一心要將其趕走。這兩個人之間產(chǎn)生了許多的矛盾。雖然這些素材聽起來并不像是喜劇片的材料,但是麥溫·勒·貝斯柯卻一心要將其拍成一部喜劇片。很明顯,她的這種處理方式的結(jié)果并不會太好。除此之外,麥溫·勒·貝斯柯最擅長的“以小見大”在這部影片中也失去了往昔的光芒,有評論稱,這部影片像是一個無頭蒼蠅,在巴黎市郊繞來繞去沒有重點,而且還不清楚麥溫·勒·貝斯柯究竟要表達什么,是巴黎的青少年問題、家庭問題、未成年人保護署里的警察的工作還是女記者和弗雷德之間的沖突??赡?,面面俱到恰恰是“面面不俱到”的誘因。
影片在媒體處得到的評價也不算太好,《好萊塢報道者》批評影片說:“導演想把電影拍攝成一部社會劇,但卻拍成了一部警察劇。影片中大量的未經(jīng)處理的原始素材顯得過于潦草和簡單。而且那一群訓練有素、排練有方的演員們的表演令人作嘔。”同樣,Time Out給予影片的評價也不高。該評論稱麥溫·勒·貝斯柯的這部影片:“劇情零散、故事破碎,就好像是電視里的肥皂劇一樣無趣。而且影片拍攝的大多是細枝末節(jié),而真正重要的東西早就被麥溫·勒·貝斯柯甩到了腦后。”按照這樣的評論態(tài)勢,影片在戛納不會有太好的結(jié)果。不過麥溫·勒·貝斯柯畢竟只是一位剛剛拍攝了第三部長片的35歲女導演,今后的路還很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