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口碑演變成暴力 從眾成為鑒賞標準
口碑效應的成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市場長期培養(yǎng)、話語圈長期引導、觀影閱歷日趨豐富的結(jié)果,但成型后的慣性卻非常令人擔憂。當下的影評人與觀眾對一部電影的評論趨于極端化,特別是對品質(zhì)中下電影的評價絲毫不留情面,措辭偏激、露骨,極盡諷刺之能事,而越是這樣的評論越能得到市場。
蘇有朋執(zhí)導的處女作《左耳》,在某瓣的評分只有5.5,非常糟糕。這部大多數(shù)觀眾眼里不及格的電影卻入圍了第52屆金馬獎兩項大獎——蘇有朋入圍最佳新導演、馬思純入圍最佳女配角,遺憾的是沒有獲獎。當然,我們有足夠的理由認為本屆金馬獎的初選、復選階段的評審眼瞎,只有決選階段淘汰《左耳》的評審才能夠和鍵盤俠平起平坐。誠然,觀眾可以對影片的價值觀嗤之以鼻,也可以將對內(nèi)地青春片的恨意一再延續(xù),可以無視趙非的攝影、赤塚佳仁的美術(shù)、布景,也可以對一部完成度較高的處女作不屑一顧,掏錢的人永遠不會錯。
影片評價上的雙重標準,也是現(xiàn)在口碑效應的負面影響。國內(nèi)大受好評的《速度與激情7》IMDB評分7.3,而后被國內(nèi)影評人黑出翔的《007:幽靈黨》IMDB評分也有7.1,在這0.2分之間活生生的夾進去了億萬內(nèi)地觀眾,然而,這0.2分的差距就證明了內(nèi)地觀眾的審美比北美觀眾高出一檔嗎?《007:幽靈黨》真的就那么令人失望透頂?而《速度與激情7》就從頭至尾酷到?jīng)]朋友?當然,也可能范·迪塞爾裝起13來,或許比丹尼爾·克雷格更能嘚瑟,刺激到了觀眾的G點。
但《幽靈黨》令人失望的說法卻讓人不能理解,因為最近三部007的國內(nèi)評分都很低,這其中也包括了在國外評價很高的《007:大破天幕殺機》,從來不抱希望又何來失望?而那些說《幽靈黨》是電視劇水準的,就明顯是在睜眼說瞎話潑婦罵街了。
無論如何,對電影的口味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在目前這樣極端的評價體系下,產(chǎn)生了市場上只有神片與爛片兩類的假象,假象之下的口碑究竟還有多少參考價值呢?可能是0,也可能是100,換句話說,現(xiàn)行評價體系下的口碑效應與話題性引起的觀影熱潮并無二致,而前者的危險還在于觀眾還不能對假象有清醒的認識。
迷信口碑的觀眾更容易輕信,容易被公眾綁架。假設一部電影在他看來可以打三星(滿分五星),而某網(wǎng)站的評分是不容置疑的五星,那他很可能會給這部電影打四星,反之就是二星。更極端的情況是,某部經(jīng)典作品大部分人都給五星,而有一個人對它完全無感、甚至反感,卻極有可能屈服于大眾的口味,起碼打個四星意思意思,一些意志薄弱的人興許會懷疑起自己的審美;倘若他很不識趣地說了出來,可能會招來很多素昧平生的同胞問候他的家人與智商。道理很簡單,喜歡《肖申克的救贖》的都是我的朋友,說《肖申克的救贖》不好的就是智商與審美有問題,倘若可以把這種“道理”稱之為道理的話。
[1905電影網(wǎng)]獨家原創(chuàng)稿件,未經(jīng)授權(quán)不得轉(zhuǎn)載,違者將追究其相關(guān)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