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殮師》的成功代表日影在國際上的回歸
《入殮師》:日本電影再次站在世界巔峰
俗話說:“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東瀛映畫在世界影史上來說并非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但若少了日本電影,世界影史也將不是完整的存在。日本的大和民族獨有的既內(nèi)斂又狂傲性格與世界觀也造就出日本電影類型化的成功。這或許是一個長期的發(fā)展變化,但毋庸置疑日本電影近百年的產(chǎn)業(yè)可以說與好萊塢是跑在同一起跑線上。
而日本的影人、導演、影片在國際上的聲譽也是有目共睹。上世紀5、60年代是日本電影最為蓬勃與活力的時期,
黑澤明的
《羅生門》、
稻垣浩的
《宮本武藏》、
今村昌平、
溝口健二、
小津安二郎等成為國際電影大師。而不斷發(fā)展的類型片也成為日本電影的代表,
北野武、
三池崇史的cult片、動畫界世界級大師
宮崎駿、最近幾年新生代導演
吉田大八的
《聽說桐島要退部》、
中島哲也的
《告白》等,即使在頹廢中的日本電影同樣每年都會有新鮮注入的血液。
新生代導演的作品也令人刮目相看
而09年
瀧田洋二郎執(zhí)導的《入殮師》獲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則是日本電影的又一次勝利,是日本電影50多年來的一次國際回歸。《入殮師》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日本小人物電影的代表。無論這個角色是不濟、落寞,或者奸詐、狡猾,都是一種思考一種人生態(tài)度。很多年來,日本很多導演都在尋找一種自我的回歸,用日語的樸素與鏡頭下日本人的純真找回迷失的答案。
或許日本電影與好萊塢的電影不斷的碰撞與沖擊才有了當今日本電影的格局——二分天下。而這種文化差異的交融與磨合也會產(chǎn)生許多奇異的化學反應。日本影人走向國際,好萊塢電影看重日本市場,雙贏的局面也許是雙方共同努力的方向,但“路漫漫其修遠兮”,一種文化與異文化的存榮并非易事,而這種漫長的變遷也會經(jīng)受不同質(zhì)疑聲音的沖擊。有過分保護本土型的,有思想前衛(wèi)開放型的,無論如何近幾年我們也看到了日本影人探索的努力,但終將會以何種形式改變?nèi)毡倦娪爱a(chǎn)業(yè)的現(xiàn)狀則還需時日可待,就像《肖聲克的救贖》中所說:“希望是美好的,而美好的事物永不消逝。”
下一頁:日星闖蕩好萊塢曲折道路的原因猜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