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旋律題材是什么意思?
一切宣傳真善美的都是主旋律。
它的解釋意是這樣的,能充分體現(xiàn)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革命歷史重大題材和與普通觀眾生活相貼近的現(xiàn)實主義、弘揚主流價值觀、謳歌人性人生的題材。
由此可見,主旋律題材的目的就是宣傳、傳承與弘揚,可是一味的說教能贏得年輕人的喜歡嗎?
《光榮與夢想》告訴我們,用真誠的創(chuàng)作就會贏得觀眾認可,還能讓年輕人自愿充當“自來水”。
劇中很多演員都是實力派。
如李大釗的扮演者張桐,青年毛主席的扮演者侯京健,孫中山的扮演者馬少驊等。
他們的出演讓《光榮與夢想》有了基礎保障,不再是空中樓閣,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不夠接地氣。
那么到底什么是光榮與夢想?
光榮即榮耀,夢想即對未來的期望,二者合起來再結合歷史便知《光榮與夢想》的意思。
舊中國哀鴻遍野,列強肆意侵犯,許多仁人志士奮起反抗尋求救國之道,他們希望建立并建設一個新中國,這是他們的夢想。
有了他們“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決心與行動,才有了讓中國走出泥濘,人民當家做主的如今,他們是我們的光榮。
有了這樣的思想作為該劇的內核,《光榮與夢想》有了主心骨,別致的開頭便可證明這一點。
開篇用蒙太奇的拍攝手法,以我們的視角,站在他們(革命先烈們)的立場,讓三個時空平行交錯,突顯未來、現(xiàn)在與過去。
1982年3月,瓦匠在修繕楊開慧烈士的故居時,從磚縫中發(fā)現(xiàn)了楊開慧當年的《偶感》等手稿。
伴隨著“天陰起朔風,濃寒入肌骨。念茲遠行人,平波突起伏……”的慢吟聲,時間回到了1973年中南海菊香小屋。
毛主席步履蹣跚地走到書桌前,看著楊開慧與孩子的照片,拿起一把木梳回憶,思緒飄到了艱難奮斗的1919年。
此時的青年毛澤東正在聯(lián)合湖南各界人士進行聲勢浩大的驅張運動。
因為軍閥張敬堯賣煙土、販人口、倒軍火,限制輿論,摧殘教育,鎮(zhèn)壓學生的愛國運動,給人民造成巨大的災難。
可是湖南的驅張運動進行得并不順利,遭到了張敬堯手下士兵的阻撓,隨后毛主席等人迅速組織代表團,連夜赴京請愿。
到了北京后,他們見到了時任民國總理靳云鵬。
此人是打麻將高手,表面應允代表團,答應他們勢必嚴懲張敬堯以正風氣,實際上與軍閥沆瀣一氣,根本不會理會百姓的吶喊。
隨后湖南公民代表團于北京福佑寺見到了李大釗,他們在一起針砭時事,商討救國之道。
在李大釗的指點下,毛主席等人意識到了當局的不堪,寄希望于他們不如自己行動起來。
同時他們這群有志之士也明白了如今的中國廟很多,真神究竟是誰,那就是李大釗和陳獨秀主張的馬克思主義。
這就是《光榮與夢想》的開篇,用不到半集的篇幅交代了故事的人物、歷史背景,以及發(fā)展方向。
如果按照以往電視劇的編排方式,這些內容肯定會用五到六集進行闡述,循序漸進地娓娓道來。
但是《光榮與夢想》摒棄了冗長與繁重,反而做起了減法,讓故事精簡卻不失重點,讓節(jié)奏明快但不乏張力。
這種取舍才是主旋律該有的態(tài)度,因為主旋律題材的影視劇往往容易被窄化。
這種窄化主要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題材的局限性,只注重謳歌而忽略全面性;二是藝術形式的狹隘,超脫現(xiàn)實,罔顧歷史。
《光榮與夢想》是怎么避免這種窄化?從第二集中就能看出來。
這集主要講述的是中共一大的召開,出場的歷史人物眾多,有毛潤之、李漢俊、陳公博、張國燾、鄧恩銘等人。
如何把這些人一一介紹清楚又不占用太多的時間?如何鋪陳懸念、刻畫人物、渲染氛圍又可以引人入勝?
