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3.8分的《大宋宮詞》,又一次升級了國產(chǎn)劇的極致體驗。
自開8倍速的投胎式剪輯,不倒回去就看不懂劇情。
“父皇自幼喜歡三弟”的名臺詞,讓人不禁想到”爺爺九歲的時候就被日本人殺害了”。
皇帝在世就呼其謚號的低級錯誤,讓人懷疑這部劇的基本歷史素養(yǎng)和誠意。
加上故事邏輯混亂、角色莫名其妙,劉娥自帶大女主光環(huán)的一生被拍得平庸乏味。
徒剩華麗空殼,稱得上2021最讓人失望國產(chǎn)劇。
都拿它與20年前的《大明宮詞》比。
一字之差的“姐妹篇”,評分卻從豆瓣9.1滑坡到3.8,對比過于慘烈。
雖然都是李少紅與丈夫聯(lián)手執(zhí)導(dǎo),都是有歷史人物原型的女性劇,都想進行美學和敘事上的創(chuàng)新。
但是氣質(zhì)上,全然不見20年前的先鋒和浪漫。
如今,《大明宮詞》早已經(jīng)成為古裝劇里無可取代的一枝奇葩。
在一片“最美古裝劇”的贊嘆聲中,走上神壇。
這么高的評價,必然是有懷舊濾鏡加持的。
重看之后,我認為這是一部在雷劇和神劇之間反復(fù)橫跳的作品,優(yōu)缺點都很明顯。
雷的地方并不少。
比如,李少紅職業(yè)生涯揮之不去的鬼片情結(jié);
古代人一口一個“爸爸”“媽媽”,開口直接把人送走;
西方話劇的臺詞腔調(diào),極盡拗口之能事,有時甚至讓人發(fā)笑;
武則天和姐姐、侄女三人共侍一夫,太平公主和母親、韋后三女共用男寵等混亂關(guān)系頗為狗血......
而且《大宋宮詞》里的低級錯誤,《大明宮詞》一樣也犯過。
它神的地方在于,它的種種不同,形成了自成一派的風格——
鬼魅華麗、浪漫哀傷。
再多的缺陷也掩蓋不了這股氣質(zhì)的突出和迷人。
多年以后,你還會記得里面輕盈華美的戲服,莎士比亞風的臺詞,圍繞權(quán)力和愛情的辯論哲思......
是葉錦添先生為我量身打造的羽毛裝
大明宮里,每個人都穿著古代的衣裳,用歷史人物的身份,在進行著當下的思考。
它超越了時空的局限,不拘泥于古裝劇的傳統(tǒng),釋放著旺盛的表達欲。
以至于20年過去,毫不過時、生猛依舊。
《大明宮詞》首先是個家庭劇。
透過太平公主的目光,審視大明宮這個龐大而危險的皇室家庭。
在太平的少年時期,大明宮的世界和她的個性一樣,是妙趣橫生的。
太平一家,典型的女強男弱。
爸爸李治是男德典范,媽媽武則天精明能干。(為了方便,全文統(tǒng)一使用武則天的叫法)
所有孩子里,太平最得武則天喜愛。
面對這個掌上明珠,大唐第一育兒博主武則天可謂寵愛有加、寬嚴并濟。
太平三天不見媽媽,在閨房上演假上吊的戲碼。
武則天也不惱,趕來陪著女兒演戲。
太平嬌滴滴一句“媽媽,我只不過想你”,當即融化了老母親的心。
有一次,叛逆調(diào)皮的她坐上太子椅,公然蔑視規(guī)矩和權(quán)威。
李治要罰她背一百遍《女則》,武則天求情,太平喜歡就讓工匠照著太子椅再做一把給她。
眾人面前護犢子,私下卻帶著太平來到繡房看宮女太監(jiān)干活兒。
教她宮里幾千人階級有別、各司其職的道理。
又罰她每天紉一百個針眼兒,鍛煉她的女紅和耐心。
實景教學,循循善誘,方才讓太平真的服了管教。
在一些養(yǎng)女兒的小細節(jié)上,更能看到武則天的當媽修養(yǎng)。
是現(xiàn)代人都應(yīng)該抄答案的水平。
太平初潮,武則天趕來祝賀女兒長大成人,以身說法打破女兒的“月經(jīng)羞恥”。
大明宮時尚達人太平做了一件奇裝異服展示給媽媽看,武則天不但沒有責難她舉止不得體,反倒支持女兒穿衣自由。
一直以來,武則天都希望太平當一個普普通通的女人,收獲世俗的幸福。
她反對丈夫把女兒當做政治籌碼,遠嫁突厥。
“太平首先是你我的女兒,然后才是大唐公主?!?/p>
太平身上,寄托了武則天作為母親的所有柔情,也投注了她關(guān)于女人的幸福想象。
在四個哥哥身上,武則天就很少能以母親的身份與之相處了。
而是站在統(tǒng)治者的位置,衡量他們的資質(zhì),規(guī)訓(xùn)他們的野心,利用他們的身份。
理想主義的弘,急功冒進的賢,庸碌無能的顯,逃避政治的旦,以各種方式相繼成為皇權(quán)的獻祭品。
她可以一箭雙雕,除掉漸生反心的賢和他手下的謀士;
賜酒給被罷黜帝位的顯,讓他從滿腔幽怨瞬間變?yōu)楦卸鞔鞯拢?/p>
沒喝之前,以為是毒酒
不想再當傀儡皇帝的旦,向母親袒露了自己寄情于鴿子的內(nèi)心真相;
而滿懷治世理想的弘,注定無法實現(xiàn)自己的政治抱負。
