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寶華(珞思影視研究組)
在2021年,“石庫門”是個出現(xiàn)頻率極高的詞匯。
一百年前的7月23日,中國共產(chǎn)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興業(yè)路76號(原望志路106號)的石庫門中召開,掀開了中國歷史嶄新的一頁。作為點燃“初心火種”的地方,石庫門也成了上海的驕傲。
石庫門濃縮和承載著什么?今天的石庫門對上海人乃至中國人而言,還蘊含著怎樣豐富的意義?
今晚,東方衛(wèi)視創(chuàng)意播出國慶特別節(jié)目——實景海派喜劇《石庫門的笑聲》。節(jié)目以上海標志建筑石庫門為背景,以上海獨腳戲與新海派喜劇相融合為表達,在街坊鄰里共話家常的濃濃煙火氣中,趣味分享“衣食住行”的時代變遷,以小見大,展現(xiàn)上海一路走來的發(fā)展軌跡,以及未來可期待的壯闊藍圖。
之所以說這檔國慶特別節(jié)目極具創(chuàng)意,不僅在于它的民生氣息,它的實景氛圍,它的喜劇特色,更在于它是“全滬語”的。相信不少觀眾的第一感受和筆者一樣:這是不是太任性了?有考慮過廣大的外地觀眾嗎?
帶著幾分好奇,筆者配合字幕,全程圍觀了這臺笑聲朗朗的實景海派喜劇節(jié)目,過程中竟多次笑到飆淚,笑過之后,又不禁深深感慨:上海這座以開放、創(chuàng)新、包容為鮮明品格的國際化大都市,其實有著太多被我們忽視或遺忘的本土文化。
在國慶節(jié)之際,東方衛(wèi)視用濃烈的本土文化表達展開“家國同構(gòu)”的溫暖敘事,這是一種勇氣,更是一種自信。
上海腔調(diào)的全民“回憶殺”
石庫門里,竟擁有這么多我們的共同記憶
上海被稱為魔都,什么叫魔都?五光十色,千變?nèi)f化,沒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
在這座超級城市里,擁有亞洲最大的迪士尼公園、全球最大的室內(nèi)滑雪場、世界最高的豪華酒店、全世界唯一一條民用磁懸浮軌道……一直以來,我們過多關注了她的現(xiàn)代繁華,以為那些高大的景觀和飛馳的速度才是精彩的全部,眼花繚亂間,來不及去感受這座城市文化生長的根基。
隨著東方衛(wèi)視國慶特別節(jié)目《石庫門的笑聲》,廣大觀眾得以打開了一個難得的視角。節(jié)目首先妙在,它以在2021年具有廣泛關注度的“石庫門”為切口,帶領觀眾走進弄堂里的百姓生活,走進石庫門的時光記憶,走進老底子的海派文化,在“拉家?!钡姆諊?,分享城市的味道和溫度,搭建起“家國同構(gòu)”的敘事空間。
什么是石庫門?且聽“阿德哥”毛猛達和他的老搭檔沈榮海為大家回憶。
老大兩扇黑漆大門,永遠是不關的,進去之后有天井,裝著幾個自來水龍頭。亭子間、三層閣、老虎窗……就是石庫門的經(jīng)典元素。
從前的石庫門,是72家房客擁擠不堪。一天中最熱鬧的時候就是清晨了:每家每戶倒馬桶、燒煤爐,洗臉刷牙做早飯,床單拿出來甩甩,老爺叔遛鳥,孩子上學堂,弄堂里的各種叫賣聲不絕于耳,組成“上海的協(xié)奏曲”。
為真實再現(xiàn)石庫門生活場景,很多曾經(jīng)就住在石庫門的老上海紛紛前來充當群演。
節(jié)目開場,一段情景交融的新上海說唱《石庫門協(xié)奏曲》,將大家完全帶進石庫門的煙火氣。隨后的節(jié)目,緊湊凝練地呈現(xiàn)了五個情景短劇,“說學做唱”之間,雖說講的是上海市井生活,卻又有著時代共同烙印。
這些年來,人們的住房條件大大改善,但那種擁擠而又熱鬧的鄰里關系也一并淡化了,下雨天幫收衣服、有好吃的一起分享、互相借蔥姜蒜醋……多讓人懷念的人情味兒?。?/p>
在“石庫門T臺秀”里,我們赫然發(fā)現(xiàn)過去的時髦打扮,好多都是起源于上海。一步裙、迷你裙、露背裝……各種新生事物在上海層出不窮,也引領了全國的時尚潮流。
老上海感嘆改革開放四十年來發(fā)展迅猛,出行從自行車、軋公交,發(fā)展到助動車、小轎車,再到現(xiàn)在上天入地、四通八達的立體交通;說到“玩”的變遷,從前的孩子玩過家家,男孩子打彈子、刮香煙牌子,小姑娘造房子、跳皮筋,現(xiàn)在的年輕人愛玩“劇本殺”,到各個網(wǎng)紅店打卡、拔草;提到口福,以前講究附近的特產(chǎn),如今世界各地美食應有盡有……回憶石庫門里所見證的“衣食住行”的變化,其實就是在訴說時代的進步和生活的飛躍。
所以,你在看這檔上海腔調(diào)的特別節(jié)目時,是不是感覺到了滿滿的“回憶殺”?
