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他靠一部熱播劇出圈了。
Sir說的是被我們稱作“國粹”的京劇。
但一次出圈,曲終人散之后,觀眾會留在臺下,還是又涌向另一個出圈?
從聽熱鬧。
到聽門道。
《鬢邊》沒辦法帶觀眾走完這段路。
那么誰夠底氣?
今天Sir不得不挺一個可能是最沒有流量的“頂流”。
她不出圈。
但能帶你入圈——
《瑜你臺上見》
好玩
王珮瑜。
又稱“瑜老板”。
上海京劇院的國家一級演員。
離我們真遠?
那是你沒注意。
《奇葩大會》,有她。
一身青色大褂上臺,在一群繽繽紛顏色的奇葩里,她屬于老成、穩(wěn)重,格格不入。
但,在跟蔡康永合唱一段京劇時,她就成了臺上的光。
在《吐槽大會》,瑜老板打起嘴炮來也毫不認輸。
嘲諷池子沒有戲飯吃,擠兌陶喆是京劇演員的好兒子(陶喆的媽媽過去是京劇名角)。
還走上了《圓桌派》。
說了許多在體制內(nèi)的京劇演員不敢說,也沒說過的話。
和霍尊合作的《卷珠簾》。
在b站里上彈幕起飛。
王珮瑜好像越來越和年輕人打成一片。
但京劇,仍然古老遙遠。
這不。
趁著疫情期間,她決定來一把京劇線上教學。
一集20分鐘左右的,京劇系列,脫口秀。
你以為又要給你背書?
錯了。
瑜老板是什么時髦,就來什么。
美妝直播火了?
那給你來個,京劇的美妝直播:如何化妝能顯得臉小。
順便還帶了貨。
所以只有我們京劇的油彩
不會暈妝不會脫妝
《青春有你》和《創(chuàng)造101》帶火了“C位”,那京劇怎么能沒有?
誰是角,誰是為誰挎刀(次主角)。
自古以來,當然也有“戲位”之爭。
而自從《中國有嘻哈》火了之后。
大大小小的音樂類型,都巴不得貼上rap,才能被人聽懂。
像是京劇里鼓師打出的節(jié)奏,也有一種屬于散拍子的Freestyle,還是視演員的動作而定。
為了讓觀眾在這20分鐘里收獲干貨,更是唱念做打樣樣齊全。
從素身凈唱到全副武裝的扮裝亮相。
她來全套的。
12期節(jié)目。
一共就會有12出折子戲。
還是你現(xiàn)在想花錢都看不著的(在后面Sir還有驚喜推薦)。
你從來就沒有見過一個京劇演員,在一堂京劇課堂上能有這樣的活潑。
哪里是京劇名角。
活脫脫一戲精。
讓京劇好玩起來。
只是發(fā)現(xiàn)它好聽的第一步。
紅過
還是說回Sir的專業(yè)。
中國第一部電影,1905年的《定軍山》。
由當時京劇界的名角老生——譚鑫培在鏡頭表演。
由于錄制膠片的長度限制,只不過是幾個京劇片段,但在前門大觀樓放映時,還是達到了萬人空巷的效果。
京劇,和電影,就這樣無縫銜接在了一起。
△電影《定軍山》片尾,不僅是萬人空巷,在電影里更是有萬人合唱的大場面
直到20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間,中國拍出了許多《花木蘭(豫?。贰肚叵闵彛ň﹦。贰痘槊剑ㄔu劇)》《紅樓夢(越?。愤@樣的戲曲電影。
而這些電影,按比例來算票房也不比現(xiàn)在的差。
根據(jù)公開資料顯示,1956年的黃梅戲電影《天仙配》觀眾觀影人次達1.4億,豫劇電影《花木蘭》達1.14億,和當時最受歡迎的故事片如《白毛女》《渡江偵察記》等觀影人次不相上下。
聽戲,不是為了國粹,或者文化遺產(chǎn)。
它就是主流的娛樂方式。
為什么那個時候的觀眾能聽得入神,聽得手里瓜子都忘記嗑了?
因為一個不留神。
你可能就錯過了最傳神的“戲”。
《鍘美案》里,包拯拉住負心漢陳世美,要他承認自己預(yù)謀殺妻、害主,并將秦香蓮的狀紙放在他面前時。
眼神,左右晃動。是思考,也是慌亂。
陳世美的確有此罪狀。
慌亂,是因為這下可能逃不掉了;但,還在也思忖著,該如何狡辯?
再看。
當包拯把狀紙上的罪狀一件件念給他聽時。
陳世美的眼神又一變——
恨。
恨糟糠之妻壞自己的錦繡前程。
Sir再舉個例子。
如果不扮相,光看走路如何分辨下面三個人的身份?
