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仇者聯(lián)盟》終局過去一年了。
雖然漫威獻上了近乎最完美的結(jié)局。
但20年的情結(jié),總會留下一些遺憾需要填補。
于Sir,其中一個遺憾就是小蜘蛛和星爵。
復聯(lián)中最出彩的嘴炮擔當,當他們倆battle起來會怎么樣?
漫威的缺憾。
兄弟皮克斯補上。
連勾肩搭背的姿勢都一模一樣。
今年皮克斯的第一部動畫。
雖然因疫情而顯得“低調(diào)”。
但它的招牌實在亮眼——
《1/2的魔法》
onward
片名,謝天謝地。
皮克斯總算是逃離“XX總動員”和“XX環(huán)游記”的魔咒。
但比起前輩們部部口碑爆表。
這回的7.9分,差點意思。
坦白說,Sir和上小學的侄女在家看的時候,算得上有笑有淚。
但看完總覺得,缺點什么。
關(guān)鍵詞:魔法世界,精靈探險。
不同于《指環(huán)王》把我們拉入一個天翻地覆的魔幻故事。
這里的巫師扔掉了魔杖,用上了汽車和電燈;
精靈騎起了哈雷,不再使用翅膀。
異世界的設定,卻和我們的生活沒什么差別。
很像《怪獸大學》?
的確是同一個導演。
但還能復制經(jīng)典嗎?
先看故事。
主角還是個徹頭徹尾的廢柴。
荷蘭弟配音的伊恩,不起眼的角色。
在家,有難搞的哥哥(星爵配音)。
空長一身腱子肉,畢業(yè)一年多了還是不思進取,沉浸在自己的幻想世界里,是媽媽最擔心的孩子。
弟弟沒辦法。
自然成了必須低調(diào)懂事的那個。
在學校,有難搞的同學。
他形單影只,不敢邀請同學參加自己的生日派對就算了。
還特別遭人欺負。
后座的大個子一抬腳,就占據(jù)了他椅子的一半。但鼓起勇氣爭執(zhí)了兩句沒用之后,他也忍了。
學開車,就算在教練的鼓勵下,他還是不敢駛?cè)敫咚佘嚵髦小?/span>
口頭禪是,“我還沒準備好!”
退縮,自閉。
活脫脫一現(xiàn)代壁花少年。
當然,主角嘛,不給一點希望是不行的。
伊恩的爸爸對他影響重大。
即使在他出生之前爸爸就重病去世。
可在16歲生日,成年的那天早上,他就激動地穿上爸爸的衛(wèi)衣。
他不光貪婪地了解哥哥記憶中爸爸的故事;
房間里掛滿爸爸的照片;
連爸爸生前意外錄下來的聲音,都在錄音機里反復播放。
可是這個從未見過,而且已經(jīng)去世的爸爸,又怎么會成為他的希望呢?
還記得嗎,這里原本是一個魔法世界。
爸爸留給他和哥哥的成年禮物:
就是一根魔杖和一段咒語——“顯靈咒”。
啥意思?
字面意思:爸爸要顯靈了。
這可不得了。
癡迷于魔法的哥哥,火急火燎忙活一通。
可是啥都沒發(fā)生。
就跟老套的故事一樣,原本不相信魔法的他意外一擺弄。
成了!
從腳開始,他們的爸爸開始一點一點出現(xiàn)。
從皮鞋,到褲子,到腰帶......
眼看爸爸就要現(xiàn)身!
停了。
只有下半身。
——爸爸慘變巴巴。
真顯靈了?還是他們出現(xiàn)了幻覺?
