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編輯部 | 倫敦橋
我們從電影里來,再回電影里去。
本周新片,有一部“回憶殺”,嚴重超標。
要說影史最長情CP,相愛相殺80年的它倆,絕對算得上——
湯姆和杰瑞。
四川方言版,神翻譯為“假老練”和“風車車”。
故事開始于1939年,老東家是已經倒閉的米高梅。
它曾在奧斯卡動畫短片獎項上,12提7中,創(chuàng)下前后無人可及的巔峰紀錄。
如今版權輾轉到華納,今年首次被改成真人版上映。
這部真人版,采用“真人+動畫”的形式。
除了大戰(zhàn)不停的貓鼠,其他經典角色也悉數登場——
作用為胖揍湯姆的大狗斯派克,作用為傷透湯姆心的白貓圖多蓋洛,以及布奇為首的流浪貓鐵三角……
這還不是開年第一回憶殺?
神作在哪個時代都能煥發(fā)光彩。
正如《貓和老鼠》的人氣,直到現在依舊居高不下。
對于一把年紀的我們來說,它不僅是取之不盡的表情包寶藏。
永遠抓不到老鼠,永遠完不成KPI的湯姆,也成為打工人諸君,常用以自憐的靈魂寫照。
如果回看《貓和老鼠》,肯定會和童年觀感有很大不同,代入共情是一方面。
但時光君敢說,你還是不夠懂它。
在這部作品的背后,仍藏著一些少為人知的故事,細思極恐的情節(jié)。
比如你就沒有疑惑過——
為什么湯姆和杰瑞的畫風,總是在變?
湯姆的主人“兩只鞋太太”,為什么一直不露臉?
今天時光君就來和你一起聊聊,這些童年的未解之謎。
先說畫風變化。
其實很簡單,這個IP誕生這么久,自然經歷過不同時期的版本更迭。
整個過程,可說坎坷。
“貓和老鼠”之父,其實為米高梅的兩名打工人,威廉·漢納和約瑟夫·巴伯拉。
而非去年因離世登上熱搜的吉恩·戴奇(也是《大力水手》的聯合導演)。
第一集上映時,貓還叫Jasper,老鼠叫Jinx,不受米高梅看好。
等到它倆成為大明星時,米高梅老板又不喜歡原來的名字,才讓觀眾票選出的Tom、Jerry。
原始版本的貓和老鼠
最早的《貓和老鼠》是在影院播出。
一集幾分鐘內容,卻牽動著上百人的制作團隊。
往往10個月左右,才能做成一集,最難的一次,則用到18個月。
每張圖都是手繪,它每集又都是動作大片,動作和表情一旦變化,就需要重新畫,重新上色。
但,細節(jié)部分從不讓人失望。
留意背景的色彩漸變和光影處理
艱難的創(chuàng)作下,漢納和巴伯拉帶領團隊,創(chuàng)造出最經典的“貓和老鼠“版本。
20年時間里,共推出114部短片。
奧斯卡提名拿獎都來自這一時期,也撐起我們后來看到的大部分內容。
結果1957年,米高梅突然宣布關閉動畫部門。
《貓和老鼠》同樣因叫好不賺錢,遭遇叫停。
漢納和巴伯拉,對此行為無法接受。
據說廣為流傳的《艷遇》,為叫停后制作出的一集。
明面看是湯姆掏穿家底,也沒有讓白貓愛上自己,諷刺消費主義對愛情的影響。
實則也有抗議米高梅,更為看重盈利的含義。
短片結尾,悲傷的湯姆和杰瑞,一起絕望地坐在鐵軌上,等待著它們的“死亡”……
沒過多久,米高梅意識到貓和老鼠,仍有掙錢空間。
找來上面說到的吉恩·戴奇,又制作出13集內容。
此版本由于在東歐制作。
故事更為離奇黑暗,畫風也顯得詭異無比,看過的,都稱之為“童年陰影”。
戴奇顯然想把它打造為成人動畫,可在當時沒受到關注,大多數內容現在也已失傳。
后來米高梅聘任知名動畫師查克·瓊斯,他曾為華納創(chuàng)造兔八哥。
接手貓和老鼠后,瓊斯開始改造它們的形象:
湯姆的眉毛畫得更大更兇,看上去更顯狡詐;杰瑞則擁有“萌妹大眼”。
查克·瓊斯版,為這系列貢獻出一個相當經典的片頭。
那就是湯姆學著米高梅的那頭獅子,表演“貓吼孔”。
此外瓊斯還整理出之前系列的作品,修改有爭議的部分,開始讓貓和老鼠,正式在電視上活躍。
不過他的版本,雖然也不乏幽默腦洞。
但角色形象變得“心機”不討喜,且明顯經費受限,也沒撐過多久。
四年做完34部,米高梅二次叫停。
