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5電影網(wǎng)訊 12月17日,第五屆海南島國際電影節(jié)大師班活動舉行。本屆電影節(jié)金椰獎評委會主席、土耳其導演努里·比格·錫蘭出席,與觀眾分享創(chuàng)作經(jīng)驗和心得,以及他與多位中國電影人的不解之緣。
努里·比格·錫蘭是土耳其“國寶級”導演,共執(zhí)導過9部長片,7次入圍戛納電影節(jié)4次獲獎,手握一座金棕櫚、兩個評審團大獎,還有一項最佳導演獎,是21世紀國際影壇最具影響力的藝術電影導演之一,代表作有《五月碧云天》《適合分手的季節(jié)》《三只猴子》《小亞細亞往事》《冬眠》《枯草》等。
暢談中國奇緣
錫蘭是海南島國際電影節(jié)的“老朋友”,曾參加過第一屆海影節(jié),還曾多次參與上影節(jié)、北影節(jié)等電影節(jié)展,與中國淵源頗深。他表示自己非常喜歡張藝謀導演早期的作品,還有中國臺灣的侯孝賢導演、蔡明亮導演的作品,也十分關注畢贛等中國新生代導演的表現(xiàn)。
在這之中,他特別提及王家衛(wèi)擅長的即興創(chuàng)作方式,“王家衛(wèi)是非常棒的導演,他找到了自己的風格和方式,我很喜歡他的風格。即興往往會得到與原來設想完全不一樣的作品,他是在這方面做得最好的人之一。”
在眾多中國導演中,與錫蘭交情最深的莫過于賈樟柯。早在1998年柏林電影節(jié)期間,錫蘭與賈樟柯的作品就曾同時入圍主競賽單元,兩人由此相識,“他雖然比我小,但我們幾乎同時開始了導演生涯,在柏林我看了他的電影,非常喜歡。我還跟他聊起了我的青年,以及對于“小鎮(zhèn)青年”命運的關注,感覺他比我的朋友還有親切感,像和我的兄弟對話。”
從那時起,錫蘭就一直關注賈樟柯的作品,“他一直在真實地展現(xiàn)中國的社會現(xiàn)狀。這種真實是很重要的,可以被世界觀眾感知到。有些人跟兄弟姐妹都會疏遠,但我跟賈樟柯感覺是一種靈魂上的知己關系。”
分享創(chuàng)作心路
“選擇熱愛的事業(yè)要有奉獻精神”
“人生當中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可以做自己熱愛的事業(yè)”錫蘭回憶起自己做導演的歷程感慨地說,從攝影師做起,錫蘭36歲才執(zhí)導了第一部短片,“剛開始進入電影行業(yè)時,我也不知道會不會成功,如果不成功可能我也會繼續(xù)。你選擇自己熱愛的事情是需要一點奉獻精神的,這樣你才不會后悔。”
在錫蘭看來,“真實”是電影的本質(zhì),他的作品也一直在追求這一點。他坦言拍攝藝術電影必然會面對“曲高和寡”的命運,但他依然會堅持個人風格和表達,“如果我的電影觀眾太多,我反而會思考是不是做錯了什么?我只想表現(xiàn)真實的東西,把我的內(nèi)心表達出來。商業(yè)方面的事情我不太關注,不然我也不會拍三個小時的電影。”
錫蘭提到,在文學上契訶夫的作品對他影響很深,“他的作品非常真實,總是讓我在寫劇本時得到一些靈感。他總是會展現(xiàn)一些生活細節(jié),讓蒼白的日常變得多彩起來??戳似踉X夫的作品,會讓你感受到原來日常生活也是有意義的,我們需要用不同的視角看待身邊的普通人。”
談到如何選擇電影的主題,錫蘭直言會選擇“不能掌控或具有不確定性的主題”,這樣才會帶來未知和挑戰(zhàn),“當我在藝術創(chuàng)作中尋找到困難的時候,反而會更加激動和興奮,當你從真正的困難當中走出來的時候,它帶給我們的是全新的感覺。”
[1905電影網(wǎng)]獨家原創(chuàng)稿件,未經(jīng)授權不得轉(zhuǎn)載,違者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分享到: