島主說
前幾天是日本影星高倉健的誕辰,電視上回憶起高倉健的生平點滴,我的父母不由得感慨:“高倉健年輕的時候真的很酷啊”“很喜歡他演的戲”。高倉健去世已經快有7年的時間了,但他仍舊是我父母心中的偶像,而且我想不僅是我父母的,也是你們父母的。為什么他會成為那一代人的時代記憶?永遠留在銀幕上的他究竟有著怎樣的魅力?在今天這篇文章中,也許會找到答案。
作者:華而不實
一名正在成長的影迷
有這么一位日本演員,也許現今很多年輕人并沒有看過他的作品,但是只要聽聞其名字,便有一種莫名的熟悉感,并說:“噢!我聽我爸說過,他說這是他們上大學時的偶像?!?/p>
他,就是我們今日要回顧的一位老朋友——日本演員高倉健。
確實,對于老一輩人而言,他們或許未曾聽聞過三船敏郎,可能也不知曉仲代達矢抑或是森雅之等日本老一輩演員,但是對于高倉健這一名字,卻可以脫口而出并立即回憶出許多他們的年少往事,就如同他們已然逝去的青春一般,在記憶里伴隨著過去的時光歲月而永存下來。
2014年11月14號,CCTV1中央電視臺播報了演員高倉健先生的死訊,在他83歲這一年,高倉健先生因淋巴癌不幸病逝。
在短短幾分鐘的新聞簡訊中,央視簡單回顧了高倉健先生的漫長的演藝生涯,并給予了其至高的贊譽,同時,不少與高倉健合作過的中國老朋友,包括張藝謀導演在內,都紛紛表達了自己的緬懷之情。對于高倉健先生的逝去,我們所見證的,無疑是一個時代的徹底告別。
似乎,在我們的認知范圍內,極少能有一名外國演員如高倉健可以得到如此高的社會評價。作為一名演員,高倉健先生何以和中國人民有著如此深厚密切的情誼?
《追捕》-永遠的檢察官杜丘
1978年,也就是十年文革動蕩結束后不久,日本電影《追捕》橫空出世。隨著彼時中日外交正常化的逐步推進,《追捕》作為第一批日本文化交流代表被引進中國,并得到公映許可。
就是這么一部在日本本土僅僅是回本的電影,在當時的中國卻掀起了一陣狂風浪潮。
從影片一開場,電影中那燈紅酒綠的東京街頭,浩大的機場等現代化設施,這些對于當時剛從“樣本戲”中解放的我們而言,無疑是一種前所未見的視覺震撼,我們第一次以直觀的影視記錄的形式直面了外面世界的遼闊。
而從劇情內容上看,影片更重要的,是塑造了一個被冤枉而逃亡,后由憑借著自己的抗爭,逐步平反的檢察官杜丘的形象。
在影片中,由高倉健所飾演的杜丘,身披風衣,眼戴墨鏡,儼然一副鐵血硬漢形象。在不幸被誣陷為兇殺案兇手后,在不斷逃亡的過程中一邊躲避著警察的追捕,一邊想著辦法與以橫路敬二為代表的惡勢力斗智斗勇,憑借自己的能力在野外存活,并最終靠自己的努力揭出事件真相,證明了自己的清白。
在途中,杜丘偶遇了當地農場主的女兒,即由中野良子所飾演的真由美。
想必老看過的觀眾還記得電影里的這樣一幕——真由美伴隨著主題曲旋律,騎著馬匹英姿颯爽地前來營救杜丘,隨著攝影機的不斷推移,鏡頭逐漸聚焦在真由美剛毅而美麗的臉龐上。
如果說杜丘這一形象象征了一種剛毅,正直,那么真由美則代表著率真與勇氣,一種敢愛敢恨的果敢。當她受到了杜丘這個剛認識不久的男人的一次出手相助后,不理會社會上對其的造謠誹謗而選擇相信他,并可大膽與之相愛,并攜手幫助他共度難關。這種形象,對于當時的中國而言,何嘗不是一種精神上的“性別解放”?