皮克斯動畫總藏著成人底色。
像《超人總動員》,在超級英雄的設定中,講的是中年危機和家庭關(guān)系;
像《怪獸大學》,在腦洞大開的怪物世界中,講的是不同族裔之間的隔閡和理解。
《1/2的魔法》同樣如此,而且還用了一個希區(qū)柯克愛用的技巧——麥高芬。
麥高芬(英文:MacGuffin)是一個電影用語,指在電影中可以推展劇情的物件、人物、或目標,例如一個眾角色爭奪的東西,而關(guān)于這個物件、人物、或目標的詳細說明不一定重要,有些作品會有交代,有些作品則不會,只要是對電影中眾角色很重要,可以讓劇情發(fā)展即可算是麥高芬。
電影所設定的那個目標,實際上并不是電影想要傳遞的情感。
這個假象的目標,就是爸爸。
伊恩和哥哥之所以踏出家門,走向?qū)ふ夜爬夏Хǖ拿半U,就為了讓只剩下下半身的爸爸,能好好地出現(xiàn)在他倆面前;
為了讓從未見過爸爸的伊恩,實現(xiàn)他羅列在筆記本上的,想跟爸爸一起做的所有事。
所有劇情的觸發(fā),都以讓爸爸好好地顯靈為目標。
但是最終,比起那個在冒險途中,一路以來作為負累存在的爸爸的下半身。
故事真正的目標:
伊恩發(fā)現(xiàn)自己的魔法天賦,不再是一個干啥啥不行的孩子。
同時也發(fā)現(xiàn)了哥哥在沉迷于幻想之外,對自己有毫不吝嗇的信心和鼓勵,兄弟二人也終于找到了合適的相處方式。
它的真正底色——成長與面對。
直到最后,對于伊恩來說,見不見到爸爸,都不那么重要了。
他記在筆記本上要和爸爸一起做的事,原來其實在他的成長中早已實現(xiàn)。
《1/2的魔法》的套路是皮克斯的老把戲。
這也成了它略顯陳舊的原因。
對模式的過度依賴,對安全故事的過度信任。
高光部分,它照常做得很好。
《超人總動員》中,爸爸發(fā)現(xiàn)家庭合作的重要性,一家人炫酷地合力抗敵;
《怪物公司》中大眼仔和毛怪與小女孩的依依不舍;
當伊恩從石頭縫中,望著哥哥和即將消失的爸爸相擁的那一刻,也實在讓人動容。
但也只有這些了。
除主角之外,竟然沒有讓人印象深刻的配角。
《海底總動員》里的熱心卻傻乎乎的多莉;
《頭腦特工隊》中讓猛男掉淚的消失的Bing Bong......
這里看不到。
還有所謂“魔法世界”,也僅停留在開頭那一段PPT式的講述。
而明明讓觀眾沉浸入異世界,又用異世界指代我們的生活,是皮克斯的拿手好戲。
正是這些讓人有記憶點的角色,和精巧的故事背景設定,才讓主線劇情變得更加豐富和吸引人。
缺少異世界的代入感,這簡直不像皮克斯強迫癥般的一貫作風。
如果說《1/2的魔法》的故事設定沒有曾經(jīng)的摳細節(jié)和沉浸感,還是表層。
那么過分濃郁雞湯味,則死死掩蓋了皮克斯往日塑造人物的功力。
就看一個角色,獅蝎人。
在那個長翅膀的精靈開始坐飛機、騎哈雷,有馬蹄的半人馬開始開汽車的世界里。
傳說中掌握著魔法世界的地圖,給冒險者以指引的獅蝎人,也開起了魔法主題的飯店。
穿著制服,在古老的城堡里端盤子,修音響,只為讓客人心滿意足。
能看出來,電影最深層的暗喻——
科技帶來的個性束縛。
但電影是怎么解決這個問題的?
面對匆匆趕來的伊恩和哥哥,手忙腳亂的她連解釋的時間都不夠。
但是僅憑伊恩一番天真的問話。
她就仿佛重生一般,拾回往日的英勇,回歸熱血本色,接著走向了保護哥倆的道路。
你早干嘛去了?
更不用說在影片結(jié)尾,哥倆半人半馬獸的繼父,從一個開著警車,嚴守規(guī)則的警察,立馬回歸到了披著頭發(fā),用馬蹄飛奔的狀態(tài)。
潦草的“初心”,敷衍的“覺醒”。
這些突兀,只能用看似感人的雞湯金句抹平:
你一定要冒險才能去探險
人,是成長了。
結(jié)局,是圓滿了。
但電影試圖拋出的問題,似乎已經(jīng)被忘得一干二凈——
科技和魔法世界之間有什么矛盾?
被科技控制的人們,有多麻木?
主角的天真,要付出怎樣的代價?
沒有下文。
這一切Sir很熟悉。
當幾個熟練的招數(shù),變成固有的模式被重復;
當幾個熱門的主題,變成硬拼起來的故事;
那么本來可以讓我們獲得共鳴的設定,就會變成干癟的背景;
那么尋找自我這個常拍常新的主題,就會變成熬干了的雞湯。
這都是市面上許多商業(yè)大片一貫的弊病。
只是,Sir實在不希望——
它是皮克斯。
是那個曾經(jīng)敢于拓寬邊界,精于打磨細節(jié),為我們童年展現(xiàn)過無限可能的皮克斯。
本文圖片來自網(wǎng)絡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