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龍已是好萊塢常客
日星闖蕩好萊塢曲折道路的原因猜想:
?猜想一:好萊塢片中東方角色不多,更多的都被華人所占據(jù)
好萊塢電影的掌舵人毋庸置疑都是一色的歐美大亨,而這些人將電影握于拳掌之間獨自玩樂。好萊塢電影也經(jīng)歷了諸多次的變遷和轉(zhuǎn)型,從成立之起就一直傲然立足于世界藝術(shù)之林。而作為東方海域上的島國日本雖產(chǎn)業(yè)歷經(jīng)百年但要與“好萊虎”相抗衡還是有點像雞蛋磕石頭的意味。
1993年底第一部好萊塢大片《亡命天涯》在中國上映,大片、好萊塢等字眼開始沖擊國人的眼球。而從
張藝謀的
《英雄》開始,中國也進入了一個“大片”時代,中國電影也不斷與國際接軌,邁向大洋彼岸的好萊塢工業(yè)。正如
李小龍、成龍等以“功夫”為代表形象的符號一般,作為一種文化交換而被外國人熟知,而后的
鞏俐、章子怡、周潤發(fā)、
李連杰、
陳沖等等后起之輩的不斷努力,也終于在好萊塢電影中占據(jù)了一定的分量。
鞏俐與科林·法萊爾演對手戲
如此一來,好萊塢電影與中國電影的交流日益劇增,對于西方人眼中的另一膚色與人種,中國人或多或少與他們更能容易親近與熟絡(luò)。好萊塢電影中本身東方角色就少之又少,大多數(shù)的形象為中國人所定制,能分給日本影人的最后可以說幾乎沒有。
所以靠好萊塢影片創(chuàng)造日本角色是相當(dāng)困難,而從某種意義上說,中國電影的世界影響力要遠遠大于日本電影的海外輸出,正如好萊塢與東瀛映畫的距離不僅隔著一個太平洋,還外加一個中國版圖。隅居一島的日本影人也只能先“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了。
下一頁:日本電影產(chǎn)業(yè)的下滑,持續(xù)的低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