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年,“中年危機感”成為女明星們避不開的話題。
楊蓉淚灑《我就是演員》的現(xiàn)場,希望大家能夠給30+、40+的女演員們一些機會。

大S在節(jié)目中表示,他們都是找她去演誰的媽媽,甚至還讓她演王大陸的媽媽,所以她沒有演戲了。

這就是這個行業(yè)的殘酷,影視市場對于大齡女演員們的限制一直存在。
近年來,“她力量”崛起,女性題材的作品應運而生?!抖换蟆贰度选贰读鹘饸q月》《乘風破浪的姐姐》《正青春》等作品注重展現(xiàn)女性豐富的精神內(nèi)核,頗受市場青睞。

巧借這股東風,《乘風破浪的姐姐2》強勢來襲,為30+的女性發(fā)聲,讓“她們”煥發(fā)出更閃耀的光彩。
“姐學”成為時下一大新風尚,《乘風破浪的姐姐2》陣容更加強大,那為何其讓人失望不已?
一、模糊焦點
一提到《乘風破浪的姐姐》,我們腦海里想起來的是什么?是姐姐們的絕美舞臺。
寧靜、阿朵、袁詠琳三位姐姐改編我們耳熟能詳?shù)母枨短m花草》,和聲與rap巧妙融合,三位姐姐的聲線相得益彰,燃炸舞臺。


而姐姐版的《大碗寬面》簡直是slay全場,每一環(huán)節(jié)都沒有掉鏈子的。張含韻、郁可唯的戲腔堪稱驚艷,李斯丹妮的rap又帥又炸,金晨、孟佳、王霏霏等人的舞蹈颯勁兒十足。網(wǎng)友觀看完舞臺后打call不停:“這組可以直接出道了!”

在姐姐們的身上,我們看到了她們勇敢追夢、堅韌不拔的精神,這也給了我們勇敢前行的力量。這才是節(jié)目設置的意義,也是“三十而驪”的真正內(nèi)涵。

而到了《乘風破浪的姐姐2》,這一切都有些變味了。截至發(fā)稿,初舞臺和一公已經(jīng)落下帷幕,最讓人印象深刻的就是黃曉明、Angelababy、李菲兒三人剪不斷、理還亂的感情了。最后這場風波以黃曉明退出節(jié)目錄制告終。
黃曉明的微博中有一句話說的很正確:“但我認為姐姐們的專注和突破不該被任何聲音所影響。”
這是姐姐們重綻光芒的舞臺,也是30+姐姐們讓自己的聲音被更多人聽到的舞臺。我們應該讓姐姐們發(fā)聲!

二、缺乏個性
在《乘風破浪的姐姐》中,每一個姐姐都個性迥異,帶有鮮明的個人標簽。恃靚行兇的張雨綺顏值過硬,不少的造型圖成功出圈。但實際上她憨厚可愛,表演的時候還會同手同腳,搞不清楚“X”到底意味著什么。
表面上是精明霸氣女強人,實際上是軟萌可愛小女人,這樣的反差萌讓人愛了。

寧靜霸氣側(cè)漏,一副睥睨眾生、老娘最美的模樣,毫不遮掩地表示:“我一直覺得自己是一線?!?/p>
表面上看上去好像很不好相處,但是她會為了組合穿上自己不喜歡的隊服,會鼓勵表揚團隊里缺乏自信的后輩。這份細膩和溫柔讓人感動。

反觀《乘風破浪的姐姐2》,姐姐們的身上很明顯帶有第一季姐姐們的標簽。
那英明顯對標寧靜,兩人都江湖地位卓然,氣場強大,而且她們能唱能跳,不自覺地會顯露出幾分憨直和可愛。

楊鈺瑩說話溫聲軟語的,一直以溫婉的形象示人。而這則有上一季伊能靜的影子,兩人都是感情細膩、擅長抒情的風格。

張柏芝和張雨綺兩人都是顏值出眾,而且性格大大咧咧、率真可愛……

兩季姐姐人設重合度高,這對于觀眾而言,自然少了幾分期待。
三、沒有突破
《乘風破浪的姐姐》的舞臺上,姐姐們?yōu)?0+的女性發(fā)聲,她們尊重并珍惜每一個舞臺,她們的敬業(yè)和專業(yè)讓我們感動。
《大碗寬面》組細摳每一個舞蹈細節(jié),只為了最后絕美舞臺的呈現(xiàn)。

吳昕因為自身實力偏弱,擔心拖自己小組后腿,淚灑節(jié)目。擦干眼淚,她勤懇練習,最后一字馬驚艷亮相,創(chuàng)造了自己在這個節(jié)目中的高光時刻。

孟佳苦苦練舞十三個小時。
在她們的身上,我們看到了夢想的力量,我們也看到了30+女性不被定義的美和勇氣。

《乘風破浪的姐姐2》姐姐們失誤連連,讓人失望。
初舞臺時,一開始就明確只有一次表演機會,袁姍姍在臺上唱歌卻忘了詞。后她要求“再來一次”,在沒有得到回應的情況下,她沒有選擇堅持完成表演,而是安靜地等待結(jié)束。
楊鈺瑩、陳小紜等人也都出現(xiàn)了失誤。

在第一次公演時,姐姐們的表現(xiàn)無功無過,并沒有一種讓人眼前一亮的感覺。
陳梓童、江映蓉、蔣璐霞三人的“武林高手”組合,在唱跳方面都有一定的特長,業(yè)務能力過硬,本就被寄予“炸場”的期望。但是三人vocal、說唱的優(yōu)勢都沒有展現(xiàn)出來,過于寬大的服裝也讓她們的舞蹈顯得過分笨拙,減少了幾分美感,整場表演沒有什么亮點。

楊鈺瑩、程莉莎、董璇等人的組合整體年紀偏大,她們表演《所有人都在玩手機》,就是希望能夠走可愛風讓大家眼前一亮。不過姐姐們穿上五顏六色的大波點服裝強行可愛,還是有些尷尬的。

《乘風破浪的姐姐2》堅持“三十而奕,落子無悔”的主旨,注重挖掘“她力量”,這是值得贊美的。但如果節(jié)目只想要吃“她文化”蓬勃而起的紅利,卻悖離初衷,這就不怪觀眾不買單了。文/李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