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5電影網(wǎng)獨家專稿 由約翰尼·德普主演的電影《貴族大盜》4月17日登陸內(nèi)地院線。這回德普令人意外地玩兒起了喜劇路線,在片中飾演一位瘋瘋癲癲的倫敦藝術品商人。而在2015年剛剛開始的短短幾個月里,繼《博物館奇妙夜3》、《木星上行》、《帕丁頓熊》和《王牌特工》之后,這已經(jīng)是我們第五次在大銀幕上領略別樣的“英倫風采”:
一直以來英國人給人的印象就是刻板嚴肅、慢條斯理、精英主義。在這個追求效率的年代,“腐國人民”總是顯得不合時宜,這種守舊作風也往往成為電影作品中的笑料。不但自己國家熱衷于出產(chǎn)調(diào)戲老紳士、老古板的“黑色幽默”,在其他國家的人看來,英國人的這種獨特國民性也往往帶來一種別樣的喜感,而在古板的外衣下不時流露出的人情味,更加使這種喜感帶上一絲暖暖的溫度。
約翰尼·德普——《貴族大盜》
白天是商人晚上是怪盜:外冷內(nèi)熱的極品“傲嬌B”
英國人——尤其是傳統(tǒng)的英倫紳士,大約是這樣的一類人:內(nèi)心驚濤駭浪,臉上也不見風云。他們會把情感埋藏心底,嘴上卻都是云淡風輕。就如同約翰尼·德普在《貴族大盜》里扮演的那個查理·摩迪凱一樣,明明心里已經(jīng)開始翻江倒海了,在臉面上,他還是一如既往,濃密的八字胡還是不動聲色地翹著,可謂是盡顯風流,不著一字。
其實,查理·摩迪凱這個角色和神探加略特、《粉紅豹》里的杜索探長,有幾分相似之處。他們都是擁有“神一樣隊友”的幸運蛋。要不是摩迪凱有美麗妻子喬安娜、帥氣的政府要員和憨直勇猛的保鏢喬克的幫助,他根本完成不了任何任務。如果他的身邊是“豬一樣的隊友”,那他一定會成為一個“出師未捷身先死”的倒霉蛋。
“小雀斑”埃迪·雷德梅恩——《木星上行》
皇親國戚就是要高貴冷艷:外星貴族的奇葩“莎翁腔”
“百無一用是書生,這句話一點沒錯。你看哈姆雷特,每天只是在想人文性的問題,優(yōu)柔寡斷,猶猶豫豫,裹足不前。最后,害死了自己的未婚妻、朋友、母親,最終害死了自己。這種文弱書生,只適合在閣樓里看看月亮,發(fā)發(fā)感喟,根本不能放出來做事。
《木星上行》里那個滿口“莎翁腔”的外星公子哥巴勒姆(埃迪·雷德梅恩 飾)就屬此例。沒事的時候,他總是不合時宜地說一些形而上的詞句,明顯是個文化人——整日昂首闊步,正襟危坐,滿是迂腐可笑。然而此君關鍵時刻卻總是無所作為:平時趾高氣揚,真到該下狠手掄拳頭的時候就成了軟蛋——甚至初來乍到的“馬桶女王”(米拉·庫妮絲 飾)照樣能給他一頓胖揍,讓他葬身火海。
有人說,西方文學有兩大人物形象,一是哈姆雷特,一是堂·吉訶德。前者無作為,害死了一群人;后者什么都作為,但卻什么都沒有抓住。而在現(xiàn)在這個社會里,哈姆雷特式的文學青年,備受人們的喜愛;堂·吉訶德,卻在某種意義上成為了“莽夫”的代名詞。就好比本片里“小雀斑”扮演的外星公子哥,大家恨不得撲上銀幕“舔舔舔”;而能打會跳,負責耍狠暴力的“滑板鞋少年”查寧·塔圖姆,又能獲得多少人的青睞呢?
