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值得的3D?從《地心引力》回顧最佳立體電影
拍攝現(xiàn)場花絮
轉(zhuǎn)制的范本:這不是偽3D 花費比普通電影3倍長的時間
4年前籌備該片的時候,《地心引力》就打算用3D拍攝,但如今的3D攝影機還不能運用在復雜的拍攝上。為此,攝制組做了測試,先是用了制造汽車的機器人幫助拍攝,拍出一些復雜的運動鏡頭,而3D攝影機太重,機器人無法承載。攝制組還要在俄羅斯的“聯(lián)盟號”宇宙飛船的模型上拍攝,那個飛船小到只有三張椅子合起來這么大,3D攝影機也沒法擺進去。
于是制片人決定采取轉(zhuǎn)制3D畫面的手法,畫面和直接用3D拍攝并無實際區(qū)別,且效率高很多。導演在拍攝期間就和公司合作,而不是拍完后才想到要轉(zhuǎn)制。因此,這也不能算是一部后期轉(zhuǎn)的“偽3D”影片,盡管實拍部分是后期轉(zhuǎn)制完成的,但更多是CG的元素被直接渲染成3D畫面,所有的元素可以被認為是天然的(或原生的)的立體元素,對于大銀幕來說,只是對很小面積的演員和空間做了一些2D轉(zhuǎn)3D的后期工作,那其實真的算不上是后期轉(zhuǎn)制。
兩家特效公司花費了3倍于普通3D轉(zhuǎn)制的時間在《地心引力》上,影片所有CG鏡頭都是3D的,總共85個鏡頭共27分鐘左右,包括其中一個長達10分鐘47秒的長鏡頭。為此,華納將影片檔期推遲了整整一年。
下一頁 最值得的3D電影TOP 10
策劃/制作/文:砂糖白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