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目前中國少子化日趨嚴重的大環(huán)境之下,其實一直隱藏著中國式婚姻的輔養(yǎng)問題:絕大部分的中國式三口之家,都或多或少存在著一位焦慮的母親,一位缺席的父親。在這種情況普遍存在的前提之下,子女對父親的信任關系被人詬病。
起初看到《爸爸的謊言》這部電影的名字,不免令人瞎想到這位不靠譜的父親又出了什么幺蛾子,看過電影后才知道背后有著一個溫馨又感人的故事。該片由青年導演楊樹生執(zhí)導、侯天來、景熙童領銜主演,作為一部即將在10月20日上映的公路敘事電影,該片講述了三輪車夫劉阿福與女兒劉小花一路尋親的艱辛之旅。
故事的主人翁劉阿福早年喪妻,十多年前從廠里收留女工棄嬰劉小花并獨自撫養(yǎng)長大,劉小花繼承了養(yǎng)父為人善良的品性,但架不住學校同學嘲笑其單親家庭對自己幼小心靈的刺激。同時,由于劉小花養(yǎng)父年紀大如爺爺輩,同學背后的指指點點。雖對自己的身世好奇,但小花也從來不敢過多追問,生活過得平淡但也算是溫馨。無奈劉阿福突然在踩三輪的過程中患病昏迷,在醫(yī)院得知自己時日無多,于是,不想麻煩親友的他決定為劉小花尋找自己的親生母親,了卻自己在心愿。劉阿福獨自到廠里了解當年小花生母的情況,事后又帶著小花以旅游為名義走上了尋親的旅途。而另一邊,廠里當年負責牽線搭橋棄嬰送人的女工阿梅,正因為自己不能生育的問題和丈夫在感情破碎的邊緣,對劉小花也有領養(yǎng)的念頭,究竟劉小花的尋親之旅能否順利,亦或者劉小花將被送到阿梅家進行撫養(yǎng),成為了故事的主要矛盾。
本片淡化了故事的地方背景,但從取景地點和人文環(huán)境可以看出是福建省,福建由于男性出海從事捕魚,女性持家,導致男性成為主要勞動力,家庭地位較高。上世紀重男輕女思想在工業(yè)落后地區(qū)根深蒂固,超生女童棄養(yǎng)并不罕見,加上早年間計劃生育政策對工廠職工的影響,早年間甚至存在販賣女嬰的這種不法行為。電影《爸爸的謊言》開頭劉小花放學路上在菜市場撿到了一只走丟的小烏龜,這只小烏龜一直養(yǎng)在劉小花身邊,貫穿全片,其實也隱喻著小花的身世和命運。
《爸爸的謊言》雖然沒有啟用時下當紅的流量明星,但演員陣容中有不少過往優(yōu)秀作品的老戲骨和金牌綠葉,這樣的演員配置,對于一部的生活氣息濃重的故事片來說更能讓觀眾融入到電影故事之中。
電影的題材雖然涉及到重男輕女的陳舊觀念,甚至還有棄嬰買賣這種令人不齒的行為,但電影中的每一個角色并沒有非黑即白的臉譜化,角色弧光十分飽滿,老實善良的劉阿福獨自一人撫養(yǎng)阿花長大,生活過得雖不富裕但也算是簡單溫馨,然而當年買下棄嬰的行為卻一直折磨他的良知;牛爺爺和劉阿福雖沒有血親關系卻因為和劉阿福父親過硬的交情,兩人情同父子;女工阿梅夫婦性格貪婪勢利,當年棄嬰買賣兩頭吞錢,在發(fā)現(xiàn)自己與丈夫不能生育后又不擇手段的想收養(yǎng)劉小花……這些人物個個鮮活,像是圍繞著我們生活中的人物展開一般。從阿梅夫婦倆的對話中可以得知,其倆人并不是純粹的壞,而是法盲加貪心。在對待阿花的撫養(yǎng)問題上,他二人態(tài)度是極為認真,也對當年買賣阿花之事帶著悔意。
而電影中的核心人物阿花,活在養(yǎng)父阿福編織的善意謊言中,雖然是在并不健全的原生家庭下成長,但并沒有表現(xiàn)出單親家庭孩子的偏執(zhí)而敏感的刻板印象,相反,她表現(xiàn)出了與年齡不符的成熟與獨立,電影的標題《爸爸的謊言》本身就是以阿花為視角的,可以看出阿花由始至終都是明白養(yǎng)父在編織這種善意謊言的,但一直看破不說破,看淡血親關系,更珍惜有養(yǎng)育之恩的眼前人。
作為一部以親情為主題的公路故事片,《爸爸的謊言》敢于深入挖掘人性復雜的一面,并敢于直面飽受社會爭議的話題,這樣的現(xiàn)實主義題材影片正是當下電影行業(yè)所稀缺的。影片通過多線敘事,帶出了重男輕女、買賣兒童等非常值得關注的社會話題,使得整部電影擁有更富話題性的特質以及罕見的故事深度,相信影片《爸爸的謊言》的上映,能夠引發(fā)觀眾更多的對社會環(huán)境和親子關系的思考。到底說謊的父親到底靠不靠譜呢?相信看過《爸爸的謊言》都會認為電影里藏著治愈人心的溫情,畢竟親情故事永遠都是最能用真情實意打動觀眾心靈的題材。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