必須承認,從今日的眼光來看,《追捕》也許只能談得上是一部合格的商業(yè)作品,無論是技術還是劇情,它都有著許多不夠成熟的地方。然而,對于我們而言,更重要的或許在于它的歷史價值,對于大多數70年代末的中國人來說,《追捕》無疑為我們打開了一道新世界的大門,幫助我們見識到了大洋彼岸更為廣闊的世界。
同時,它也間接帶給了我們一場精神上的革新。
以現在的視角出發(fā),杜丘這一被冤枉后又被平反的形象實在是太符合當時亟需“撥亂反正”的時代氛圍,在剛剛結束的十年動蕩后,一切被摧毀的都亟需被重建,一切被莫名否定的,都需要被重新以正名。而在精神文化領域上,當時我們需要的是什么?沒錯,正是《追捕》的內核本身——正義與自由。在當時國家極力需要打破過去的“極左”的路線,重新尋找正確的發(fā)展道路的時候,《追捕》無疑像是一劑強心針,幫助民眾從心理上重新拾回光明與自由。
影片中惡勢力的壓迫,甚至是精神病院里的精神改造,都沒有讓一名內心正直的人產生動搖,在杜丘的身上,我們看到的是一種自由精神,一種崇高的正義。
而這一切,都以一種無言式的符號象征包涵于高倉健所蘊含的“鐵血柔情”之下,高倉健這一名字也永遠地和“正義”一詞綁定起來,深深的烙在一代觀眾的心里,而這或許也才是高倉健先生得以銘記于一代中國人的共同記憶中的更深層次原因。
作為演員的高倉健
前面我們談過了高倉健先生及影片《追捕》所給我們帶來的時代印記,那么除了《追捕》以外,高倉健作為一名演員又是何樣的一種存在呢?
1954年高倉健從明治大學畢業(yè)后,孤身一人前往東京,并進入了當地的“新演員訓練班”,開始了他的演藝生涯。
早期的高倉健的代表作有《俠客列傳》《新干線大爆破》等,在這一時期,他主要飾演一些性格形象單一的角色,例如警察,殺手等。早期的演藝事業(yè)為彼時還年輕的高倉健積累下了一定的人氣,并逐漸打磨出高倉健日后獨特的演技風格。
上文提到的1976年上映的《追捕》可以說是高倉健演藝生涯的分水嶺,從這以后,他的角色逐漸開始走向一種外表冷峻但卻內心正義,溫柔的形象。如電影里的檢察官杜丘,雖然外表冷酷,但卻能時刻讓觀眾感受到其內心的起伏,真切地體會到角色的溫度。
山田洋次是高倉健演藝事業(yè)中的一位重要導演,山田洋次的作品以壯闊而又瑰麗的庶民劇為基本特征,他擅長于刻畫最為普通的農民,城市市民等形象。
《幸福的黃手帕》和《遠山的呼喚》是二人合作的主要作品,在這兩部作品中,高倉健本身自帶的剛毅風格在山田洋次的平民劇中實現了一種有機結合,愈發(fā)彰顯出細膩。
在《幸福的黃手帕》中,他是一名剛出獄,急切歸家但又擔心家里已物是人非的勇作,在《遠山的呼喚》中,他是一名因罪逃亡,在北海道農村里與農村婦女民子結緣的樸素流浪漢島田耕作。
在這兩部作品里,導演山田洋次都設置了人物上極強的形象反差感,在《幸福的黃手帕》中導演先揭示了勇作監(jiān)獄犯的身份,為觀眾事先設下一個不太良好的角色預期,但是卻又在隨后的情節(jié)進展中憑借外界事物逐步打破這一設障,為觀眾還原出一個最為真摯樸素的人物形象;而在《遠山的呼喚》里,確實先行展現出島田任勞任怨,無私相助的外來客形象,不展現背景,甚至也不愿意讓角色多說話,在兩個多小時的時長中讓我們目睹島田這一外來客與民子一家及村民的感情逐漸融合,然后再殘酷的揭示出島田原本的逃犯形象,為結尾的道別揭下序幕。
亦正亦邪,兩種看似對立的人格在高倉健的詮釋中逐漸融合,我們看到的不是一個純粹的善抑或是純粹的惡人,而就是一個個鮮活而真實的形象。這得益于高倉健日臻入境的演技風格,我們可以明顯看出,對比于過往的高倉健,此時的他的演技明顯更加成熟了,他不再滿足于塑造一個簡簡單單,僅為簡單劇情走向而服務的角色,在導演山田洋次作品的基礎上他愈發(fā)得以彰顯出一個角色的內心張力,他的臉不需要做出什么多余的表情便可以完美的烘托出一個角色形象。
/《遠山的呼喚》
在《遠山的呼喚》的結尾中,在火車上被警察押送著的島田看見了昔日交往的民子與其村民,在他們的一問一答式的近況交代中,坐在隔壁座位的島田靜默地把臉望向窗邊,極力克制住自己內心的波瀾,但其實臉上已經布滿了掛不住的淚水。
到了老年時分,曾經硬朗的檢察官杜丘已逐漸蒼老,臉上也漸漸掛滿了皺紋,頭上也已經白發(fā)蒼蒼。然而,歲月的流逝給高倉健帶來的更多是一種對于人生的透徹領悟,一種獨屬于老年的智慧,雖然老年高倉健已經無法像過去年輕時一樣去打斗,奔跑,但是我們依然能在其蒼老的面龐上能看到一種不同于以往的溫柔與獨屬于老年人的堅毅。
《鐵道員》《千里走單騎》與《致親愛的你》是高倉健晚年的代表作。在我看來,老年時分的高倉健與其說是在扮演某個角色,不如說,他就是在銀幕上做自己。
例如在《鐵道員》中,高倉健飾演一名在大雪紛飛的北國中一座偏遠車站的鐵道員,終年在偏僻的車站里獨自生活,忠于自己的崗位,即使是在聽聞車站即將要廢棄,他也拒絕了身邊人想讓他上別處工作養(yǎng)老的邀請,并選擇堅守崗位,直到在車站中孤獨地死去,這,不正是一輩子都奉獻給表演事業(yè),毫無理由地恪守著敬業(yè)這一宗旨的高倉健本人一生的真實寫照嗎?