如果說石庫門是一部有底蘊的書,那么閱讀這本書,可以領略上海百年風云變幻,可以品嘗百姓生活的酸甜苦辣,更可以在“家國同慶”的特別時刻,感受到一種從歲月里生長出來的滿滿幸福感。
“全滬語”是一種本土文化擔當
為城市花式代言,東方衛(wèi)視再次走在創(chuàng)新前列
人們經(jīng)常用“海納百川,大氣謙和”來形容上海開放的胸懷。與此同時,在很多人的觀念里,一座國際化的大城市,應該收斂起自己的個性,尤其是讓人容易產(chǎn)生“排外感”的本土方言。
所以,當?shù)弥獤|方衛(wèi)視于國慶之際推出這樣一檔全滬語的實景海派喜劇時,筆者一度是拒絕的,吳儂軟語好聽歸好聽,但語言障礙跨越不了?。?/p>
沒想到,輔以字幕,整個觀賞過程并沒有想象中那么有難度,筆者反倒在“吃蟹沒有姜,事情要搞僵”“奧斯兩八開”“給你個魂靈頭”的趣味語言里笑到前仰后合。
甚至還記住了“上海服務貼心唻,上海制造老來賽,上海購物勿推班,上海文化嗲得唻”。
還有一幕很有意思的場景,在小品《拔草》里,三角洲咖啡館的上海大老板、浙江二老板、江蘇三老板、安徽四老板陸續(xù)亮相,并接連因為方言交流鬧出笑話,寧波話“北侖港”被聽成“不能講”,安徽話“老母雞”當作了“老母豬”……
莞爾一笑之余,我們也不妨換一個角度想想,連邁向區(qū)域一體化的長江三角洲都還存在著這些可愛的語言參差,“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的文化景象,又何嘗不是姹紫嫣紅的風景呢?
在今天南來北往的交流活動中,我們已經(jīng)習慣了自動切換為通用語言模式,以方言為代表的本土文化,在逐步走向沒落。與之同時,它也在被一些心懷熱忱的傳承者們倔強地守護著。
以本次節(jié)目中全程控場的毛猛達和沈榮海為例,這是一對合作了三十多年的老搭檔,他們所表演的上海曲藝形式“獨腳戲”,是國家級的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是老上海人能量源源不絕的“笑料罐頭”。
當兩位土生土長的上海人講著正宗的滬語,我們仿佛可以聽見上海這座城市的時代回音和文化交響。例如,經(jīng)典的“阿拉”并不是上海話,而是寧波話;如今流行到全國的“發(fā)嗲”,其實源自晚清上海的洋涇浜英語“發(fā)DEAR”……
曾有一位上海的豆瓣網(wǎng)友在線下劇場看過《石庫門的笑聲》后,無比感慨:“我們電視已經(jīng)被北方的相聲霸屏了。電視作為文化傳播的主流媒體,都不再宣傳引導重視地方文化語言,那么這個文化注定要沒落了……”
現(xiàn)在,這位網(wǎng)友的擔心和憂慮,或許可以得到緩解了。在談及東方衛(wèi)視為何選擇用滬語來做一檔國慶特別節(jié)目時,主創(chuàng)用論語中的一句話來解釋——“近者悅,遠者來”,“一方面我們想要保留最原汁原味的海派文化,讓長三角地區(qū)的觀眾可以更好地感受它的魅力;另一方面,東方衛(wèi)視也是嘗試做出改變,拋棄唯收視論,想將海派文化推向全國?!?/p>
這些年來,東方衛(wèi)視對海派文化的傳承和推廣可謂不遺余力,但是,從日前以“建筑”為切口的《朤月東方——中秋夢幻夜》,到這次以“語言”為抓手的《石庫門的笑聲》,我們可以明顯感覺到平臺在以更加強烈的使命意識,進行著對上海本土文化的個性展示和傳承新生,這也是一種巨大的進步,它象征著中國的城市更新正逐步從“物質(zhì)改造”走向深層次的“文化營造”。
值得一提的是,《石庫門的笑聲》是懷舊的,也是向前的。本次節(jié)目有不少海派文化的喜劇新人加盟,如上海說唱歌手劉良驥把滬語說唱融入《石庫門協(xié)奏曲》,《笑傲江湖》第四季冠軍、上海籍相聲演員張聿友情出演“阿德哥”的兒子。
時長一個小時的節(jié)目,又像相聲,又像小品,又像影視劇,又像微電影,其本身也是對“獨腳戲”電視化、潮流化、年輕化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
作為一位外地觀眾,筆者從《石庫門的笑聲》中聽到了上海的熱情,也聽到了文化的心聲——“摸得著歷史,留得住鄉(xiāng)愁,看得見未來”,不僅是鄉(xiāng)村的向往,也是城市的愿景。
責編|攻主 排版|廠長 圖編|七號
披荊斬棘的哥哥 | 中國好聲音
向往的生活 | 追夢人之無界人生
舍我其誰| 9月新劇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