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我們又要開始新的一輪迷影精神賞了。
實際上,這段時間,我與其他數位迷影精神賞評委一起,一直在為了這件事忙活,看片,評審,以及討論,最終,也給出了我們的年度推薦。
最終,今年的第六屆迷影精神賞頒獎禮,也將于1月31日在北京SKP RENDEZ-VOUS舉行。
比較遺憾的是,因為當前的特殊的情況,本屆迷影精神賞也響應號召,取消了線下典禮,采用線上直播的方式進行。
但是,頒獎方式有改變,頒獎內容卻仍然很豐富。
是的,本次頒獎禮直播,最終將會在本周日(31日)下午15點登陸優(yōu)酷視頻、B站和新浪微博,希望大家記得時間,到時觀看哦!
屆時,本屆迷影精神賞輪值主席吳覺人、特邀評委畢贛導演,也會在活動現場和大家分享他們對今年獲獎影片的理解,讓大家更深刻了解今年這十部華語青年導演影片。
半個多月以前,我們公布了第六屆迷影精神賞華語年度新電影十佳,最近來自各地的21位評委已經觀看了這十部電影,他們將從中選擇出一部,成為第六屆迷影精神賞年度推薦影片。
這一結果,也將在1月31日的頒獎禮上揭曉。
雖然十佳影片的創(chuàng)作者無法親臨直播現場,但我們還是會以連線對談或視頻錄制的方式,讓導演們聊聊各自的感想,也讓更多影迷觀眾認識到這群極具創(chuàng)作潛力的華語新導演以及他們的作品。
此外,我們在直播當天還準備了精彩的花絮視頻,供大家了解迷影精神賞評選的幕后故事,感興趣的朋友們可以期待一下哦!
在本月初,迷影精神賞在北京SKP RENDEZ-VOUS開啟了首場線下論壇,在這場以“2020電影后浪”為主題的活動中,評委們在現場分享了創(chuàng)辦迷影精神賞的初衷,以及迷影精神賞誕生六年以來的發(fā)展歷程,也對本屆的華語年度十佳進行了簡單的介紹。
桃桃淘電影創(chuàng)始人桃桃林林和電影學者大旗虎皮在論壇現場和觀眾分享迷影精神
迷影精神賞本身就是專門為“電影后浪”設立的一個電影獎項,它本質上類似電影節(jié)獎中常見的新導演獎。
每年入圍的影片,都符合一個最基本的條件,它們屬于華語新導演的處女作或第二部個人作。這些影片可能會稍顯稚嫩,甚至粗糙,但它們或多或少有著銳利的鋒芒,在理念或技術上,讓人們看到了與眾不同的新意。
《大佛普拉斯》獲得第三屆迷影精神賞年度推薦影片
而這些創(chuàng)新的嘗試與努力,恰恰符合了評委們對“迷影精神”的理解。
活動現場,電影學者、迷影精神賞創(chuàng)辦人之一大旗虎皮解釋了對“迷影”的定義:
“迷影人是一種非常特殊的影迷,特別喜歡看電影,也會因為對電影的喜愛去特地追看一些影片,找喜歡的導演的作品反復觀看并且有強烈的向別人分享好電影的愿望。迷影人對于電影,擁有著情感上或文化上的強烈癡迷,我們一群特別喜歡電影的人,當初我們想到,有沒有年輕導演的作品能夠表現出迷影精神,他們對電影的忠誠,對電影藝術沒有私心的探索?”
