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浩蕩蕩的“橫漂”大軍:電影里的“兵種”你都認得全嗎? 【群眾演員】
群眾演員也即“龍?zhí)籽輪T”,通常被我們稱為“人肉背景”,也就是我們在各種影視作品中看到的路人、小販、食客、車夫、小兵等等,這類角色幾乎不分性別男女、不管年齡老少、不管有無表演經驗,一般不需要面試就可以出任,因此群演的來源也真可謂五花八門:有的是心懷表演夢想不怕吃苦的底層小鎮(zhèn)青年,有的確實走投無路不干這個也沒別的技能,還有的純粹是過膩了上班族的生活想體驗不同的人生……
而影視劇中一些特殊的角色,比如妓女、抬棺材的、死尸這樣的角色一般是沒人愿意演的,演了報酬一般也就是五塊十塊。另外,有身體好的群眾演員嘗試一些挨打的角色,劇組為了鏡頭逼真往往是拳頭鞋底真的打在身上,這樣也就是給個幾十塊錢。稍微“講究”點的劇組,對抬棺材、戴孝或者演死人的演員會有些額外的紅包獎勵,但也很少會超過十塊錢。
此外,橫店的群眾演員男女比例在7:3左右,數量差距非常懸殊。因此出于無奈,很多影視劇里的老太太和中年女子其實是男扮女裝反串的。女孩兒在橫店是“珍稀動物”,而面對橫店紛亂復雜的狀況,沒有熟人帶的“新兵蛋子”也確實舉步維艱。因此電影中身為“老橫漂”的林晨帶著新人王婷、林儉與劇組的副導演喝酒應酬的場景的確是當今劇組中的常態(tài),至于“潛規(guī)則”的亂象其實也并非空穴來風。
【特約演員】
“特約”這個詞普通觀眾可能比較陌生,但對于底層群眾演員而言,成為特約演員是他們事業(yè)成功的第一步。與群眾演員不同的是,特約演員一般都需要面試,門檻較高。嚴格意義上講,“特約演員”也并不能被稱之為“路人甲”,說是“小角色”可能更為準確。其戲份重要性介于群演與主演之間,比如清宮劇里面跟在太后、娘娘、皇帝的侍衛(wèi)、隨從、宮女、丫鬟等?!段沂锹啡思住分信c袁詠儀嘮閑嗑兒的林晨及其“高冷”的男朋友魏星就屬于這一類。
由于這類演員相對上鏡時間長,有可能會有臺詞,表演空間較大,所以通常要求形象良好(而且對身高要求較嚴格,男生一般在1.75米以上,1.8米以上則更搶手,女生則在1.6米以上)、普通話流利并且有一定的表演經驗。因此這類演員有不少是來自藝術類院校。
特約演員根據臺詞多少、表演難易分小、中、大三個級別,收入上相比群眾演員要高出一個檔次,一般特約演員的年收入大概可以達到5~10萬元左右,與都市白領不相上下。
【跟組演員】
跟組演員分為跟組角色演員和跟組群眾演員。跟組角色演員是指跟隨劇組拍片、有固定角色的勤雜配角演員,這個定義其實和特約演員有重合。而跟組群眾演員就是長期駐組的群眾演員,相對于普通群演朝不保夕、有一搭沒一搭的“散裝”生活,跟組演員往往要在多場戲中出現,當上跟組演員就意味著一段時間內的吃住都由劇組解決,生活相對穩(wěn)定。
【武行】
武行也就是武打演員,主要負責拳腳相加的打戲或是吊威亞、爆破、騎馬等高難度動作。他們有的給大明星做替身演員,有的演一些在鏡頭前一閃而過的殺手、強盜、打手、士兵等角色。我們今天熟知的動作演員洪金寶、成龍、元彬都做過武行。“路人甲”中整天裹著頭巾摩拳擦掌的張喜來就是走的這個路子。
在大家通常的印象中,武行摔胳膊斷腿是常事,但除此之外,拍武行戲還容易患一些“隱性”的職業(yè)病,比如一些激戰(zhàn)的場面,常在硝煙彌漫、烈焰升騰中打斗的人容易患鼻炎,因此可以說武行是名符其實的高危行業(yè)。
由于業(yè)內競爭激烈,工資漲幅很小,武行的上升空間不大(武術指導十里挑一,武打明星則幾乎是萬里挑一),且維權困難(很少有劇組會給演員上全保險)。而在橫店這樣群演扎堆的地方,武行的日薪甚至在2011年的時候也往往只有區(qū)區(qū)兩三百元。對演員身體狀態(tài)和動作技能的要求很高,工作強度卻和報酬不成比例,因此這一行的流動性很大。
【副導演】
副導演是導演的助手,主要分為現場副導演和選角導演兩大類。《我是路人甲》中出現的主要是選角導演。一般影視作品中的一號、二號主要由導演選擇,副導演只是負責聯絡,看對方是否檔期允許,對劇本和導演是否有興趣合作,而其他主演,重要與次要角色的扮演者,則需要副導演去尋找。這一職能相當于劇組里的“供貨部門”,因此,一些群眾演員為了爭取更多機會,要努力和副導演搞好關系。
對于副導演而言,組織幾百名群眾演員起早貪黑的拍戲并不是一件輕松的事情。《我是路人甲》中副導演與演員發(fā)生沖突的現象其實在當今的劇組中非常常見。而有些劇組邊拍邊寫劇本,更需要副導演不停地尋找合適的演員。盡管副導演看起來好像掌握著次要角色和群眾演員們的“生殺大權”,但實際上既要保證制片預算不會超支、導演對角色滿意,又要保障演員權益的副導演一直承受著巨大的壓力,堪稱劇組中的“無名英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