/《鐵道員》
在拍《千里走單騎》的時侯,導演張藝謀曾回憶到,“傍晚六點時,我讓他可以先收工回去了,像以往其他演員,工作了一整天后,肯定都已經高高興興地走了,這是天經地義的事??墒堑搅藙〗M晚上九點準備散場的時侯,我才發(fā)現高倉健先生并沒有離開,而且為了怕影響我們工作特地在山腳下靜靜地等待,不來打擾我們工作。因為在他看來,導演還在工作,工作人員也在工作,他絕無理由先行離開。一名已經七十多歲的老人,心甘情愿地獨自等待了三個小時”
這樣一種敬業(yè)精神,恐怕無論是以什么身份來看,值得讓人肅然起敬吧,無論是戲里還是戲外,高倉健先生都是那名忠守于自己內心信念的“鐵道員”。
熱愛自己所從事的,并用心去體會,去奮斗,那么這一輩子即是過得有價值的,這恐怕也會是高倉健先生留給后世人豐富的精神遺產之一。
一代人的時代記憶
對于我們中國人而言,高倉健先生不僅僅是一名我們熟知的日本演員,更重要的,他身上代表著一種時代記憶,一種情懷。
想當年《追捕》在我國大火后,無數青年人爭相去模仿高倉健一身風衣的硬漢形象,“杜丘式風衣”很快就被搶購一空,女青年們也紛紛將杜丘作為了自己心目中最完美的男人模范,甚至還有人為此專門研究過“何為真正的男子漢”這一話題,引發(fā)了一股社會討論熱潮。
無疑,高倉健的形象給當時的人所帶來的,是一場審美上的變革,人們開始去向往高倉健所代表的一種“陽剛”的硬朗,崇尚一種在我國當時前所未有的武士道式的男子氣息。
而這當然也給了當時國內的演員以一定的挑戰(zhàn)了,彼時還是當紅小生的唐國強大叔就曾回憶到:因為當時高倉健的影響,他所代表的“奶油小生”式審美遭到了打壓,導致他接下來陷入了自己事業(yè)的低谷,很長時間都沒能抬起頭來。
除了高倉健身上自帶有的硬漢風,那種五官上的冷峻以及影片里的肢體上的凌厲打斗,其真正的美,也更多地體現在他由內自外所散發(fā)出的一種人格魅力。用張藝謀導演的話說,那是一種類似于中國傳統(tǒng)所崇尚的“士”的完美人格。
當年拍《千里走單騎》的時候,高倉健為了感恩在拍戲時為自己打傘過三天的片場工作者,他在拍攝結束后將自己身上最貴重的手表送給對方以示感謝;為了紀念與張藝謀導演的友誼,在奧運會開幕式前可以特地只身前來中國,送給張導一把極其貴重的刀。在他心中,堅信著“滴水之恩,必當以涌泉相報”之理。
而在工作中,高倉健有一個私人的要求,就是希望可以每天為他送一束鮮花來,這是獻給他已故的母親的。不管身在何方,他都會隨身攜帶著母親的照片,在房間最顯眼的地方為其恭敬的獻上一束花,以盡其孝道。
一種獨有的“士”的情懷,在他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從這方面講,高倉健先生除了做了他作為演員所應該做的工作外,他還做到了更多,哪怕是以為人處世的最高道德標準來評論,他就是一名真真正正的君子。
于我們而言,高倉健先生不僅僅是一代人的偶像,時至今日,他已然代表了一種記憶,一種情懷,將永遠地存在于我們的記憶當中,永不磨滅。
我想,高倉健這一名字,也將會成為后世無數演員,不對,應該說是所有人值得永遠仰慕的標桿。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編輯:呱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