再之后,米高梅重新與漢納和巴伯拉合作。
兩人此時已經開了自己的動畫公司,轉做剛流行的電視動畫。
接下來的很多年,雙方分頭開發(fā)多個新的貓和老鼠版本,后期則被華納接手。
其中包括帶著紅領結的杰瑞(同樣失傳)、Q版貓和老鼠、一直陸續(xù)更新到2019年的新版……
都沒有達到最初的影響力。
而國內觀眾最早看到《貓和老鼠》,要追溯到1989年央視首次引進,主要是漢納-巴伯拉的老版。
1991年的時候,央視再次引進更為大雜燴的版本合集。
湯姆和杰瑞的故事,開始在國內電視上輪番上演,從90年代中期至世紀之初,逐漸成為家喻戶曉的動畫巨星。
據傳,由于米高梅的高層霸權。
漢納和巴伯拉從來沒有機會,站在《貓和老鼠》的奧斯卡領獎臺上。
片尾制作人一列,也沒署上他們的名字。
兩人先后去世時,媒體報道中更多提及的,反倒是他們在電視動畫上的成績,而徹底遺忘“貓和老鼠”。
盡管《貓和老鼠》整個系列受到前所未有的歡迎。
但你別忘了,它是一次次講述失敗的故事。
至于爭議之處。
體現在湯姆的主人,”兩只鞋太太“身上。
她在動畫中,幾乎沒有露過臉,時常只出現下半身。
今天上映的真人版,也明顯玩了這個梗。
《周末夜之貓》里,唯一一次讓她露出真相,驗證我們對她是一名黑人女性的猜想。
《貓和老鼠》,對兩只鞋太太的塑造,完全偏向負面。
生活不濟且沉迷打牌,動不動就打罵湯姆,甚至把它趕出家門。
而這一切,正是由于當時美國盛行的種族歧視之風造成。
動畫里發(fā)生爆炸后,角色往往會被炸成黑人頭、香腸嘴,用意不能更明顯。
70年代,兩只鞋太太從整個系列消失。
取而代之的,是一名頻繁露臉的白人女性。
值得留意的是,湯姆喜歡過的貓,也多是看起來高貴的白貓。
華納日后不得不在動畫片頭,加上一段“原先種族歧視內容,都是錯誤的”說明。
政治不正確部分,是時代背景造成的創(chuàng)作局限。
而時代的影響,又讓它走向另一個高度。
《貓和老鼠》由于暴力元素過多,當年遭到美國的一部分家長投訴。
以至于后期,貓鼠對抗的成分減少,這才加入更多“秀恩愛”的合作場面。
要知道它誕生時,正值人類二戰(zhàn)期間。
整個動畫,充斥著大量政治隱喻,奧斯卡獲獎,多少都與之相關。
《小孤兒》一集,用湯姆和杰瑞在感恩節(jié)的廝殺,諷刺美國侵略印第安的”黑歷史“。
還有一集,借貓鼠狗握手言和沒多久,再次因為利益大打出手,犀利指出停戰(zhàn)盟約的無效性。
惡搞希特勒,用莫名多出的雙胞胎小貓,表現德國的分裂……
這些表達“私貨”,其實在《貓和老鼠》中比比皆是。
它甚至在創(chuàng)作初期,就憑借無窮的想象力,早早預言人工智能對人類生活的影響。
被人工智能控制的湯姆和杰瑞
以上種種證據顯示,喊它一句“神作”,真不算過分。
回歸貓鼠大戰(zhàn)的故事核心。
什么都會卻唯獨不會抓老鼠的湯姆,分明是為杰瑞“留了一手”:
害怕他被自己的槍殺死,從布奇手中搶回差點被吃的杰瑞,杰瑞也曾憑借小小身體,把失戀醉奶的湯姆從河里撈回來……
而我們往往希望杰瑞不會被抓住,也不想看到湯姆總受傷。
更期待著看到它倆相親相愛的場面。
《貓與老鼠》看上去打得火熱,其實暗含反戰(zhàn)思想。
按照這個角度想,湯姆和杰瑞不成了讓我們向往和平的“反戰(zhàn)先鋒”?
開玩笑。
不知道你還記不記得,有這么一集——
湯姆成功把杰瑞趕了出去,發(fā)現湯姆也沒啥用處的兩只腳太太,也把它一起掃出家門。
湯姆只好再把杰瑞找回來。
繼續(xù)過回追躲不停,卻也平和的日常生活。
制作組用這集內容,把它倆誰也離不開誰的關系,點得足夠明白——
沒有杰瑞,湯姆會失去生存的意義;沒有湯姆,杰瑞會失去生活的樂趣。
現在,《貓和老鼠》真人版里,湯姆和杰瑞分別搬去紐約,依舊冤家路窄地對上了。
看來這對老CP,注定解不了綁。
那就希望它們一直跑下去,如同我們的童年永不完結。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