王珮瑜話音一落就開始起范——
這,昂首挺胸,小手隨著走路向外甩開,一看就是個精神小伙。
這,微微含胸,膝蓋彎曲,走路的幅度也減小,是佝僂的老頭。
這,步子向兩邊大邁步,一副趾高氣昂的樣子,恨不得橫著走,是當官的。
用最簡單的東西,表現(xiàn)著人物的身份,或是復(fù)雜的心理活動。
除此之外,京劇的內(nèi)容也與電影一樣,文有感情戲,武有打斗戲,還有一些,出界戲。
行業(yè)里,有一類被稱為“粉戲”的劇目。
就比如《游龍戲鳳》里的一句臺詞。
明代正德皇帝朱厚照在民間微服私訪,偶遇在酒館當服務(wù)員的美女李鳳姐。
見美人不由心動,百般調(diào)戲李鳳姐,羞得她將朱厚照關(guān)在酒肆門口。
這個老流氓不干了,就在外面啪啪啪叫門。
戲里有這樣的一句臺詞——
在朱厚照又一次進了酒肆,再次惹惱李鳳姐。
氣得她將頭上的海棠扔掉。
他還是流氓氣不改,一個皇帝唱出了這樣的詞:
李鳳姐,來來來,我與你插……插……插上這朵海棠花。
刺激。
昆曲《牡丹亭》里陽春白雪,佶屈聱牙的戲文,只要你細品,細品。
自然會有些什么奇怪的東西,品了出來。
和你把領(lǐng)扣松,衣帶寬,袖梢兒揾著牙兒苫也,則待你忍耐溫存一晌眠。
現(xiàn)在,你又理解當時的觀眾為什么能聽得前仰后合了吧。
不單這些。
今天你能在影視圈看到的一切,當年都有。
有固定的演出團隊,有經(jīng)紀人,有專門負責服化道的化妝師。
名角,還有專門的跟包(相當于私人助理)。
而粉絲,也會為自己的愛豆做數(shù)據(jù),打榜。
沒有多么崇高的藝術(shù)殿堂。
京劇也就是像我們今天一樣,茶余飯后,嗑瓜子追劇,順便追個星什么的。
難再續(xù)
王珮瑜在《瑜你臺上見》的每一次開場都有這樣的一句話:
京劇其實很好玩。
但真的很好玩嗎?
看王珮瑜都說了什么——
在京劇里,有一個表演動作,叫做翻吊毛,是老生必備的功課。
臨空滾翻,后背著地,再爬起來。
一次舞臺上的翻吊毛稍微失誤,滾地時,被令箭戳到了頸椎。
開始在臺上只是覺得手麻。
過幾天才發(fā)現(xiàn)一只手沒知覺了,隨后馬上就醫(yī),打石膏,入院。
瑜老板將入院過程一筆帶過。
但,這個動作如果不小心摔一跤,勁小了摔脖子,勁大了摔尾椎骨。
整個脊柱著地,摔傷哪里,都會造成嚴重后果。
《魯豫有約》里,譚派老生譚元壽先生,也聊到了翻吊毛這一動作。
導(dǎo)演邀請譚元壽老先生拍一部戲曲電影。
替身早已安排好,只等譚老先生在翻吊毛的時候,跟導(dǎo)演示意換人。
剪輯的時候,再將鏡頭合并就行。
但72歲的老先生,二話不說,停也沒停,親自翻吊毛。
嚇得當時在場的人,全都站了起來。
說是角兒的做派。
還不如說是,一個京劇演員必要的修養(yǎng)。
一演戲,就只能在喊“cut”的時候停下。
再說一個故事。
瑜老板自科班出身,科班就這樣的規(guī)矩。
打通堂。
三十多個小孩一起拿大頂,只要有一個孩子撐不住掉下來。
全班的孩子會被打一遍。
這樣“連坐”的方法,雖然殘忍,但也讓師兄弟們的感情特別好。
所有成角的路上,都是鮮血淋漓的。
王珮瑜致力讓京劇出圈,但其實為的也是私心——
京劇死了。
自己也就沒飯了。
是吐槽。
也是現(xiàn)實。
別說是為了京劇肯下刀山火海。
肯花多一點時間和力氣入門的,又能有多少。
就拿《鬢邊》的出圈來說。
“文武昆,亂不擋”的斷句,就沒有出師。
因為在京劇里,“文武”“昆亂”“不擋”是三個概念:
文武,常被理解為文戲武戲,但更具體的是指: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這四功五法,唱念做,為文戲,打,為武戲;
昆亂,指劇種,昆曲,和亂彈(也指各地方戲,在此多指京劇);
不擋,都會。
京劇難。
難得其門道。
難在它要跨越時代走向觀眾的路程。
也難在京劇藝術(shù)家的苦苦堅持。
繁華的煙云會散去,凄涼嗎。
不必。
只要還有一腔熱血,臺上一聲。
可驚天。
可動地。
本文圖片來自網(wǎng)絡(luò)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