科林·費斯——《王牌特工:特工學院》
打打殺殺照樣紋絲不亂:秘密特工的老派“紳士范兒”
007以永遠不會亂的頭發(fā)和永遠锃亮的皮鞋在全世界收獲了無數(shù)的擁躉。不過,隨著007變成了穿著西裝的蘭博之后,接過007范兒衣缽的,則是科林·費斯扮演的傳統(tǒng)英國特工“加拉哈德”(Galahad)。這位特工永遠穿著定制的西裝、永遠梳著油光可鑒的頭發(fā)。而在行動能力上,他永遠是一絲不茍、方寸不亂地行事。這位特工蜀黍從不會心急火燎地去執(zhí)行任務,甚至“血洗”、“屠殺”這種高能暴力活動,也要用紋絲不亂地方式完成。應該說,加拉哈德是典型的大英帝國的臣民,舉手投足間都是滿滿的英倫味道。
值得一提的是,加拉哈德這個名字,也是有所指代的。傳說中,此人是亞瑟王手下“圓桌騎士”中的“第13騎士”。數(shù)字13一向被西方認為是個不吉利的數(shù)字,而他的地位也最為特殊,因為只有他才能尋找到亞瑟王苦苦尋覓的基督圣物“圣杯”的下落,他也是“圣杯”傳說中真正的主角。
同時,加拉哈德也是圓桌騎士中武藝最高強者——蘭斯洛特的私生子。加拉哈德繼承了蘭斯洛特的驍勇善戰(zhàn),而《王牌特工》里的這位加拉哈德,也繼承了007的一切優(yōu)點,甚至他開起掛來更加“喪心病狂”。
“大表哥”丹·史蒂文斯——《博物館奇妙夜3》
鼻子化了也要“為國王而戰(zhàn)”:堂·吉訶德式“騎士精神”
榮譽感、使命感和責任感一向是騎士信仰的核心部分。失去了這些,騎士就不再是騎士,只能算作會打仗的雇傭兵。但“對劍起誓至死不渝”、“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的浪漫游俠時代早已成為昨日黃花,現(xiàn)代社會早已是追求個人解放和法制高效的世界,因此騎士身上的某種迂腐可笑的“堂·吉訶德”精神,也成為了電影中橫遭調(diào)侃的主要內(nèi)容。
因為不能明辨是非、搞不清楚狀況,而且又能快速進入角色,《唐頓莊園》里的大表哥丹·史蒂文斯所飾演的蘭斯洛特爵士就給博物館里守夜員找了無數(shù)的麻煩。他身上的愚忠性和不惜代價完成使命的精神,成為了整個人的笑點:
先是把法老的金牌搶走當圣杯,后是闖進舞臺劇胡亂認主秀愚忠,而那段“我寧肯不要我的鼻子,也要為國王而戰(zhàn)”的段落,更是把這種“很傻很天真”的所謂“騎士精神”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不過,電影歸電影,傳說中的蘭斯洛特爵士可是一個風流主,他和亞瑟的皇后之間的戀情,最終導致了圓桌騎士的崩潰。
萌小熊與“大倫敦”居民——《帕丁頓熊》
“腐國”永遠歡迎你: 一板一眼也要“人情味兒”
自己國家的風俗傳統(tǒng)和悠久文明一向是英國人樂此不疲的槽點,當然自嘲的背后是強大的自信,本質(zhì)其實還是變著法兒證明自己。就拿《帕丁頓熊》里的橘子醬來說,這是整個不列顛的美食,但是不列顛人不吃它,一只從海外流浪來的熊卻頓頓不離橘子醬。此外,用鼻孔看人的地理學會,大英博物館里從全世界各地搜刮來的奇珍異寶,失物招領站里的各種稀奇古怪的東西,以及帕丁頓熊身上那一套gloverall的牛角扣大衣,都是英倫的土特產(chǎn)。當然,一直下雨的倫敦絕不會逃過編劇的眼睛。在探險家留給帕丁頓熊一家的唱片里,就有107種關于雨季的描述。
當然,吐槽并不是這部電影的關鍵點,影片所表述的,是英國人那種冷冰冰的外表下的一顆燒得滾燙的心。人情味,是影片的關鍵。無論是收養(yǎng)小熊的家庭,還是英國人那種按照程序辦事,一絲不茍,“keep calm”(保持冷靜)的勁頭,都有一種刻板又有點兒“萌萌噠”的味道。
影片后半段出現(xiàn)的那個皇家衛(wèi)兵也是個極好的例子,現(xiàn)實生活中這群衛(wèi)兵以好脾氣著稱,滿臉嚴肅地任由游客各種擺拍調(diào)戲。而在故事中,衛(wèi)兵這個角色則又玩兒了一把“冷幽默”——他們的帽子簡直是個“小倉庫”,里面裝滿了各種各樣的“下午茶點心”。這個段落是有出處的。如果你看過那部被禁的限制級動畫《大英賤聞錄》的話,就會明白,帽子里藏吃的,和菊花里塞吸塵器,在腐國人民心里其實是一回事。
[1905電影網(wǎng)]獨家原創(chuàng)稿件,未經(jīng)授權(quán)不得轉(zhuǎn)載,違者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