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5電影網(wǎng)專稿 “這才是真正的開幕影片”,在柏林國際電影節(jié),不少媒體人盛贊賈樟柯的影片《一直游到海水變藍》,連柏林國際電影節(jié)也給足了這位中國導演面子,整個電影節(jié)第一場媒體場就是放映這部紀錄片。
今年的柏林電影節(jié),巴西電影大放異彩,意大利電影短暫回春,法國電影一如既往地強勢,特別展映和新開設的“奇遇”單元則讓好萊塢明星搶盡了閃光燈。
中國電影方面,賈樟柯一人幾乎就撐起了半邊天。
他執(zhí)導的全新紀錄片《一直游到海水變藍》入圍特別展映、監(jiān)制的電影《平靜》入圍論壇單元以及柏林電影節(jié)Taents單元有個工作坊要主持,還有一場電影節(jié)70周年和霍猛的對談活動。
![]() |
賈樟柯大師班 |
23年后,賈樟柯重回柏林電影節(jié),已經(jīng)不是當年帶著處女作頭次出國的毛頭小子了;現(xiàn)在的他,是蜚聲海內(nèi)外的著名導演,國際A類電影節(jié)主競賽單元的??停瞧竭b國際電影展的創(chuàng)立者。此次他出席不同場合的活動,實有榮光。
談新作
新作重點是記錄和表達
《一直游到海水變藍》的野心是以歷史親歷者的講述,實現(xiàn)對1949年以后中國歷史的微觀呈現(xiàn)。賈樟柯一貫偏好口述史的記錄形式,和《海上傳奇》一樣,今次他的采訪對象也全是大咖。
這部紀錄片以鄉(xiāng)土文學的根系為切入點,從賈家村為出發(fā),邀請賈平凹、余華和梁鴻三位來自不同代際的鄉(xiāng)土文學代表人物,講述在不同的關鍵歷史節(jié)點,自己作為個體的人生境況,以及在人生的不同節(jié)點,一次次回到家鄉(xiāng)、回到鄉(xiāng)村而收獲的創(chuàng)作靈感。
賈樟柯在發(fā)布會時說,之所以選擇“一直游到海水變藍”這個標題,是因為余華在家鄉(xiāng)海鹽縣的海邊給自己講了一個故事:小時候大海是黃色的,余華在海邊走著走著,興致上來,就會跳下海游泳,一直游,游到海水變藍。
他被這個故事深深感染,覺得這是一個愚公移山一般的故事,于是放棄了原片名《一個村莊的文學》。
![]() |
賈樟柯和余華 |
作為個體人渴望有很多改變,但我們每個人能夠改變的很少。賈樟柯在本片中呈現(xiàn)的兩種人物——作家和農(nóng)民,恰恰是在生活和藝術兩個場域內(nèi)互為靈感的。他想通過拍攝紀錄片這件事告訴大家,也告誡自己,文化事業(yè)是個漸進的過程,不要急,慢慢來,保持工作的持久性。
拍攝這部紀錄片的過程一直很“隨性”,從最初的方向到成片,一直在改變。“一開始我們也不知道會有什么敘事,所謂敘事一開始只是拍作家;后來我們也開始同步地拍他們生活環(huán)境里面的城市印象或者鄉(xiāng)村印象。”
隨著拍攝和采訪進度的推進,賈樟柯才慢慢從中歸納整理出了一個模式:每個人的講述核心都是人的一些基本問題:吃飯、戀愛、生病……關注人的精神心理可以從關注人際關系出發(fā)。
賈平凹、余華和梁鴻分別代表了60年代、70年代和80年代的人,但是中國的歷史并不是從他們開始的。這個國家劇烈的變化是從1949年開始的,于是在影片中,賈樟柯融入了很多老百姓講述者,就是作家們的父輩,也是他們小說中的人物。
這部紀錄片從農(nóng)村出發(fā),希望能讓更多人去理解這份鄉(xiāng)情。但隨著紀錄片拍攝的深入,他也發(fā)現(xiàn)很多年輕人對這塊記憶是空缺的。“比如說梁鴻的兒子跟梁鴻就是上下代關系,他媽媽經(jīng)歷那些他已經(jīng)沒有辦法體察了,甚至連語言都失去了。”
不急,似乎成了賈樟柯這次的態(tài)度。
“我覺得所謂記憶傳承、歷史傳承的責任在當事人身上,在于我們要講出來。我們經(jīng)歷過這這件事,表達、記錄是首要的,其次才是更年輕一代的興趣。”
談傳承
霍猛和我創(chuàng)作思路很像
“傳承”這個詞放在如今的賈樟柯身上再適合不過了。
電影《平靜》是他監(jiān)制的新作,也是導演宋方繼《記憶望著我》之后,兩人的二次合作。這次接受我們的采訪時,他也剛結(jié)束了《平靜》的映后見面,“畢竟是自己制片的電影,首映還是要去站臺,也要多多支持青年導演。”
![]() |
電影《平靜》柏林國際電影節(jié)首映 |
當然,最受大眾關注的還是他和《過昭關》導演霍猛的對談。
今年恰逢柏林國際電影節(jié)70周年大慶,新任總監(jiān)卡洛·沙特里安專門策展了“On Transmission(傳承)”這個新單元,邀請和柏林電影節(jié)發(fā)展有緊密聯(lián)系的七位電影人,由他們選擇一位和自己的創(chuàng)作有所聯(lián)系的下一代導演進行對談。
作為處女作從這里出發(fā)的賈樟柯,自然成為了卡洛的邀請對象。于是,他選擇了青年導演霍猛。
“他的《過昭關》在平遙國際影展和呂梁文學季都有放映。”顯而易見,這部從農(nóng)村出發(fā),關注農(nóng)村的影片已是賈樟柯的心頭好。
“影片是霍猛自己當時投稿參加了平遙國際影展,于是被選片人馬爾科發(fā)現(xiàn),便邀請去了平遙進行全球首映,最后更是獲得了最佳導演榮譽。”談到這部電影時,賈樟柯有說不盡的興奮,像極了父母在別人面前介紹自己孩子的樣子。
經(jīng)過這次對談之后,他對霍猛有了更多新的發(fā)現(xiàn),“我和他都是從一個小的切入點入手,通過農(nóng)村去理解整個社會的情況。”這種默契讓他更為興奮,“他比我年輕很多,但能從作品中對農(nóng)村有非常敏銳的觀察,這件事情真的太難得了。”
或許,對于觀眾而言,可以再期待兩人在創(chuàng)作上會有什么新的火花碰撞。
在結(jié)束了在柏林這幾天密密麻麻的行程之后,賈樟柯坦言想趕快回國了,“老母親還在家里等我吶。”
1905電影網(wǎng)柏林對話賈樟柯
(以下為部分采訪實錄)
1905電影網(wǎng):一開始就確定要選擇作家作為本片的歷史講述者嗎?紀錄片的整體敘事結(jié)構(gòu)是在和他們的交流中成型的嗎?