對電影創(chuàng)作和探索的勇氣與熱情,很多時候體現在新導演初期的作品中。在迷影精神賞評委看來,這些作品體現著年輕導演們的藝術初心。
論壇現場觀眾參與互動提問
而迷影精神賞這個獎本身,也是創(chuàng)辦者與參與者,對回歸熱愛電影初心的一種堅持。
迷影精神賞的評委中,有影評人、策展人、選片人,以及國內各大電影節(jié)獎的評委,相比普通觀眾和影迷,有機會接觸到更多華語年輕導演的作品。
而在內地、香港、澳門、臺灣以及其他泛華語地區(qū),比如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確實存在許多值得關注的新人導演,他們擁有非常有趣的想法和理念,但同時因為是新人導演,他們掌握的資源有限,拍攝成本很低,也沒有資金和渠道宣傳自己的作品。
霍猛導演的《過昭關》獲得第四屆迷影精神賞年度推薦影片
大旗虎皮談到,“我在法國讀書期間發(fā)現,為什么法國文化有一種持續(xù)的、持久的創(chuàng)造性?因為法國國內有一種機制,他能夠給年輕藝術家和導演提供機會,讓大家知道他們在做什么,他們的創(chuàng)作可以被人看到?!?/p>
而在國內電影領域,外界環(huán)境賦予新人創(chuàng)作者的推薦機制是相對匱乏的。
所以這群迷影人憑借著對電影的熱愛,聚在一起合力創(chuàng)辦了迷影精神賞,希望通過自身的影響力和獲得,反哺給電影產業(yè),幫助那些缺少公眾認知度和宣傳渠道的年輕導演以及他們的作品,讓影迷觀眾認識到他們。
第三屆迷影精神賞評委陣容
迷影精神賞的評選類似于法國龔古爾文學獎或者路易·德呂克獎,創(chuàng)作者不需要申報,而是由評委直接提名。這種評選方式也體現出獎項的獨立性。
每一年的十佳將獲得主辦方授予的證書,而最終的一部年度推薦影片,也將得到1895元的獎金。這個獎金本意是一種象征,1895正是電影誕生的年份,它表達了對創(chuàng)作者堅持迷影初心的鼓勵與認可。
香港電影《金都》獲得第五屆迷影精神賞年度推薦影片
迷影精神賞誕生于2015年,那恰恰是中國電影市場高速發(fā)展的一段時期。
2015年全年票房相比2014年增長了48.7%,銀幕數量激增,觀影人次超12億,人們開始預測在未來三五年內,內地將超越北美成為全球第一大電影市場。這段發(fā)展時期,投資者與創(chuàng)作者越來越趨重于票房的價值和意義,鼓吹IP和流量神話,逐漸成為一種屢見不鮮的現象。
在這樣的背景下,第二屆迷影精神賞在2016年初喊出了“讓票房滾蛋吧,我們聊聊電影!”的口號,試圖讓電影回歸最初的純粹本質。當然,這個口號并不意味著迷影精神賞要站在主流商業(yè)片的敵對立場,而是對當時電影市場中普遍存在的“唯票房論”表達出的一種態(tài)度。
第二屆迷影精神賞頒獎禮現場,張大磊導演的《八月》獲得年度推薦影片
正如論壇活動現場我們談到的,電影票房產業(yè)很重要,需要一代電影從業(yè)者去建設它,但“電影文化也需要為數不多的一些人在非常生僻的角落里不斷做嘗試性的東西才行。每年可以有幾十億的大片,但我們也需要有像侯孝賢這樣的人,把華語電影的藝術往前推,這樣的發(fā)展才是整體平衡的”。
每年迷影精神賞選出的十佳,在評委們看來,都是可能向前推動華語電影藝術的新人導演作品。
比如今年入選的十部新電影——《裂流》《情詩》《藝術死了》嘗試探索電影藝術創(chuàng)作的邊界,《她房間里的云》擁有非常當代和先鋒的視覺表達,《野馬分鬃》體現新人導演表達上的靈動與新意,而其他影片也各有各的推薦價值。
或許每年推薦的年度十佳,對于觀眾來說,有很多部都是聞所未聞,也沒有資源和渠道可以看到。
但正是因為絕大多數人不知道、不了解、不能看到,這些優(yōu)秀的電影才更值得被提名和推薦。也許在未來有機會放映的時候,它們會因為曾經的推薦而受到更多的關注和支持吧。
其實迷影精神賞每年提名的影片,在頒獎之后也陸續(xù)為觀眾提供了觀看的途徑,例如上一屆的十佳影片《春江水暖》《熱帶雨》《日光之下》《金都》,以及1月22日剛剛上映的《小偉》。
另一方面,線下放映也是迷影精神賞一直以來的目標。雖然因為種種原因目前還未能實現,但未來我們也會依舊努力通過在不同城市展開線下觀影的方式,讓更多迷影真正欣賞到這些影片。
接下來,我們一起等待本屆迷影精神賞年度推薦影片的最終揭曉吧!
最后的最后,還是要特別感謝兩家場地合作方北京SKP R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