《光榮與夢想》用以點概面的方式表達出想要的效果,交代人物借助角色進場時與李達握手,借李達之口說出,自然又順暢。
懸念與氛圍的塑造,運用的方法是明與暗的交互,一大參會者正在屋內激烈討論,屋外卻有巡捕房偵探監(jiān)聽并使計闖入。
這種以緊張感打破舒緩節(jié)奏的形式,就像平靜湖面激起的漣漪,看似不受影響實則暗流涌動,再搭配背景音樂,危險形成。
至于人物刻畫,《光榮與夢想》選擇了陳公博、張國燾與青年毛澤東作為對比。
該劇對待歷史人物不是一味的稱頌,也通過一些小細節(jié)反映出每個人的性格與今后的路線走向。
陳公博是中共一大的廣州代表,由于法租界警察的破壞導致一大被迫停止,其他人全部轉移,留下陳公博和李漢俊應付他們。
面對警察的盤問與搜查,陳公博不像李漢俊那樣鎮(zhèn)定自若而是不停地抽煙,反映出他內心的緊張,擔心被警察發(fā)現(xiàn)他參加一大的證據(jù)。
之后當中共一大轉移到嘉興的一艘游船上繼續(xù)召開時,陳公博以妻子受驚為由借故不參加,他的這種背離也為日后叛國投敵埋下了伏筆。
張國燾與陳公博不同,他更加向往權力。
李大釗因傷不能遠赴上海參加一大,便委托張國燾代為出席,然而張國燾并不想理會謄寫與整理文件的繁瑣事,以辦私人之事為由離開。
當共產國際的代表馬林到來后,他又侃侃而談,深表國家大義與救國之道,前后不同的面孔也是他后來左右搖擺的彰顯。
青年毛澤東則是他們的積極面。
國共合作后,毛澤東在執(zhí)行部任秘書一職,面對他人的故意刁難,他沒有憤而離去,而是以盡職的本分與大格局的胸懷應對。
雖然在早期黨組織中,他并非上層領導人,但是從日常細節(jié)就可以看出他的未來不可限量,中國的前途由他掌舵,形勢一片大好。
這種對比使得人物塑造更加真實,角色變得飽滿。
盡管影視作品必然會有藝術加工,但是《光榮與夢想》卻還原了真實。
每個出場的歷史人物都體現(xiàn)了真實的人性,不藏著掖著,以一個平視的角度看待偉人凡人的一面,以及凡人偉大的一面。
第五集淡水之戰(zhàn)便是凡與偉的映照。
陳炯明的叛變讓戰(zhàn)火的硝煙彌漫開來。第一次攻城失敗后,周恩來提出組建十支奮勇隊,并挑選隊長。
陳賡、徐向前等日后的將帥不顧個人安危,自告奮勇?lián)屜裙コ?,以自身的行動踐行黃埔軍校的校訓“升官發(fā)財請往他處,貪生怕死莫入斯門”。
戰(zhàn)士們前赴后繼,隨著戰(zhàn)火的洗禮,損兵折將,攻城告急。
這時黃埔三期剛入學的學員毛遂自薦,紛紛請愿上戰(zhàn)場,誓死不讓寸土,以己之血慷慨衛(wèi)國。
他們都是平凡的血肉之軀,可是當國家生死存亡之際,他們展現(xiàn)了偉大的一面。
《光榮與夢想》有熱血的一面,也有輕松的一面。
如陳賡調侃偷聽他們講話的胡宗南,說要作為他的入黨介紹人,發(fā)展他入黨走向光明之路。
這一橋段設計得生動有趣,改觀了主旋律題材劇的古板、正經,打破了隔閡,順利突破圈層,觸達到年輕人。
這就是《光榮與夢想》正在做的事,讓主旋律變得好看。
劇中沒有強行說教,灌輸一些高高在上的思想,而是以一個平視的角度,放下身段,做年輕人真正喜歡看的主旋律劇。
電視劇作為當今最活躍的文藝樣式,最大眾化的文化產品,它絕對不是純粹的商品。
它的文化含量和所折射出的社會責任感,以及思想深度和藝術高度都應以提升中華民族的人文精神為己任。
這正是《光榮與夢想》作為一部好劇的魅力。
我們不去粗制濫造,而是認真對待歷史,真誠面對觀眾,才不負革命先烈們的前赴后繼,不愧對他們當初的夢想和希望。
我們可以驕傲地告訴他們,你們的夢想已實現(xiàn),而今山河已無恙;你們是我們的光榮,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