賈樟柯:對。所謂敘事一開始只是拍作家;后來我們也開始同步地拍他們生活環(huán)境里面的城市印象或者鄉(xiāng)村印象。所以這電影里面也有很多公共空間的畫面。這樣的話形成一個大的結(jié)構(gòu),就是作家和這些普通人、無名氏之間形成一種互文關系,這些作家他們講的故事可能發(fā)生在所有人身上,我們抓拍下來街頭普通人可能就是他們小說里面的人物,每一個人都在這種共同敘事之中。然后逐漸出現(xiàn)了十八個段落的結(jié)構(gòu)。
最早開拍的時候,我們的片名叫做“一個村莊的文學”,因為整個電影是從村莊開始講起、開始拍攝的。那么拍到中間時候我就知道這個片名得改變了,因為電影的主題并不是在講文學,而是說把文學家作為歷史當事人。
1905電影網(wǎng):影片開頭的半個小時,拼貼賈家村各位老人的生活片段(比如吃飯、喝茶)、以及他們作為普通人的口述回憶,是否和后面的作家采訪之間有某種斷裂或者脫節(jié)?
賈樟柯:我個人覺得是非常好的融合。因為這些老百姓講述者,就是作家們的父輩,也是他們小說中的人物。歷史不是憑空的,國家劇烈的變化是從49年開始的,并不是從賈平凹記憶的年代開始的。那么49年到六十年代,這段歷史誰來講?我就用這組人物來補上。
1905電影網(wǎng):你一貫喜歡在紀錄片中插入一些非記錄影像?!兑恢庇蔚胶K兯{》中,章節(jié)之間,有很多“擺拍”畫面,一些普通農(nóng)民,在田間地頭,用努力掩飾口音的普通話朗誦著名作家的選段。這種設計,是在傳達某種具體的信息嗎?
賈樟柯:其實這是一個離間的效果。紀錄片是重新組織真實素材,這種結(jié)構(gòu)感、組織感,我覺得是應該暴露出來的。故事片有一個最大的原則,夢幻原則。就是造夢,讓觀眾忘記他觀看的是被加工、組織過的影像。紀錄片的組織感反而我個人更喜歡,就是要告訴觀眾,紀錄片再客觀,它終究是一種主觀建構(gòu)起來的東西。
1905電影網(wǎng):那么這些朗誦作品片段的,真的是普通人嗎?是怎么找到他們的?
賈樟柯:就是賈家村的農(nóng)民。比如我看村里這個大姐順眼,我就讓大姐來給我念一段兒,我們拍。但是我也沒有導演,也沒有讓他們“擺拍”,這叫“安排”。她讀成啥樣我們就拍成啥樣。
1905電影網(wǎng):這次的紀錄片沒有使用你平時慣用的流行金曲系列,而是選用了古典樂,交響或者歌劇。是口味改變了嗎?
賈樟柯:也不是口味改變了。這次選用的也是我平常聽得最多的那些。相比較具有年代標志的流行樂,古典樂更加抽象。我需要借助音樂的結(jié)構(gòu)性,來配合、支撐本片十八個章節(jié)的設置。整個電影的敘事結(jié)構(gòu)也是交響樂化的。中國的音樂,無論傳統(tǒng)還是流行都有固定的、被賦予的意境和敘事感。古典樂放在中國電影里,就是創(chuàng)作者的高度抽象化。
1905電影網(wǎng):對你來說,還有哪些重要的鄉(xiāng)村文學作品?
賈樟柯:去年讀了很多東北作家的東西,比如雙雪濤。
1905電影網(wǎng):你從自己熟悉的土壤出發(fā),討論鄉(xiāng)村。會不會擔心年輕人對這個話題不感興趣?
賈樟柯:我也覺得這是一個很大的危機。但是我覺得所謂記憶傳承、歷史傳承的責任在當事人身上,在于我們要講出來。我們經(jīng)歷過這這件事,表達、記錄是首要的,其次才是更年輕一代的興趣。首先是擁有記憶的人的責任,其次才是接受者的責任。
我們是不是重視我們自己的記憶,我們是不是有足夠的坦誠跟足夠的膽量把我們的經(jīng)歷談出來的,其實責任更在我們身上。
[1905電影網(wǎng)]獨家原創(chuàng)稿件,未經(jīng)授權不得轉(zhuǎn)載,違者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