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坦克
1996年的電影市場,伴隨著電視在普通家庭的逐漸普及,報道電影的新聞記者們,紛紛把關注的眼光轉向了電視。同樣,嗜好電影的社會投資者和機構們,也都把各自的錢袋撒向了電視,導致電視劇成為了影視觀眾的熱點話題。而電影,只成為了部分一二線城市的“小眾狂歡”。
不過,電影改革依然在進行。黨的十四屆六中全會的開幕、全國電影工作會議的召開、以及國務院簽發(fā)的《電影管理條例》的出臺,都潛移默化地改變了電影市場。另外,從電影票房里抽取5%票房作為專資基金,也是從這一年開始的。在此之前,專資是每張電影票抽取5分錢,而伴隨著1996年平均票價超過2元,這一規(guī)則也相應進行了提升。
然而,1996年的電影市場并不如預期中那般平穩(wěn)。
主旋律電影得了國產片冠軍,
卻被領導痛批
相對比1995年《紅櫻桃》《陽光燦爛的日子》等破紀錄國產片的票房表現,1996年的國產片電影市場只能用慘敗來形容。這一方面或許是因為大規(guī)模涌進的進口分賬片,養(yǎng)刁了觀眾的口味。另一方面也確實是國產片本身質量的緣故。
的確,由于進口大片從1995年開始正式刺激中國內地電影市場,也導致不少國有制片廠內部陷入恐慌,無論是投資能力、市場把握還是企業(yè)內部管理都處在一種尷尬的境地。甚至超過一半的國有制片廠都只能靠賣廠標、出租場地、收取人員外借勞務費等途徑維持局面。也正是因為國產片市場的整體萎靡不振,在當年三月,全國電影局工作會議在長沙進行。針對國產片市場前景展開了討論。
在會議上,針對中國電影人提出了精品戰(zhàn)略的要求,具體量化為“九五五〇工程”,也就是在“九五”期間,每年拍出10部,五年總計拍出50部精品影片。
然而,“九五五〇工程”并沒有成為中國電影精品化的拐點,電影局領導針對各個制片廠的壓力,也沒有轉化為精品化的動力,反而成為了創(chuàng)作觀念的誤解。三月的長沙會議結束之后,各制片廠迅速調整創(chuàng)作題材,一時大批描寫時代英模的人物傳記片幾乎成了爭先上馬的熱門題材。因為制片成本低,不少影片在兩三個月后就逐漸問世。但卻變成了中國電影史上的一輪新的災難。
1996年全國票房前十,僅有一部國產片入榜,排在第9位,并且還是一部有團體票加成的主旋律電影《孔繁森》。這部山東電影制片廠出品的影片,片方在上映前預計會達到6000萬黨員X2元(平均票價)=1.2億票房的成績,刷新國產片影史票房記錄,然而影片最終卻僅以3600萬收官。
在由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主管、中國電影家協會主辦的專業(yè)從事電影評論、電影理論研究的學術期刊《電影的藝術》中,高軍老師就評價他認為中國不需要太多《孔繁森》這種類型的國產片——“英雄題材可以有多種表現形式,有詩歌、有廣播劇、專題片、報告文學等,電影藝術有其專門的規(guī)律性,不必都拍成電影”。
而電影局相關領導也在年底的總結會議上進行了批評,認為《孔繁森》與電影市場化毫無關系,甚至公布了該片的注水率?!凹t頭文件作為開路先鋒,團體包場為其票房主要來源,根據全國20多個省份報上來的數據,僅有5%左右的觀眾為自掏腰包觀影,而北京地區(qū)的這個比例甚至只有0.51%”,也正因此,影片滿場不滿座的情況在全國十分嚴重,浪費了大量黨費和工會會費作為電影市場的補充,這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fā)展規(guī)律是相悖的。
而令當時所有電影人意外的是,23年后,此類影片又成為了國產片市場的絕對主流。
中影失去進口片壟斷地位
關于中影壟斷進口分賬片的討論, 從1994年開始就一直被討論。作為后來的我們知道2003年華夏的成立,部分終結了中影的進口分賬片壟斷地位,但其實在1996年,有關改革就已經嘗試打破這一僵局。
1996年全國共發(fā)行進口片54部,其中中影發(fā)行51部,另外三部則是長影、北影和上影,各自發(fā)行一部分賬片。
不過,當年的做法并不是由這三家國有公司主導的。而是依舊由中影公司與外商簽訂合同,然后三家國有電影公司再分別與中影公司簽訂代理發(fā)行合同,之后各自獨立在全國進行發(fā)行。長影、北影和上影分別選擇了《未來水世界》《勇敢者的游戲》以及《玩具總動員》在全國進行分賬發(fā)行。三部影片均取得了不錯的成績,然而這種發(fā)行模式并沒有在之后進行系統性的大規(guī)模推廣。
1996年的票房冠軍,也就是成龍的《警察故事4》,該片在當年翻譯為《白金龍》引進中國內地,和紅番區(qū)一樣,本片同樣也是與香港市場準同步在春節(jié)期間引進的。雖然影片并沒有達到《紅番區(qū)》的成功,但依舊取得了8000萬的票房成績。進口片方面,動作片依舊占據市場的主導地位,《龍卷風》《斷箭》《勇敢者的游戲》《勇闖奪命島》《碟中諜》《未來水世界》….除了《廊橋遺夢》之外,其他進口分賬片均為動作、冒險、科幻類型片,這基本與當前的進口片市場吻合。而香港影片中,成龍影片最有號召力,相對比其他影片優(yōu)勢明顯。
在一二線城市,進口片已經成為了市場的絕對主力,在北京、上海、廣州,進口片票房收入已經達到了全年的70-80%以上。而這種現象,還要繼續(xù)維持5年以上。
市場兩極分化嚴重,
下一步改革在何方?
隨著市場的逐漸開放,競爭加劇。中國電影市場兩極分化日益明顯。
除了國產片和進口分賬片票房體量上的兩極分化,票倉市場的兩極分化也在加劇。發(fā)達省份、大城市開始占據越來越大的市場份額。僅僅從1995年和1996年這兩年比較為例:在全國32個省、市、自治區(qū)中,1995年票房收入前五的省市占據票房總數的49%,票房前十占據68%;而1996年票房前五省市上升到了56%,前十省市上升到了75%,差距越來越大。
影城的首尾效應,也愈發(fā)明顯。1996年全國總計有大約500多家影院,前100家影院的票房占比已經超過了35%。當然,這是當時改革開放整體的趨勢,先讓一部分人富起來,也就是先讓一部分城市或者影城繁榮起來。兩極分化,也是市場激烈競爭所產生的正?,F象。
明星影城,從1996年開始,也愈發(fā)受到業(yè)界關注。
其中上海大光明影城,是當之無愧的中國第一影城。僅僅這一家影城,年票房產出就達到了2000萬,是全國票房1.69%。而北京第一的首都電影院,1996年成績則為正好2000萬。
不過相比票倉的兩極分化,如何才能真正產出好的國產大片,成為了最困擾當時中國電影人們的問題,電影行業(yè)機制改革時期面臨的問題錯綜復雜,宏觀調控該如何進行。“九五五〇工程”失敗了,長沙會議上關于國產片數量和排片應該占市場整體2/3以上的比例規(guī)則也幾乎成為了一紙廢文,但國產電影“精品戰(zhàn)略”的路不能變?;蛟S1997年的電影市場,會給我們一個驚喜?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