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讓“娜拉”走得更遠更穩(wěn)
《誰說我結不了婚》劇照
近年來,女性題材影視作品大量涌現(xiàn),各種“大女主劇”一度成為市場熱門。這些電視劇嘗試關注女性生活和工作的不同層面。近期開播的《誰說我結不了婚》聚焦于社會熱議的“大齡剩女”,通過塑造程璐、田蕾和丁詩雅三位即將35歲的未婚女性,來探討當代婚戀觀。1923年,魯迅先生曾提出“娜拉走后怎樣”之問。該劇嘗試從突破“看與被看”模式、改變敘事策略和全面呈現(xiàn)女性自我意識等三個層面,鼓勵當代“出走的娜拉”能走得更遠更穩(wěn)。
突破“看與被看”:達成平等互動
學者約翰·菲斯克認為女性“被看”的現(xiàn)狀是:“在父權制中,女性被建構為男性窺淫癖看的對象,這將他置于一種對于她的權力的地位,并賦予了他對她的擁有權,或至少是對她的形象的擁有權。”父權制是用來解釋婦女屈從地位的概念,包括社會和家庭等一整套制度秩序和系統(tǒng)。適齡結婚的傳統(tǒng)觀念,便是其中一種。
《誰說我結不了婚》意欲突破“看與被看”的模式,最為巧妙的一筆便是通過缺席的父親形象,來隱喻父權制在當代的破碎。程璐的父親早年因突發(fā)疾病去世,田蕾則是在父母離婚后鮮少和父親來往。雖然兩位主要女性角色的父親一直是缺位的,但這并沒有影響到女性成長為社會的中堅力量。
因為“看與被看”模式的束縛,女性往往被置于象征意義的邊緣,沒有被賦予獨立存在的意義和能力。但在劇中,女性開始建立起自己的象征秩序。程璐是知名編劇、田蕾是律所少有的女性合伙人、丁詩雅則在默默耕耘美容業(yè)。她們通過自己的努力,贏得了財富和社會地位。
劇中,女性和男性間形成了平等互動。主要男性角色魏書、徐海峰和周宇晨,并沒有被塑造成無條件仰慕和幫助女性的形象,他們都有自己的一技之長,且有邏輯地與女性角色建立了深層次的情感連接:魏書因為心理學實驗認識程璐、徐海峰與田蕾在律所相愛相殺、周宇晨在事業(yè)合作上被丁詩雅打動。
《誰說我結不了婚》劇照
改變敘事策略:從“知識”維度體現(xiàn)話語權
在古代,女性極少能和男性一樣享有獲取知識的權利。所謂的“女子無才便是德”“女子識字多誨淫”等,都在無形地打壓女性獲取知識的權利。女性的這種“去知識化”常見于古裝劇中,如《甄嬛傳》中沈眉莊的母親就特意交代女兒,不要在皇上面前過多透露自己閱讀過的書籍。而在現(xiàn)代劇中,這種“去知識化”的設定已然不合理,《誰說我結不了婚》選擇了更深入一步。
首先,劇中女性能更自如地選擇獲取知識的方式。程璐、田蕾和丁詩雅并沒有被塑造成學霸,但她們愿意在各自的編劇、律師和美容業(yè)務中深耕,并獲得成功。而且,當她們想深入了解不同知識時,可以隨時踐行,不再被傳統(tǒng)理念束縛。其次,在知識權利配置上,女性不再參照“賢淑”的標準進行。程璐并不是穩(wěn)定工作群體的代表,而被設定成一名自由職業(yè)編劇;在面對相親男的質(zhì)疑時,她也有著辯駁的勇氣和實力。最后,該劇在男性體制內(nèi)建立了女性與權力的關系。田蕾憑借自己的打拼,成為男性居多的律所中唯一的女性合伙人,程璐也是編劇領域的翹楚。
福柯認為,知識與話語是一種策略因素?!墩l說我結不了婚》從“知識”角度切入,讓女性的權利得到更為直觀、具體的呈現(xiàn),打破了女性被邊緣化的刻板圖式。
《誰說我結不了婚》劇照
自我意識的多維呈現(xiàn)
女權主義在20世紀進入中國,但因缺乏一個理性且充分的啟蒙過程和成長時期,因此多聚焦在與男性的抗爭上,而較少關注自我。這種傾向,也影響到電視劇創(chuàng)作??v觀曾熱度高漲的“大女主劇”,多是講述女性在父權和夫權中的斡旋,她們的成長僅僅囿于爭取生存利益。
走出關于“父”的討論,回到對女性精神層面的探討,是女性題材劇突圍的關鍵?!墩l說我結不了婚》在一開始便以提問的形式拋出思考——到底是誰、是什么在要求女性結婚。這一切口看似波瀾不驚,但關系著女性主體意識、時代文化、傳統(tǒng)思想和社會現(xiàn)實等多個維度。
“不是結不了婚,是選擇了不結婚”是程璐和田蕾對自身不婚情況的總結,即使常有來自外界的催促和不解,她們內(nèi)心仍堅持婚姻的標準,并沒有妥協(xié)。在愛情中,她們亦是主動的,會勇敢地表達和行動,不會用傳統(tǒng)觀念中的含蓄、矜持束縛自己。另外,該劇也嘗試表現(xiàn)當代女性的身體意識。當魏書建議程璐穿得更為女性化時,她認為“裙子”并不是唯一能體現(xiàn)女性美的著裝,舒適度大于他人的評價;田蕾控制飲食的重要原因是考慮身體健康,而不是一味地以瘦為美。最后,劇中女性的成長規(guī)劃也十分明晰。她們并不是甜寵劇中的“戀愛腦”,而是分別有著繼續(xù)拿下編劇大獎、成為權益合伙人、擁有屬于自己的房子的奮斗目標。
著名女性主義學者西蒙·波伏娃認為:“把女人放在價值領域,賦予她的行為以自由。我相信,她能夠在堅持超越和被異化為客體之間進行選擇。她不是相互沖突的動力的犧牲品,她會根據(jù)道德法則找到各種排列組合的途徑。”當市場用“甜寵”“宮斗”和“大女主劇”去迎合女性時,《誰說我結不了婚》嘗試啟迪女性去找到自己的人生之路。雖然該劇還有諸多有待提升之處,但已然在鼓勵女性走得更遠更穩(wěn),在為女性題材電視劇探索新的表達路徑。(作者:劉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