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3月25日,巖井俊二執(zhí)導的電影長片處女作《情書》在日本上映。
這部日式純愛的經(jīng)典之作剛剛迎來它的25周年,片中女藤井樹的父親死于肺炎的情節(jié)設(shè)計,意外的在當下有些應(yīng)景。
《情書》海報
那時還是青蔥少年的主演柏原崇(18歲)和酒井美紀(17歲)將自己最美好的年華永遠留在了影片中,而另兩位主演中山美穗和豐川悅司也憑此片達到了演藝生涯的巔峰。
電影講述了一個唯美的愛情故事:女主人公渡邊博子(中山美穗 飾)對未婚夫藤井樹(柏原崇 飾)的死一直念念不忘。
一個偶然的機會,博子發(fā)現(xiàn)了畢業(yè)紀念冊里藤井樹當年的地址,盡管聽說當年藤井樹的家早已拆毀改成公路,依然寄出一封信表達自己對已在天國的未婚夫的思念。
影片名場面,博子在空曠的雪原上喊出自己的思念
不料不久后居然收到回信,一番陰錯陽差才發(fā)現(xiàn)回信人是當年和未婚夫同名同姓的女“藤井樹”(中山美穗 飾)。
二人繼續(xù)保持通信,博子在女藤井樹和男友秋葉的幫助下告別了過去,接受新的生活;而女藤井樹也在對男藤井樹的追憶中發(fā)現(xiàn)了當年那份真摯懵懂的愛情……
《情書》現(xiàn)象級觀影
據(jù)說日本有家電影院把《情書》放了半年之久,因為永遠有人愿意看了又看。
而影片的主要拍攝地——富有浪漫異國情調(diào)的北海道小城小樽,也因為這部電影吸引了大量外國游客,旅游機構(gòu)還開發(fā)了《情書》旅游專線。
白雪皚皚的迷人小樽
更令人驚異的是,該片1996年在臺灣上映、1999年在韓國上映時的觀影人次甚至超過了日本本土。
舒緩如水的《情書》,有著典型的日本味道:哀愁而清寂。
校園生活、暗戀主題,光是這兩個元素就足夠讓人感慨許久了。青春期那種混沌初開的曖昧情愫總是讓人念念不忘,男生女生之間酸酸甜甜的小情緒也讓人終生回味、欲罷不能。
如今25年過去,當年觀看此片的少男少女多半已為人父母,責任和義務(wù)慢慢成為了生活的重心,“以慵懶作反抗,以空虛為性感”的無憂無慮的少年時代一去不復返,此刻的追憶反而更顯彌足珍貴。
巖井俊二的電影語言更是賦予了這種情懷一種近乎夢幻般的質(zhì)感:朦朧的用光、復古的色調(diào)、深情的音樂……
故事從容推進,有條不紊,直到片尾“以畫代言”的“情書”浮出水面,謎底才被揭曉。巖井俊二不疾不徐地穿針引線,讓這部電影美得小心翼翼又驚心動魄。
片尾,借書卡背后的畫像為女藤井樹揭開了一個多年前的謎底
難怪此片成為一代人心目中難以磨滅的經(jīng)典,并由此掀起一場“純愛電影”的觀影熱潮。
盡管“純愛電影”不是巖井俊二的發(fā)明,這種主打年輕男女(大多是在校學生)之間單純無暇愛情故事的電影在1980年代的日本就有,但對于許多中國影迷而言,正是巖井俊二的《情書》讓他們理解了“純愛電影”這個并不算嚴謹?shù)碾娪胺诸悺?/p>
而《情書》也影響了之后整個東南亞無數(shù)同題材電影,其中最典型的除了巖井俊二自己的《四月物語》《花與愛麗絲》之外,就是一直被巖井俊二的光芒遮蓋的、《情書》副導演行定勛于2004年執(zhí)導的另一部經(jīng)典純愛電影《在世界中心呼喚愛》。
《在世界中心呼喚愛》劇照
《情書》情懷關(guān)鍵詞
懷舊復古
光是“寫信”這件事情,在今天就已經(jīng)很罕見了。而電影中頻頻出現(xiàn)的自行車、圖書館、小城街景也都帶著舒緩、沉郁的復古氣息,和我們今天快節(jié)奏的生活方式形成鮮明的反差。
女主人公寫信讀信
不愿從老房子搬走的爺爺、被拆遷改成馬路的藤井樹的家,則從側(cè)面向我們傳遞了那種對往昔的珍視與懷念。
此外,同樣是出現(xiàn)在影片中的相機,博子寄給女藤井樹的寶麗來 SX-70 ALPHA1受到了極大的關(guān)注,運動會上少女藤井樹手上的尼康f4卻鮮有人問津。
