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今日影評》主持人曉麗與寧敬武合影 |
1905電影網專稿 “這是和我們每一個人都有關系的事情。”自上映以來,由電影頻道節(jié)目中心領銜出品的全面小康題材重點影片《千頃澄碧的時代》引發(fā)社會積極反響。無論是走進影院觀影的人民群眾,還是深耕一線的扶貧干部都對此片產生了強烈共鳴。“接地氣”“有共鳴”“很光榮”這是大家形容最多的詞。
做客《今日影評》的《千頃澄碧的時代》導演寧敬武表示:“我相信將這個事情傳達出去,那些對中國命運和前途關心的中國人都會產生共鳴。”
為熱血電影加溫至“燃”
提及“熱血”,你會想到什么?相較《戰(zhàn)狼》《紅海行動》的“熱血”,電影《千頃澄碧的時代》則更突顯了“溫度”。當“熱血”遇上“時政”,這部片子的溫度也不斷升溫至沸騰。
該片以蘭考縣脫貧攻堅戰(zhàn)為原型,既講述了幾代人在脫貧這一漫長道路上的接力傳承,又彰顯著青年一代投身國家建設的使命與希望,同時展現(xiàn)著新時代扶貧干部扎根一線、敢為人先的力量。
“脫貧攻堅看起來是一份默默無聞的工作,但這其中包含著偉大和不平凡。”或許,對于許多人來說,提起脫貧攻堅還是會想到把舊衣服寄給貧困地區(qū),到養(yǎng)老院做義工這一階段。“當我們真正參與其中,就會發(fā)現(xiàn)有比‘偉大’更多倍的事情可以做!”
依靠選材的熱血不足以激起觀眾共鳴,影片更多將目光聚焦在扶貧干部扶貧的具體過程中。扶貧先扶志,這其中的“不容易”或許影片會給出答案。讓群眾敢于利用金融思維經營和創(chuàng)新,讓那些對生活喪失斗志的人重新燃起對生活的熱情。影片從更“務實”的方面切入,接地氣的同時更呈現(xiàn)了一個真實的扶貧過程。許多扶貧干部在觀影后感慨:“這部影片真實地體現(xiàn)了我們各級干部群眾在艱苦奮斗拼搏創(chuàng)新方面的精神。”
“改變貧困,讓中國大地上數以萬計的家庭和命運以一個大寫的‘人’、有尊嚴的人開始。”
三重身份,主人公出場即“熱血”
由李東學飾演的蘆靖生是從河南走出去的高材生,他外形上的精英形象極具說服力。“脫貧攻堅很多人是參與者,也有很多人只是觀察者,我們希望這部片子拍出來可以讓更多人有代入感。”
正如導演寧敬武想要表達的,蘆靖生這一形象緊貼現(xiàn)實,是當時許多年輕人所向往的。高考狀元出身的他選擇了金融國際貿易這一“時髦”專業(yè),在返鄉(xiāng)之初遇到了很多打擊。相反,是在脫貧攻堅的過程中產生對事業(yè)的認知。無論是出于內容的真實性還是拍攝的專業(yè)性,寧敬武稱“這是一個很好的戲劇設定”。
除角色設定外,情節(jié)發(fā)展也將年輕村干部一路探索的歷程展現(xiàn)的尤為“合群”。經歷了出國拒簽、被動扶貧、當地受挫、金融創(chuàng)新的過程。這一系列的波瀾曲折映射了脫貧攻堅一路走來的不容易。
“從不關注到關注,從關注到參與,從參與到建立成就感的這種熱血。這不再是中國某一個群體的事情,這是和我們每一個人都有關系的事情。”
把脫貧這件事寫“透”
伴隨著脫貧攻堅的全面完成,中國也涌現(xiàn)出了眾多優(yōu)秀的小康題材電影、電視劇。以“大明星”“小切口”“新角度”為出口的《我和我的家鄉(xiāng)》《山海情》引起了全社會的廣泛共鳴。
談及《千頃澄碧的時代》與其他作品的不同之處,導演寧敬武稱: “我們貢獻了一個最真的中國農村現(xiàn)實。”
以往的現(xiàn)實主義脫貧題材作品,往往著力于突出干部的“付出”和“奉獻”。“真脫貧,脫真貧是硬碰硬的把歷史遺留下來的東西一次性消除。”如何將這一過程真實又不過度地展現(xiàn),才是影片的關鍵。影片設立了多個“接地氣”的橋段。從貧困戶的精準界定,到金融產業(yè)和技術上的創(chuàng)新共同形成合力,再到扶貧干部讓對生活喪失斗志的人重新再站起來的深情感化。以小見大,用點滴小事匯聚成脫貧攻堅勝利的宏偉事業(yè)。
“把這個事情寫透,讓蘭考人看了這是蘭考。讓經濟學家、社會學家看了說這是我們如今所讀到的脫貧攻堅。讓外國人看到中國巨變的背后原來是這樣的方法論加上付出和犧牲。”在寧敬武看來,“通過這部電影得到一個有說服力的答案,這是一個讓人熱血沸騰的事情。”
這部伴隨著中國脫貧攻堅全面勝利應運而生的作品,也是對今日中國最真切的描述和禮贊!
[1905電影網]獨家原創(chuàng)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