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5電影網專稿 一部紀錄電影,歷時九年完成拍攝。鏡頭見證了重慶十八梯的變遷,也溫暖定格了胡阿姨的日常與她那始終存在的廢墟花園。

《胡阿姨的花園》以白描的筆觸,深情凝視每一個努力活出形狀的人,也悄然勾勒出一個時代的縮影。

鏡頭凝視下,每個人都可以活出自己的形狀。本期《今日影評》,我們與總策劃李瑋和導演潘志琪,共同走進胡阿姨的這座精神花園。

遇見胡阿姨:廢墟中盛放的藝術靈魂
《胡阿姨的花園》在上映前,就已在國內外斬獲第26屆上海國際電影節(jié)金爵獎最佳紀錄片、第47屆莫斯科國際電影節(jié)圣喬治獎最佳紀錄片等多項榮譽。

談到影片的創(chuàng)作緣起,導演潘志琪說:“影片拍攝始于2010年,我第一次到十八梯時,就知道這里即將開始舊城改造。直到2012年,我遇到了胡阿姨。”
在了解胡阿姨的生平后,潘志琪發(fā)現這個人物身上有著電影角色般的豐富性——她曾是一名會計,背負過債務,卻似乎在用當代藝術的方法與過去對話。

“在莫斯科國際電影節(jié),有些觀眾認為胡阿姨本身就是一位藝術家。”潘志琪補充道。

談及為何被這部電影打動,李瑋表示有三個原因:首先,這個故事能讓導演花費這么多年,專注地用鏡頭記錄她的生活,非常引人好奇;其次,紀錄片本身記錄人物、事件、生活,更記錄我們的時代。


除此之外,最重要的是胡阿姨這個人物本身足夠動人。
李瑋認為,鏡頭里反復出現胡阿姨的背影在十年間的變化,展現出一種中國女性含蓄而堅韌的“她力量”。

“人行走在世界,靠的不只是骨骼和肌肉的支撐,更是一種精神力量。這就是我從胡阿姨身上看到的‘她力量’。”李瑋說。

九年凝視:一場生命與時代的對話
那么,這部紀錄電影為何歷時九年才完成?
導演潘志琪解釋道:“我們在等待社會環(huán)境的變化,以此作為影片底色,構建人物敘事。紀錄片就是一個生命陪伴另一個生命度過一段時間。”

在看素材的過程中,潘志琪突然發(fā)現十多年前的自己原來是那么年輕。“這給我的觸動很大,這有點像手工制作的電影,區(qū)別于工業(yè)化電影制作。”

李瑋則在影片中發(fā)現了一個富有詩意的表達——胡阿姨喜歡荷花,卻給自己取名雪蓮。
“女人愛花似乎是社會對女性的統(tǒng)一定義,但胡阿姨為自己貼上了另一個標簽。她在影片中提到《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在她的認知里,雪蓮代表高潔、純粹和善良。”李瑋說。

潘志琪對此深表認同:“在與胡阿姨交往的過程中,我感受到她圣潔的內心。這就是她的可愛之處,也是那么多觀眾喜歡她的原因。”
胡阿姨的花園:近在咫尺的詩和遠方
通過《胡阿姨的花園》,觀眾不僅能看到胡阿姨的精神綠洲,也能感受到中國現代化的變遷。因此,胡阿姨的花園不僅是物理世界,更是一座精神花園。

潘志琪表示:“在我的片子里,花園一直存在。最后她向我介紹新花園時,我記得她的臺詞是‘我什么都有’。那就是她豐富的精神世界。”

透過鏡頭,我們得以走進胡阿姨豐饒的內心世界——她的生活或許困于方寸之間,靈魂卻活成了一片詩和遠方。她那獨特的精神哲學,恰似一盞溫潤的燈,為當代人的生活提供了一份珍貴的啟示:無論身處何境,只要像胡阿姨一樣,心懷善念,堅韌地扎根于生活,每個人都能在自己的生命中,培育出一座獨一無二的精神花園。

李瑋則用一個流行的詞語“注意”,為這份啟示寫下了溫暖的注腳——“我們一定要注意幸福,注意開心。”
最后,她以曾在朋友圈寫下的一段詩意文字作為結語:“我的腳步很慢,它的花期很長,我們正好遇上了,花開了我來了。” 并誠摯地邀請大家走進影院,親自感受這部《胡阿姨的花園》。

《胡阿姨的花園》在霜降上映。霜降之后,生活轉寒,但生命滾燙。電影中的胡阿姨縱然生活困頓,卻始終保持對生命的敬畏、對生活的虔誠。拂去塵埃后,她的故事仍在上演,而我們彼此照見。
[1905電影網]獨家原創(chuàng)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