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次創(chuàng)作壓力特別大,中醫(yī)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怎么樣去做到不一樣?”導演韓曉軍的解讀是要“好玩兒”,“把這部戲當成好玩兒的事來做,也要演得好玩兒”。
作者:藍二?????????????????????????????
編輯:王子之?????????????????????????
版式:王威
??????
在“傳”與“承”上,撞出新火花?????????????????????????????????????????????????????????????
中醫(yī)題材劇集《后浪》的創(chuàng)作,在“傳承”這個點上,找到了新鮮的故事視角和人物關系。
劇中,教授任新正開設了“師承班”這樣一種教學模式,它有別于人們日常對于醫(yī)學學習的認知,各行各業(yè)的普通年輕人都可以來學習。這樣的核心設定,為故事引出了豐富的視角。
比如,借普通人從零開始學習中醫(yī)的過程,劇集提供了一種對觀眾友好的視角,將中醫(yī)落到與日常生活更近的層面。劇中的老師們很多時候會通過“什么時間最適合喝酒”、“辦公室最常見的轉椅為什么最不應該坐”這些活潑的切入點,為學生們進行專業(yè)知識的授業(yè)。在這樣的邏輯中,劇集既能扎進去講中醫(yī),又能很大程度上擺脫枯燥。
更進一步來看,學生來源的“雜”,引入了很多有意思的碰撞,不僅有著強烈的戲劇性,還真實展開了傳統(tǒng)文化與現代生活的對撞與交融。
比如透過前律師楊小紅這樣的“窗口”,能看到人們在當代生活中的困惑不安,以及希望尋求生活解法的狀態(tài)。
西醫(yī)彭十堰的存在則提供了另一層思考價值,他帶著辯證思維加入師承班,想通過具體實操驗證自己的預設,最終被中醫(yī)文化所吸引,達到相融。在“辯理”和“自證”的過程中,劇中想傳達的更深一層的中醫(yī)理念以及傳統(tǒng)文化的生命哲學,逐漸滲透而出。
學生中亦有面對不同困境的中醫(yī)學生:來自中醫(yī)世家的任天真和普通出身的趙力權,前者面臨沉重責任與個人天性的對抗,后者則受困于年輕人的生存窘境,雖然處境不同,但講述出的都是中醫(yī)正存在、想突破的發(fā)展和傳承問題。
可以看到,這些都為劇集提供了豐富的看點。
而在其中,代表了“傳”的教授任新正,與代表了“承”的學生孫頭頭,無疑是最受觀眾歡迎的亮點人物。
他們身上首先集中了最強的差異性?;趥鹘y(tǒng)中醫(yī)的傳幫帶精神,他們被設定了錯位的人物關系:從未學過中醫(yī)的孫頭頭,在血脈出身上是大師任新正的“師叔”;而任新正又受師命,在學業(yè)上成為了孫頭頭真正的老師。于是從孫頭頭對“天降師門”的懷疑、對學習中醫(yī)的抗拒,到漸漸接受、漸漸融入,過程中充滿了雞飛狗跳的斗智斗勇。
不僅僅是兩人之間,由兩人延伸開去,更組成了多元化、強反差的新鮮人物關系。比如與孫頭頭從一開始就有矛盾的任新正兒子任天真,卻不得不屈辱地認對方為“師爺”;而在任新正的大家庭和學術圈中,孫頭頭因為特殊的“地位”,與這群人都對撞出了很多笑點??梢哉f離開中醫(yī)題材這層邏輯,《后浪》本身就打下了非常有意思的生活劇基礎。
與此同時更重要的是,正如劇集主演名單中將吳剛、趙露思列于前兩位,都市劇中極其難得地以一對真正的師生的教學相長,作為了故事主線,為觀眾提供了極有差異的內容觀感,能夠看到不一樣的主角人物立面和互動。
混搭創(chuàng)作,撞出“好玩”?????????????????????????????????????????????
