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間事,從來起起伏伏,類型劇也是一樣。諜戰(zhàn)劇近來似乎進入了新一輪的蟄伏期;古裝劇——武俠這一路,《說英雄誰是英雄》之后,暫時沒有新亮點;歷史正劇這一路,也很久沒有上新……閃光點于是又切換到現(xiàn)實題材劇。
最近,悄然登場的《二十不惑2》算是個驚喜。首先是它跟之前的《歡樂頌》系列一樣,沒改名字,直接以原劇名播出,算續(xù)作也好,算第二季也罷,總歸是回到了影視制作的常態(tài)運作上。其次是它的品質(zhì)不低,人物性格有發(fā)展,劇情延展有深入?!抖换蟆樊敵醯谋憩F(xiàn)就很不錯,可惜當時媒體多圍著中年題材的《三十而已》炒話題,反而冷落了更具觀賞性與時尚感的《二十不惑》。這次《二十不惑2》繼續(xù)驚艷,也算是冥冥中給了用心拍劇的團隊一個表彰。
中年題材不好拍,也不好演,這可能是當初 《三十而已》受青睞的原因之一??墒?,剛走向社會的年輕人群戲,更不好拍,也更不好演,弄不好就顯假、隔靴搔癢。這方面,當年兩部大名鼎鼎的作品——《與青春有關的日子》和《奮斗》都留有這樣或那樣的遺憾。
兩年過去,當初《二十不惑》的主演——卜冠今、關曉彤、李庚希、牛駿峰……各有際遇,難得的是,前作中那種角色間的熟悉氛圍仍在,尤其是 《二十不惑2》一開場,甚至有些讓我想起早年追《老友記》(《六人行》),每看新一季時的感覺。這在國劇里,就非常難得了。
兩部《二十不惑》迄今為止,都有兩個不同于其他劇集的亮點,一是曲筆反映生活,但生活的地氣一直接得不錯,兼顧了時尚與寫實的平衡;二是劇集輻射的觀看群體,不只是剛走上社會的年輕人,更成熟的觀眾或是稍低齡一些的觀眾,接受起來也并不覺得違和,帶出隱隱的擴大收視群的追求。
有擴大收視群追求的類型劇,當然不止兩部《二十不惑》,同期熱播的《罰罪》“意圖”更明顯。李幼斌、程煜、王陽、江珊、張晨光、李強、丁勇岱、董勇、徐洪浩、孫遜、史蘭芽這樣一批資深名演員湊到一起是要“整事情”的,現(xiàn)在呢——他們陪伴黃景瑜、楊祐寧、蓋玥希等幾個年輕人!
再看看其他主演的名字——傅浤鳴(原名傅程鵬)、夏侯鑌、句號、周惠林、趙荀、郝率……這些或多或少都跟南京沾點兒緣分的演員,可是能單獨組成一個隱形的劇集表演團隊的。實際上,這些年正是他們,加上本劇中沒出現(xiàn)的程愫、侯夢莎、任柯諾,為觀眾奉獻了《特種兵》系列、《與狼共舞》系列、《鐵核桃》系列、《飄帥》等高收視劇集。如今這些人整合起來,組成了《罰罪》這樣一個龐大的主演團隊,我們說它是“目前內(nèi)地最具表演爆發(fā)力的團隊”,當不為過。
從某種程度上說,《罰罪》像是“《掃黑風暴》+《破冰行動》的升級版”。劇情涉及層次之豐富、場面之多變、人物性格之多面,都是罕見的。其震撼力,可以媲美前幾年那部《人民的名義》。這種品質(zhì)的劇集,是隨時具備了突破收視類型限制,全面俘獲多層次、各年齡段觀眾的收視吞噬力的。我們經(jīng)常評價某一部戲是“大劇”“大戲”,說的正是這種情形。
“大劇”“大戲”近年來頻出,而且不再局限于古裝劇,這是內(nèi)地劇集發(fā)展的一個了不起的變化。它們的涌現(xiàn)既帶動了市場,也不斷推高著行業(yè)的制作能力;既讓內(nèi)地的劇集類型建設進入不斷的自我超越階段,也使觀眾不再滿足于被已有的劇型趣味所禁錮。一句話:觀眾的觀賞趣味固然影響著劇集的生產(chǎn),劇集的藝術突破也在同時重塑受眾口味及觀賞人群的細分。
“大劇”“大戲”的繁榮,使得“類型觀眾”不再是個固化的概念,這概念正變得胃口更大、更富于時效性,也更帶有變量的色彩。影視與觀眾,歷來相互影響。
大數(shù)據(jù)時代,一些業(yè)內(nèi)人士往往愛對觀眾做類型細分,這不算錯誤。但這里有個誤區(qū):分析觀眾欣賞口味和習慣時,千萬不能被自己熟悉的那些類型規(guī)律困住、僵化。畢竟時代在變,人也一定會跟著變,何況人類審美趣味中一向還有著“喜新厭舊”的變數(shù)。這些因素混雜在一起,構成了受眾和市場的復雜性,而這種復雜性,有些正是影視制作者打破瓶頸的絕好機遇。
圖片:豆瓣、官微
投稿請發(fā)送至郵箱:
zongyiweekly@163.com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