憂思憂憤下,一個理想主義者溘然長逝。
弘哥哥的死亡,是太平成長的開端。
從目睹弘的凋零開始,太平慢慢發(fā)現(xiàn)了大明宮這座綺麗樂園的真實面孔。
它像一座迷宮,其中遍布死亡的陰云和陷阱,只有一條正確的路可以通往生存。
生在皇家,權(quán)力是他們的禮物,更是他們的詛咒。
更多人是以愛情劇的方式打開它。
上元節(jié),逃出宮外的太平,碰到了她一生的幸福與劫數(shù)。
面具摘下,看到薛紹那張豐神俊秀的臉,太平初嘗愛情的滋味。
悲劇也在這一刻埋下伏筆。
薛紹英年早婚,為了讓太平如愿以償嫁給她認定的人,武則天動用權(quán)力,賜死薛紹原配。
這既注定了太平和薛紹的婚姻悲劇,也注定了太平和母親之間的決裂。
薛紹的愛情信仰是長相守,一生只能對一個人負責。
慧娘在前,已經(jīng)占據(jù)了他愛情的全部份額。
五年婚姻里,薛紹動用全部的意志來拒絕太平的美麗、柔情和熾烈的愛。
但最后,他還是無法自控地愛上了太平。
于是,他唯有以死來抵抗本能對信仰的動搖。
太平一生中的三個男人,都死于她的劍下。
這三個男人,從不同的角度啟發(fā)了她對愛情的理解。
薛紹死后,為了和武則天慪氣,太平嫁給了老實人武攸嗣。
盡管跟薛紹比,武攸嗣太過平庸,但他對太平的愛,一樣動人。
只不過,太平對武攸嗣,始終缺乏最基礎(chǔ)的激情和心意相通。
無論是不求回報地去愛,還是不用付出地被愛。
兩段苦苦經(jīng)營的婚姻都沒有讓太平得到長相守的結(jié)果。
直到多年后,有如薛紹再世的張易之出現(xiàn),勾起了太平壓抑多年的欲望。
這位情愛大師,讓太平品嘗了愛情中最純粹最本能的一面。
薛紹的愛里有道德的控制,張易之卻是快樂至上主義。
他不向往長相守,而流連于短暫的幸福,在他看來,幸福正因為短暫和易逝而被珍視。
他愛太平,同時還輾轉(zhuǎn)于狄仁杰妻子、韋氏和武則天身邊。
他喜歡愛情,更喜歡權(quán)力和富貴,一個完全屈服于欲望的、徹頭徹尾的野心家。
每個人物都有自主意識,他們對愛情或者婚姻的本質(zhì),都有不盡相同的解答。
而非淪為主角的情感線的工具人。
不止于此,這部劇里還展現(xiàn)了各種不落俗套的情感模式。
孌童合歡,飛蛾撲火般公開了自己與太子弘的同性之愛;
武則天的男寵薛懷義,向女皇索取男女之間平等的愛;
李隆基對姑母太平公主的熱愛與依戀,隱約有超越親情的不倫。
這些伴隨著欲望和毀滅的愛情,共同奏響了盤旋在大明宮上空嗚咽般的哀歌。
讓人震撼,讓人慨嘆,久久無法忘懷。
最后,這還是一部罕見且優(yōu)秀的女性劇。
武則天對太平說:
“在這宮里,只有我們兩個女人,媽媽最愛你?!?/p>
只有在太平這里,千古女帝武則天,才能被還原成一個女性。
她作為女性更豐富復(fù)雜的一面,才更為人所理解。
她走上帝位,并非全然是權(quán)欲熏心的結(jié)果。
她的才能、性格,以及身處其位的責任,把她往這個位置越推越近。
正如她向太平解釋得那樣,“當我披星戴月批改奏折的時候,你的父皇在和我的姐姐與侄女尋歡作樂?!?/p>
犧牲一切女人的快樂操持朝政36年,事業(yè)已經(jīng)成了她唯一的愛情。
李治是個明白人。
之所以能忍受武則天權(quán)勢過盛,除了多年感情,還有對她能力的依賴。
大唐對武則天的需要,其實超過了對他的需要。
于是,他只有主動當個閑散皇帝,一生寄情于皮影戲中。
在權(quán)力的修羅場中,武則天早已完成了女性意識的覺醒。
當太平為了薛紹的死和愛情悲劇自我譴責、意志消沉時,她教育女兒:
“不能被男人的道德所操縱,不能成為他們用以完善自己德行的工具?!?/strong>
成為男人個體價值的獻祭品,比服從他們的命令更可怕。
太平再度喪夫,留下她一人撫養(yǎng)腹中的孩子。
武則天向女兒傳達過來人的智慧:
“有個像大樹那樣的男人供你棲身固然好,如果沒有,或者倒了,就要長出自己的軀干?!?/strong>
權(quán)力總是一步步蠶食與摧毀她們的愛情。
太平終究無法擁有普通女性的幸福。
從武則天主動而強大的處世姿態(tài)里,太平慢慢理解了母親。
也改變了自己以愛情為唯一目標的人生主題。
晚年的太平,見證和參與了動蕩的時局,最終自懸于一束白綾。
如同那束她少年時代與媽媽嬉鬧時掛在脖子上的白綾。
母親不想她成為自己,她也拒絕成為母親。
可結(jié)果,她們還是走上了相似的人生道路。
這是權(quán)力的宿命,也是無數(shù)母女無法逃避的命運軌跡。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