在韓曉軍看來,《后浪》在劇本階段,人物特質、故事架構、推進事件等等已經創(chuàng)作得非常完整,作為導演的他思考的是,“怎么當好這個劇本的解讀者”。
“在片場我反復說一個詞叫‘好玩兒’,把這部戲當成好玩兒的事來做,也要演得好玩兒”——這最終成了他的解讀方式。
在這個厚重題材之中,韓曉軍讓所有演員“換一種方式”、以愉悅輕松的氛圍講故事。
吳剛所飾演的任新正,顯然成為了核心人物消減“重量感”的代表。
“我之前看到吳剛老師演的劇都是特別正統(tǒng)的形象,而這次他的生動,對我們來說很驚喜。比如我們老講中年夫妻之間的感情戲,一般是很難演的,這一點他跟江珊老師演得特別好;他也塑造出了這個人物身上‘生活弱者’的另一面,讓人物傳遞出的感受更‘舒服’。尤其是他不希望將自己塑造成一位‘老’中醫(yī),而是介于老中醫(yī)和學生之間的人物,他要起到上下連接的作用;他與自己的師父師母同時也是岳父母的相處,他跟師承班孩子們的相處,這些狀態(tài)都在嘗試更多的變化?!?/span>
事實上,這種變化層次在劇中的“老中醫(yī)”們身上都能看到。如劇中任新正陪妻子宋靈蘭在商場“抓娃娃”的橋段,江珊展露出了一顆“嬌憨少女心”;而李光復所飾演的岳父宋亦仁,作為中醫(yī)大拿,人物反差塑造的焦點則落在了愛吃冰棍的“嘴饞”上。
韓曉軍告訴我們,在充分理解人物狀態(tài)和人物關系之后,現場更多是這些成熟演員們放松的表達,以及不同代際的演員之間的生動碰撞。比如飾演孫頭頭的趙露思與吳剛、江珊、李光復、奚美娟在劇中有許多“沒大沒小”的戲份,在生活化的表演之中,導演和老演員們會“放任”趙露思用粵語腔、臺灣腔搞怪,或者對話中唱上一兩句,強化劇中人物之間這種錯位又溫馨的關系。
?
除了人物演繹上的變化感,劇中的整體影像塑造也在尋求一種變化的空間。
韓曉軍提到“厚重與活力”并重的關鍵詞,在他的執(zhí)導中,前者以傳統(tǒng)文化的整體氛圍存在,而后者則以現代化的元素、節(jié)奏、張力等細節(jié)變調呈現;正如韓曉軍所說,“傳統(tǒng)和現代本來就是積極互動和相互支撐的關系”,兩者在劇中既碰撞又交融。
比如在情節(jié)畫面元素上,人們在劇集中可以明顯抓到關于傳統(tǒng)與年輕的兩個“符號”系統(tǒng)。
傳統(tǒng)符號方面,韓曉軍特意以“二十四節(jié)氣”來串聯(lián)劇中的重要時間線,他們專門拿出兩天時間,仿效《舌尖上的中國》質感,將這一傳統(tǒng)節(jié)令系列及其中的中醫(yī)養(yǎng)生之法影像化。這一系列畫面在劇中的穿插,既埋入了傳統(tǒng)文化的韻味,更不時給出濃濃的生活煙火氣息,調節(jié)著劇情觀感。
而年輕符號方面,韓曉軍則特別加強對動畫元素的多種使用場景——比如重要人物出場時的定格畫面,傳統(tǒng)文化與中醫(yī)教學中的一些知識演示,等等——以年輕人的興趣喜好消解厚重題材和專業(yè)領域呈現中的枯燥感。
韓曉軍強調“新舊的碰撞”,他認為“只有這樣才能有新鮮感”——就如在選擇這部劇的美術團隊時,他就刻意要求年輕團隊,跟年輕人碰撞關于美學的看法,真正實現年輕人的視角。
劇中對不同代際人物的整體觀感打造上,亦有“新”與“舊”的區(qū)分。老一輩講事的時候要穩(wěn)穩(wěn)當當,而年輕人出現就特別活躍,韓曉軍會尤其要求孫頭頭,“能站著就不要坐著,她如果坐著靜著那一般就是出事了”;年輕人的戲份要讓畫面真正充滿活力和張力,涉及到中醫(yī)專業(yè)知識的體現則要呈現出沉靜和平穩(wěn);背景音樂也同樣有明確的區(qū)分,年輕人用歡快動感的音樂,而老一輩的音樂更是特意請傳統(tǒng)音樂人結合劇情原創(chuàng)出的氛圍感音樂。
但這些區(qū)隔也并非絕對,韓曉軍有時會刻意反其道行之,讓老一輩與年輕人的觀感塑造反過來施行;因為最根本性的,讓“新與舊”不斷地反轉、不斷地變化,讓人物在“動與靜”的變化之中不斷成長,才是韓曉軍保持這部劇“蓬勃朝氣”的關鍵。
THE END
了解黑白文娛更多基因,可以點擊,獲取我們更多的文章。
黑白文娛X青年藝術家張鑒韜的跨界設計已上線,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下載使用。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