其實兩部相機都是膠片機,說起來ALPHA1即時吐片還要更速成一些,但f4黑漆漆的金屬外表看起來太像數(shù)碼相機了,ALPHA1卻是罕見的皮質(zhì)外套古董折疊機,而我們所謂的“情懷”恰恰常發(fā)生在舊而美的東西上。
青春夢幻
巖井俊二顯然是把玩“超現(xiàn)實”的高手:圖書館中白色窗簾旁出現(xiàn)又消失的美少年,20年來不知讓多少少女念念不忘。
圖書館里白色窗簾旁的藤井樹
那種獨屬于青春期的、難以言表的亦真亦幻、似有還無,被這個場景精確地還原出來,極大地提升了電影的氣質(zhì)。
而“兩生花”般的博子與女藤井樹在街邊的相遇和錯過,也別有一番韻味。
在談到這兩個場景的構(gòu)思時,巖井俊二坦言這是受到村上春樹的影響:“村上老師曾說‘現(xiàn)代小說家必須多少超越現(xiàn)實主義’,并說要以自行準備的‘超自然的’,‘幻想的’等關(guān)鍵字眼為催生劑來進入‘非現(xiàn)實世界’?!?/p>
少年心氣
巖井俊二還精確地捕捉了青春期少年那種難以名狀的少年心氣。比如少年藤井樹喜歡少女藤井樹,表現(xiàn)的方式就是惡作劇式地把套在自己頭上的紙袋突然罩在暗戀的女孩子頭上。
這種通過小小的欺負和調(diào)戲來讓對方注意自己的做法在現(xiàn)實生活中非常普遍,也是很多男觀眾對此片深感共鳴的原因。
而那種獨屬于少年的羞澀和含蓄也被拿捏得極具詩意:你說,讀書卡上的“藤井樹”到底是男藤井還是女藤井呢?
《情書》創(chuàng)作溯源
巖井俊二坦言《情書》的創(chuàng)作嚴重受到日本作家村上春樹的經(jīng)典作品《挪威的森林》的影響。
村上的長篇愛情小說《挪威的森林》1987年問世時,巖井俊二只有24歲,內(nèi)心也和書中的主人公一樣困惑迷茫。
青年巖井俊二
到了1994年,剛剛拍完《愛的捆綁》初露鋒芒的巖井俊二已年過三十,打算趁自己“還拖著青春時代記憶尾巴”的時候,拍一部紀念青春的電影,而且是“讓全日本少男少女流干眼淚的,能留在人們記憶中的漂亮東西”。
有一次他幫朋友挑選送女朋友的禮物時,意外地發(fā)現(xiàn)見證自己青春的《挪威的森林》多年以后依然是饋贈年輕女孩的首選,于是內(nèi)心蠢蠢欲動,想把它拍成電影。
但由于那時村上春樹還在中國旅行,版權(quán)的事沒法商量,再加上他本人也曾多次拒絕把此書改編成電影的提議,于是巖井只好繞道兒走:
同樣是講年輕人的愛情故事,村上主打現(xiàn)實主義,巖井主打浪漫主義;同樣是探討生與死的主題,村上的原著比較悲傷沉重,巖井則清寂舒緩,結(jié)局光明帶來希望;同樣是文藝青年,村上的主人公喜歡彈吉他聽搖滾樂,巖井的主人公喜歡擺弄普魯斯特的《追憶似水年華》……
村上春樹和他的《挪威的森林》
而在人物設(shè)定上,兩部作品其實也有諸多重合:男藤井樹就是木月;博子就是直子和渡邊徹的混合體(甚至博子的全名都叫“渡邊博子”);秋葉就是綠子(巖井還笑稱:不過不是“剛剛迎著春光蹦跳到世界上來的一頭小鹿”罷了);女藤井樹就是玲子……
性別的調(diào)換、人物關(guān)系的重組,再加上博子和女藤井樹類似基耶斯洛夫斯基《兩生花》的設(shè)定,使得一般的觀眾很難一下子發(fā)現(xiàn)二者的關(guān)聯(lián)。
2010年,越南裔導演陳英雄將《挪威的森林》搬上了大銀幕。但也許是因為導演對原著的理解不夠,也許是因為文學作品的影視改編本來就存在著巨大的難度,即使是村上春樹親自參與編劇工作,也未能挽回這部電影低迷的口碑。
陳英雄執(zhí)導的《挪威的森林》
相比之下,《情書》對《挪威的森林》的借鑒和改編則充滿了巖井俊二的個人風格,聰明大膽、不露痕跡卻又同樣保留了典型的大和民族氣質(zhì)——純愛的唯美、錯過的遺憾、陰陽兩界的殘酷。
此后,巖井俊二的作品也慢慢被同時貼上“純愛”與“殘酷青春”這兩個看似矛盾的標簽。
你對《情書》有怎樣的記憶?歡迎留言分享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